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主题论坛在安阳举办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4月19日至22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河南安阳召开。其中,“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主题论坛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承办。来自中国、韩国、加拿大等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参会,共同围绕汉字文明的载体阐释、学科体系构建及全球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河南作为汉字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古文字资源和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旭东认为,“殷墟出土的16万片甲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是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活化石’。”河南的汉字资源远不止甲骨文,还有铜器铭文、玺印封泥、玉石砖瓦、简牍碑刻等,这片中原大地承载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近年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依托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联合文博单位对散存于各地的古文字材料进行系统性整理、专题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郑州大学教授齐航福表示,“从甲骨文到金文、简牍、碑刻,河南的文物遗存为汉字文明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支撑。河南的汉字资源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我们正努力将其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本次论坛聚焦“汉字文明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国家语委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系统阐释了“汉字文明学”的学科构想,提出汉字文明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应立足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传播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来构建,要深入发掘汉字历史中的文明因素和文明历史中的汉字影响,形成对象明确、边界清晰,有理论、有方法、有体系的学科新范畴。与会专家还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了古文字考释、技术赋能研究创新、古文字规范应用等前沿议题。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张新俊对周叔雅买地券“堧町”的考释,郑州大学副教授刘风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甲骨文研究的新路径,郑州大学教授章秀霞通过汉字构形分析中华文明与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武亚帅呼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文化宣传中规范使用古文字。汉字不仅是中国的遗产,更是东亚文明共同的精神纽带。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铉哲分享了汉字在韩国的历史影响与现代转型,强调汉字文化圈要进一步深化语言文化交流。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陈永生对比了汉字与古埃及文字的造字逻辑。郑州大学教授何华珍提出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的可行性,认为东亚汉字研究应突破国别界限,建立一体化数据库,对比中日韩越汉字的形音义差异,探索区域文化互动的历史轨迹。与会学者认为,深化跨国合作、挖掘汉字文明的共通性与多样性,是推动汉字文明全球化传播的关键。专家学者认为,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既是学术使命,也是时代责任。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汉字需要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让这一“活着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日期:[ 2025-04-24 ] 阅读:70
大河美术报:破译文明密码 赓续中华文脉——专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
初夏的清华园,林木葱郁,生机盎然。记者一行走进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采访了黄德宽教授。黄德宽现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作为古文字学的领军人物,黄先生身兼多职,承担多个重大项目。随着出土文献的“井喷式”面世,古文字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甲骨文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黄教授的忙碌非常人能够想象。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旁征博引,句句干货,从甲骨情缘到汉字之美,从清华文脉到河南渊源,从人生选择到治学精神……向记者讲述了他和汉字的故事,解读了古文字中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古老密码,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求学时结缘甲骨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黄德宽怀揣作家梦,考上了安徽大学中文系。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看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图书馆抢不到座位就在路灯下面读,这一幕幕成为青年黄德宽大学时代的记忆。大二时,他偶然接触到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一书,从此便与文字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感觉很有意思,当然也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我探究的兴趣。”黄德宽说,郭沫若有关古文字的研究著述,他在大学期间就已经通读一遍,还很认真地做了笔记。大学三年级,他写出人生第一篇关于甲骨文的文章《朋凤无缘考》,这段考证的经历,恰恰也在探讨他后来古文字研究中一直在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古文字是怎么构造的,二是早期文字字形是怎么发展的。本科毕业后,黄德宽考取了南京大学研究生。“我在研究生期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如果放现在我可能都毕不了业。”黄德宽开玩笑地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秉承黄侃先生“五十不著书”的遗风,教导他们不要轻易发表文章。“发表成文字的东西,就是给学术界留下了一个记录,必须严肃对待。如若不成熟,对学术是没有意义的。”黄德宽说,他后来发表的文章,有一些就是根据研究生时期留下来的初稿、手稿、读书札记等整理而成的。有一定积累的时候再回过头去整理,这时候拿出的文章,不敢说每篇都很可靠,但总体来说可尽量避免谬误。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学术人生负责。黄德宽接受记者采访择其一事,忠其一生。1982年,吉林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大家于省吾先生,受教育部委托办了一期古文字研修班,全国招十几个人,大都是文博考古研究单位的人员。在南京大学才读一年研究生的黄德宽,有幸被推荐参加了这次研修班。“如果没有这次学习,可能后来就不会考吉大的博士。”黄德宽说,当时的吉大可以说代表了古文字学研究最前沿的水平。他在吉大读博士,跟随导师姚孝遂先生和多位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继续深造,才真正进入到古文字的世界。从此远离喧嚣做学问,板凳甘坐十年冷,一做就是几十年。即使是在枯燥艰深、“长期积累偶得之”的冷门领域,他也相继收获了《汉语文字学史》等一批学术成果,并最终走上了安徽大学校长的岗位。因使命投身清华2017年底,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推荐,黄德宽从安徽大学来到清华大学。李先生长期致力于汉代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是国宝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年事渐高又身患疾病的他,早早地便为清华简的事业找好了“接班人”。黄德宽先生与教师研讨清华简(2021年1月)从安大到清华,有人不理解,黄德宽对此却很坦然,他说,“李先生希望我能来清华,我始终下不了决心。直到2017年5月,李先生约我到他家,我才得知他的病情。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刚刚做了不到一半的清华简的研究工作。对于中心实体化、学术拓展、文化弘扬等方面,李先生也简单谈了一些设想。这次谈话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李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想的还是清华简,他口述,助手将他的学术思想记录下来。包括我的博士导师姚先生,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仍然坚持每天工作。他们身上那种学者的使命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非常大。做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而应该有更大的格局、眼界更开阔,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黄德宽说。到清华大学后,黄德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李先生创下的“清华速度”,每年编制出版一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报告。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出版整理成果,这在国内外同类规模相关工作中都没有先例。当时有校领导说,实在不行,就两年出一部。黄德宽暂时放下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带领中心研究人员连续奋战、合力攻坚,硬是把一块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如今,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总共将出版16辑研究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1—13辑书影《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  黄德宽主编而就在黄德宽到清华的第二年,中心就由“非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进入实体化建设阶段,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目标。2019年底,中心从图书馆老馆三层搬到了新建成的人文楼,硬件条件、学术环境可以说国际一流。更让黄德宽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养,年轻一辈已逐渐成为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的骨干。“除了科研,我们重点抓了学科建设。”黄德宽明确表示。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发布有关文件,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在此之前,有关部门还特意征询了黄德宽的意见。“古文字学从一个三级学科纳入强基计划,”黄德宽认为,“这多少有些意外,但这正体现了国家对冷门‘绝学’学科的扶持、对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视。要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必须确保新形势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古文字学本科强基计划的高校,清华大学还建立了全国唯一培养古文字学硕士、博士的交叉学科,为冷门“绝学”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则承担了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担负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同时,立足于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牵头组织全国17家单位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实施,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当下冷门‘绝学’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古文字研究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应该说是大有可为。”黄德宽说,“我们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推进开展计算甲骨学的研究,还要成立专门实验室,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古文字研究实现新突破。此外,我们还同博物馆、高校等结合,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古文字活化利用,更好彰显其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继绝学薪火相传“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使我们在3000多年后得以窥见中国早期文明,而且对于推考汉字的源流、发展和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甲骨文的系统发展,我们就无从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源流。”黄德宽说,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甲骨学传统,从王国维到陈梦家再到李学勤,一代代清华学人在甲骨文的传承和弘扬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二重证据法”的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撰写甲骨文通论《殷墟卜辞综述》的陈梦家,提出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的李学勤,十年完成《甲骨文摹本大系》的黄天树,他们的工作都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古文字谱系疏证》 黄德宽主编《古汉字发展论》 黄德宽等著近年来,甲骨文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也已启动。清华大学是甲骨收藏与研究重镇,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作为研究落实部门,在李学勤、黄德宽等人推动下,在国家重要项目中承担重要任务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黄德宽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讲述“了不起的汉字”在新技术的赋能、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沉睡千年”的古文字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地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黄德宽看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渠道,让人们更多了解古文字,是我们便捷认识自身文明的重要方式。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通过讲堂、论坛等平台,以学术交流及直播、视频等各种传播方式传播汉字文化。黄德宽曾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了不起的汉字》的主题演讲,也曾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讲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之间的故事。近一个月,他已经连续四次到楚国武王墩墓发掘现场,在直播节目中解读出土文物上的文字,破译中华文明的神秘密码。“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中国文字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性’,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要知道,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字早都消亡了,只有汉字从产生之日起,从远古到今天,度过重重困境,不断变革发展。所以说,甲骨文了不起,汉字了不起!”对于文字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黄德宽体会深刻,还曾专门撰文阐述。甲骨文流行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晚期,是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那如何从书法审美的角度考量甲骨文?黄德宽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甲骨文作为刻写符号,本身蕴含书法美的要素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规范刻写的甲骨文,追求对称、均衡、形象、生动,遵循着美的规则,体现着审美要素。由于甲骨文是在龟甲上刻写,受到工具等方面影响,限制了对美的表达。如果我们把甲骨文作为早期书法,也是可以的,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从汉字实体中发展出来的一个艺术审美对象。今天的书法家摹写甲骨文,以甲骨文为书法,再加上个人创造,使甲骨文书法在更广范围得以传承和弘扬。发掘甲骨文里蕴含的书法美学的要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河南是汉字故乡,我到河南参加过很多相关的活动,每一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我都会参加。”祖籍河南的黄德宽,坦言自己对河南有着特殊的情结。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对博物馆的发展也十分关心。“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通过古文字探源文明,不仅是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也要为坚定文化自信而奋发有为,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黄德宽说。
日期:[ 2025-03-24 ] 阅读:266
《甲骨文字综理表》
内容简介 本书是 2016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甲骨文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综理表”(16@ZH017A10)的成果,对已有甲骨文识读状况进行了整理汇总,通过普查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识读情况并吸收当前学术界甲骨识读新成果,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识读状况。本书包括正文、合文、附录三部分,共收录字头 3763 个,其中已识字 1273 个、有争议字 378 个、未识字 2112 个,首次将甲骨文全部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三类。全书以表格形式呈现,收录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的识读情况及其出处,表内字头隶定准确,收录字样清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一部高水平的甲骨文研究总结性成果。本书全面综合整理了甲骨文的考释情况,反映了甲骨文研究的前沿水平,便于学界参考利用,为下一步的甲骨文考释打下基础。 目 录前言/1凡例/2字形出处简称表/5正文/1合文/411附录/449 前 言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今,大约共有15万片,单字约有4500个,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甲骨字头的整理和甲骨文的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甲骨文字的整理、归类、分期及考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对旧藏和新出土甲骨的整理研究,发现部分新的甲骨文单字,也出现不少优秀的考释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有部分出土甲骨片尚未系统整理及甲骨文字书写差异等原因,甲骨文考释情况也没有系统统计。有多少个字已经释读出来且得到学术界确认?有多少个字虽然已经释读出来但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论?有多少个字完全没有释读?这是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的问题,且工作量大,这些基础工作亟待完成。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冷门学科的研究。2016年9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将“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列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委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全球发布《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优秀成果的奖励成果》的公告。为了更好地推动甲骨文考释研究项目开展,有必要对前期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研究整理汇总,对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进行汇总、梳理,为学界提供便利的工具,为下一步的甲骨文考释打下基础。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著名高校、知名专家,整理汇总已经发表的甲骨文考释情况,特别编写了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蒋玉斌、谢明文两位老师和杨熠、程名卉、张昂三位博士的帮助,中国文字博物馆刘小乐、何顺杰也参与了部分工作,谨此致谢。
日期:[ 2025-01-13 ] 阅读:2391
中国文字博物馆2024年研究成果清单
2024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等6家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论坛秉持“促进交流,推动转化”的理念,来自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50余位紧紧围绕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研讨,共同探讨了文字发展的前沿问题,探索文字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2024年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立项3项,河南省博物馆协会课题结项1项。完成2023年河南省博物馆协会课题结项3项,安阳市社科联课题21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市政府调研课题结项13项。申报安阳市社科成果奖6项,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大众考古》等期刊发表文章11篇。完成《书契万象——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泽润中华——汉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文字博物馆集刊》(第五缉)等图书编印出版。 制作播发“百字学甲骨”系列视频、发布甲骨文每周识字,普及了甲骨文相关知识。一、发表论文序号题目作者期刊时间1书法与汉字演进王志立;刘浩中国民族2024-01-252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形态演变与语义发展杨焱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1-303新时代文字学研究的新使命黄德宽语言战略研究2024-01-304对国内博物馆甲骨文陈列展示的研究高蕾东方收藏2024-02-105陕西韩城城隍庙灵佑殿彩画年代及相关问题研究杨涛四川文物2024-02-106龙年说龙:山西博物院藏商代龙形觥杨涛大众考古2024-02-207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创展览策划实例研究高蕾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2-298论文字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发展黄德宽语言战略研究2024-03-109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新思考王菲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4-1510博物馆消防安全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相关工作研究呼琳消防界(电子版)2024-04-3011瑕不掩瑜 《说文解字》“误释”例说陈淑娟收藏2024-05-15 12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先秦布币浅析陈淑娟收藏2024-08-0513搭建汉字立体传播体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探索段艳琴;陈瑞华殷都学刊2024-09-15晚商殷墟的食、邑与城市化:稳定同位素比较学研究吴梦洋; 岳占伟; 何毓灵; 唐际根; 荆志淳江汉考古2024-10-1514博物馆类公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李梦涵财经届2024-10-2015基于电商平台的文创产品销售数据分析与策略调整陈瑞华现代商业研究2024-10-2516清华简《成后》《昭后》及其史料价值黄德宽文物2024-10-25 二、 研究课题 序号题目主持人立项单位立项时间1博物馆观众方法调查荣慧河南省博物馆学会2024-9-272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主干主轴研究李振洲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2024-12-273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研究 王菲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2024-12-274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研究 高珊珊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2024-12-275深化文旅融合,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研究李瑞雪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6深化文旅融合,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研究李耀辉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7加快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研究刘畅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8中国古文字普及传播方式与路径研究尚峤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9中国古文字普及传播方式与路径研究杨涛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0探究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潜力与价值王星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1甲骨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传播与影响楚乐菲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2“两个结合”视角下周易文化当代价值研究王寒冰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3《舞动的汉字》--浅谈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教育实践徐  耀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4数字赋能甲骨文创造性转化研究郑嘉欣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5中国古文字普及传播方式与路径研究郝睿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6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与张曜交游考察研究徐兆强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7甲骨文研学形式内容创新研究王菲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8创新甲骨文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方式研究吴雪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19中国古文字普及传播方式与路径研究杨小玉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0殷商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契合性研究刘华凤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1殷墟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刘冰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2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研究荣  慧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3安阳古城古都文化建设研究张静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4新形势下媒体深度融合研究杨焱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5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研究高珊珊安阳市社科联2024-4-3026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高珊珊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27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孔令杰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28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王云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29加快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对策研究杨焱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0打造安阳研学标杆城市研究王菲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1基于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应用的甲骨文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赵楠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2市场化视角下甲骨文活化利用研究冯宇晓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3加快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对策研究——以安阳为例李瑞雪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4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吴雪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5关于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研究——以安阳为例赵丹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6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研究徐兆强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7关于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刘畅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8关于深化毗邻城市文化旅游合作的研究郝静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39关于我市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研究种亚丹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40关于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张静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4-6-25  三、出版书籍 序号书名出版社时间1文以化人,字以载道——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基本陈列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3月2书契万象: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4月3泽润中华 ——汉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4中国文字博物馆集刊(第五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5甲骨文字综理表中西书局2024年12月 
日期:[ 2025-01-03 ] 阅读: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