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斌《释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介绍

[ 2015-12-03 ]  阅读:5046

    甲骨文字考释大致相当于俗称的“认字”,是甲骨学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深入研究甲骨文内涵的开端。学者历来重视这项工作,甚至用“发现一颗新的星球”作比,形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及难度。2012年出版的李宗焜先生《甲骨文字编》全面反映了这方面成果,该书收录殷墟甲骨文单字4378号,其中可释者1682号。应该说,多数甲骨文常 用字已经得到较准确的释读,今天的专业学者已经能够通读大部分甲骨文献。但从甲骨文字考释数量上看,可释字仅占总数的2/5弱,常用字中也仍有一些亟需研究,这项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马车是商王或贵族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驾马出行也难免出现一些事故。甲骨文中就有一些出行途中马车折轴、断辕,甚至引起王子从车上颠陨的记载,已为大家熟知。为确保乘车安全,高级马车车辕左、右的驾马往往要精心挑选、合理搭配。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者刘一曼和曹定云先生曾指出,殷墟车马坑分置于辕左、右的两匹马高度大体相似,经过初步鉴定,同坑二马的年龄大多接近。甲骨文中也有很多贞问如何匹配驾马的卜辞,充分说明商王和贵族对出行安全的看重。蒋玉斌《释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首先缀合了现藏国家图书馆的两版甲骨,发现上面一条卜辞是说商王出行要将两匹马搭配驾车,并由小臣某“鼄”(“蛛”的另一种写法)。这种用法的“鼄”也见于西周太保玉戈铭文,李学勤、陈剑先生认为它相当于古书中表示驭手的“驺”或奔走义的“趋”。同理,卜辞“小臣某鼄”指由这位小臣驾车或奔走服役。这就进一步提供了新的驾马出行的资料。卜辞又多次贞问将某马与某马匹配驾车较好,表示好的状态的字,写作“辶(辵)”加“㕣”或双手持“歺”形。作者根据古文献用字习惯,指出它们相当于后世的“顺”或“驯”,在卜辞中指所配两马顺从、驯服。又有一条卜辞问,让左马和另一种马配合驾车好不好。后者写作“马”字面前一斜笔形。在贞问阉割马匹会不会致残的卜辞中,也出现过这种形体。作者提出,在马首上加一斜笔,表现的是系在马嘴上起翼护作用的“钩”。这种器物在《周礼》和西周金文中都有记载,实物已见于考古发现的西周车马资料。“钩”的古字右旁写作“句”,用来记录马名,相当于后世的“驹”。古注说“驹”是二岁马。二岁马正值少壮,已可作为驾马的选择,为提高耐力并使其驯服,要进行阉割;但马驹驾车尚需磨合,有一定风险,所以殷人在使用马驹时要先进行卜问。总之,这篇文章通过释读甲骨文中有关车马的几个字词,较好地通读了相关卜辞,加深了对相关古文字形体发展和文字使用方式的认识,丰富了商王出行驾车、匹配驾马等方面的资料。

 

 

【简介】

    蒋玉斌  1978年生,山东泰安人。200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从董莲池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甲骨金文文献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从林澐先生学习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方向),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从事“甲骨文资料库重建计划”的合作研究,任博士后研究员。2006年7月起任职于南开大学文学院,现为中文系副教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甲骨缀合类纂及数据库建设”(14BYY1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殷墟甲骨卜辞分类断代总表”(10YJC740052)、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殷墟子卜辞合集”(078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研究”(NKZXYY1109)。发表古文字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另参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任副主编)等。2013年7月入选首届全国“希望英才”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并获该计划奖励。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