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
{s}冯其庸{/s}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2011年9月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曾两度赴美在史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1998年5月25日至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冯其庸书画展”。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冯其庸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作出了成就。近十多年,他着重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崇,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日期:[ 2024-07-26 ] 阅读:3357
{s}李学勤{/s}
  2011年9月29日,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李学勤先生1933年3月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离开清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夏商周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卦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目前大陆学界第一人,单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上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界最大的政府工程之一。50年代起,他参与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日期:[ 2024-07-24 ] 阅读:3570
冯克坚
  冯克坚,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曾兼任安徽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河北沧州师范学院教授、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陕西榆林学院教授。                冯克坚先后主持编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系列丛书《文学源薮》《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化中国》《汉字文化之旅》等图书20余部,与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合著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于2019年出版;在《东方艺术》《艺术百家》《中国书法》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博物馆陈列的主题与主题的表达》《汉字本源暨汉字书写的若干问题》《“贾伯壶”评析》《谈甲骨文书》《王锋<不惮行书轴>浅析》《伟哉汉字、美哉汉字》《中国文字博物馆及其文物典藏》《汉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最无与伦比的贡献》《文字殿堂的神圣使命》等学术文章10余篇。冯克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参加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当代篆书优秀作品展(2017)”,“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2018)",“中国当代篆书名家提名展(2019)”,作品被国内外20余所大学、博物馆、艺术馆收藏。退休后致力于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为“中国绿发会志愿者”、“河南省鸟类学会志愿者”。
日期:[ 2024-07-24 ] 阅读: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