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庚字号交游考

[ 2016-04-23 ]  阅读:35654

徐三庚字号交游考

郭锋利

 

 

摘要:徐三庚是晚清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其书法精篆、隶及北碑,得《天发神谶碑》三昧,刻印上规秦汉,能于吴让之、赵之谦诸家后别树一帜。由于徐三庚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文集、诗集等文字著作,因此后世对其研究多集中在书法或篆刻艺术风格,对其生平与交游我们却知之甚少。本文通过徐三庚篆刻边款留下的只言片语,对其生前使用的姓名、字号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字号的使用时期以及来源作了一一考证。同时,对长期以来人们在“褎海”是其字还是其号上存在的混淆,本文也作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徐三庚  姓名  字号  交游  袖海

 

 

 

图1  徐三庚像(右)

图版来源:《徐三庚と日中の書法交流展図録》

 

 

徐三庚(1826—1890)(图1右),字辛榖,一字袖海(褎海)、袖海(褎海)父、上于、上于父,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诜郭、荐未道士、似鱼、似鱼室主、翯嘫、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大横、嚲华仙史等,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金罍山庄,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同治十三年(1874),徐三庚辑自刻印成《金罍山民印存》一册。此外,生前还辑有《似鱼室印谱》。

徐三庚精篆隶、铁笔,亦能刻竹,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刻篆书扇骨》。他曾刻“袖海诗书画印”一印,可见其亦能诗能画。在浙江嘉兴市南湖西岸的揽秀园北园回廊花墙上,镶嵌着《小灵鹫山馆图咏石刻》,其中有徐三庚的隶书题额和大篆《五言律诗二首》,诗为:“旧勺临湮开,专兹已百年。岚光浮研北,枫叶既尊前。金石古音乐,亭台泫洞天。齐来书画舫,共品在山泉。助我登临兴,游人亦赏音。秦文金鼎重,良友玉壶心。室养芝兰气,花到雨阁深。考槃宽岁月,对景写云林。”[①]徐三庚的画至今未曾见,《上虞县志校续》载其:“尝绘《象田贻榖图》见志。”[②]

 

一、徐三庚字号考证

 

关于徐三庚的字号,书籍记载就不一致,问题主要集中在“袖海(褎海)”到底是其字还是其号,如《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海上墨林》《金罍印摭叙》《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增补徐三庚印谱序》作“徐三庚,号袖海”,《上虞县志》《上海县续志》《国朝书画家笔录》《印学史》作“徐三庚,字袖海”,这一问题马国权先生在《徐三庚和他的篆刻艺术》中有提及,他认为:“记载说他字辛榖,号袖海(每写作[褎海]),但他的自用印则作‘上于父’、‘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可见其亦字上于、褎海。”[③]马国权认为“袖海(褎海)”既是其字,又是其号,他并没有否定书上的记载,将他人的记录等同于徐三庚的自述,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既然徐三庚明确有“徐三庚字褎海”(图2)、“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图3)等印章,我们就应该认定“袖海(褎海)”为其字,非其号,一些书上的记载是错误的。

 

 

 图2  徐三庚字褎海


 

 图3 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

            

徐三庚的字有两种写法——“袖海”和“褎海”,据《说文·衣部》:“褎,袂也。从衣,声。袖,俗褎从由。”“褎”为“袖”的古字,一般情况下二者是通用的,如徐三庚既有“袖海父”(图4)、“袖海书画”(图5)、“袖海诗书画印”(图6)印,又有“褎海”(图7)、“徐褎海”(图8)、“褎海书画之印”(图9)印,但徐三庚在篆刻边款中目前却只见其刻“褎海”,在书法落款中偶尔书“袖海”。                             

 

图6 袖海诗书画印

                                          

 

 图5  袖海书画

 图4  袖海父


 
 

 

图9  褎海书画之印

 图7  褎海


                                              

 

图8  徐褎海

 
 

徐三庚一生所用字号甚多,其中有些刻成自用印,其它则仅见于书法落款和印章边款中。徐三庚为其名,三庚、庚为其姓名省写,一生都在使用,但其写法值得注意。如(表1)所示,“三”字上面两横常写作点,且距离较近,易误认为是一点。西泠印社110周年社庆期间,“清代金石家书画展”有一幅徐三庚对联“鞠通夜听朱弦静;洫望朝游绿字香”,上款为“光绪三年丁丑冬日”,“三”字写的极其像“二”,还认为是徐三庚写错纪年。徐三庚的“庚”字有两种写法,一为标准写法,二为篆书楷化写法,即上面有两个点。

 

表1  徐三庚书法与篆刻落款

 

 

书法落款

篆刻落款

 

 

林乾良在《金罍道士徐三庚》中说:“南浔吴藕汀,饱学多才艺,余甚钦佩之。当年,家中收藏甚富,又与诸先达多所往来,每出一语而惊四座。昔年来函中曾有一段关乎徐三庚者,摘录于下:‘徐三庚在太平天国(1851)前后继外家姓,名俞星伯,一作辛白。蒲华用印中,有一方朱文‘草云翰墨’,边款作辛白,即是徐三庚。’”[④]可见徐三庚早年曾使用“俞星伯”(辛白)作为姓名。

 

图10  徐三庚长年

图版来源:《徐三庚印举》

徐三庚不同时期所用字号亦不同(表2)。目前所见最早的是其27岁时所署“西庄山民”,见陈鸿寿刻“长相思”(白文)印边款:“咸丰壬子五月客虞山,远亭过我,见曼生所作长相思印,如李阳冰见碧落碑,卧宿不去,余即以奉赠。上虞西庄山民徐三庚记。”《上虞县志》亦载其有此号,又载:“徐三庚……清末著名篆刻家,大勤乡西山村人。”[⑤]可推测“西庄山民”一号源于其家乡,但在徐三庚所作印章的边款中尚未见到有署此号的。

28岁至44岁,徐三庚署款“辛榖”。36岁至52岁,署款“罍”、“金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关于这些字号的来源,他在“徐三庚长年”(图10)边款中解释道:“上虞西南隅有金罍山,山有井浚金罍而得名。此吾邑第一胜境,为汉时魏伯阳先生飞昇处,故余曰金罍、井罍,一曰辛榖,取榖为赡养之本,农人辛苦终年,犹不得仰事俯育,余不耕而服食先畴,未尝一日忘农,因以为号焉。”[⑥]

33岁时曾署款“荐未道士”,目前只见到一次。37岁至40岁,徐三庚署款“诜郭”,据佐野荣辉说:“诜郭是依辛榖谐音所取的。”[⑦]48岁至50岁

 

图11  褎海

图版来源:《徐三庚印举》

署款“井罍”。

51岁至64岁署款“褎”、“褎海”、“老褎”。关于“褎海”一字的由来,徐三庚的友人周闲(存伯)在跋徐三庚所刻“褎海”(图11)一印中云:“井罍之太翁梦上官文佐而生井罍,故作此印以志其事。余谓古人如蒋虎臣为峨眉老僧之类甚多,或者慧业未能泯灭,其扶舆磅礴之气仍钟于人间耶。金罍精于金石之学,亦其夙慧所致也。然则今之才能之士,其为古先闻人后,身皆未可知,安得一一向太虚而敬之。同治甲子四月十八日,范湖居士周闲跋于春申浦上。”[⑧]跋中提到两个人,一是上官文佐,即上官周(1665—?),字文佐,号竹庄,长汀(今福建长汀)人。自幼聪颖,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精于画,是清代著名的民间画家。作品有《晚笑堂画传》,著有《晚笑堂诗集》。二是蒋虎臣(-1630—1673+),名超,号华阳山人,金坛人。顺治四年(1647)进土,官翰林院修撰,以文章自名。性宽厚好施,常以德报怨。督顺天学政,持守清慎。每举债以服贫士,疏请复古学,禁天下有司刑责诸生,士林颂之。[⑨]周闲认为徐三庚因太翁梦上官周而取“褎海”为号的例子在古人就有,如蒋虎臣,王士禛《池北偶谈》载其:“幼耽禅寂,不茹荤酒。祖母梦峨眉老僧而生,生数岁,尝梦身是老僧,所居茅屋一间,屋后流泉遶之,自伸一足入泉濯。其上高山造天,又数梦古佛入己之室,与之谈禅。年十五时,有二道人坐其门,说山人有师在峨眉,二百馀岁,恐其坠落云云……晚自史馆以病请告,不归江南,附楚舟上峡,入峨眉山,以癸丑正月卒于峨眉之伏虎寺。”[⑩]蒋虎臣祖母梦峨眉老僧生虎臣,虎臣认为自己是峨眉老僧转世,遂耽禅寂,戒荤酒,晚年入峨眉编写《峨眉山志》,终老于此。以此反观徐三庚,其太翁梦上官周而生三庚,徐三庚此号必与上官周有关,然从“褎海”字面意思并看不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关于上官周,民国《长汀县志》载:“工诗,善篆刻,尤精于画,所交尽当世名士。每游归,题赠盈箧。与查慎行、黎士宏尤善。”[11]徐三庚亦精于金石之学,仿佛与上官周有一种暗合,但仍找不出与“褎海”有什么联系。此外,现行《长汀县志》载:“他(上官周)生平不求文达,不附权贵,终身布衣,所交尽当世名士,诗中借景抒情,以诗言志。”[12]徐三庚以“褎海”为号或许与此有关。在《徐三庚印谱》中有一方“袖中有东海”,当为此号最好的诠释。“袖中有东海”出自苏轼“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此种风度颇似上官周,徐三庚以“褎海”为号即是认为自己是上官周“扶舆磅礴之气”在后世的化身。徐三庚终身布衣,所交皆书画家、收藏家等名士,这点同上官周也是一致的。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泠印社110周年展出的徐三庚《篆隶四条屏》(图12),其中一条落款:“嚲华仙史庚。”可见“嚲华仙史”亦为其号。关于此号的由来,徐三庚在为徐荣宙(近泉)所刻“嘉兴徐荣宙近泉”边款中有提及:“今泉宗兄审定,上虞小弟三庚客春申浦姚氏之嚲华庵拟此。”此印是徐三庚33岁所作(此印与“字光甫行九”为对印,故作于此时),时徐三庚寓姚氏之嚲华庵,遂以“嚲华仙史”为号。四条作品均未纪年,但从其它三条署款“老褎”、“似鱼室主”、“褎海”可推测徐三庚使用“嚲华仙史”一号是在51岁左右。

 

 

 

图12  徐三庚《篆隶四条屏》

图版来源:《清代金石家书画集粹》


 

53岁至57岁署款“似鱼室主”,“似鱼室”为其斋号。据1990年版《上虞县志》:“以‘徐’字切音名其室曰:似鱼。”[13]60岁至63岁署款“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在其书法作品中常见其钤印“翯嘫”朱文印,可见“翯嘫”亦为其号。徐三庚晚年亦曾署款“馀粮生”、“大横”、“老辛庚”,但次数极少。署款“大横”的两方印,一为“周泰”,款为“大横治汉印”。另一方不知印文为何,今只剩边款,见吴昌硕为蒲华所刻“蒲作英”,款为:“大横篆。丙戌改刻,苦铁。”[14]在“铁老”一印边款署:“馀粮生”,从篆刻风格上判断当为晚年所作。“老辛庚”一号见于“枢庵”印款,从“老”字可推测为其晚年所用号,“辛庚”是十三香里面的一种原料,又叫“望春花”。

 

表2  徐三庚室名字号表

 

 

编号

室 

字   

使用时期(岁)

用数(例)

A

似鱼室

沤寄室

金罍山庄

西庄山民

27

1

B

辛榖

28—44

27

C

荐未道士

33

1

D

罍、金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

36—52

21

E

诜郭

37—40

6

F

井罍

48—50

7

G

上于、上于父

49

3

H

褎、老褎、褎(袖)海、褎(袖)海父

51—64

42

I

嚲华仙史

51岁左右

1

J

似鱼、似鱼室主

53—57

4

K

翯嘫、翯嘫散人、翯嘫老人

60—63

5

L

馀粮生

晚期

1

M

大横

晚期

2

N

老辛庚

晚期

1

 

 

       :1.表格中的字号包括其书法落款、印章落款及印文。

           2.字号使用次数是基于有明确纪年或可推测出时间的篆刻和书法作品。

 

二、徐三庚交游考述

 

据1990年版《上虞县志》:“(徐三庚)生于贫苦农家,稍大即外出谋生,曾在一道观中打杂,观中道士擅长书法、篆刻,得其传授,遂入此门。”[15]其一生贫苦,靠鬻艺为生,上海《申报》还刊载过其书法润例:“名人书扇,徐三庚行书,六元。书画团扇,徐三庚行书,八元。”[16]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居无定所,《上虞县志校续》载其:“先后为徐学使树铭[17]、杨抚军昌濬[18]、连将军成[19]幕宾。”[20]关于徐三庚入幕的时间,据张小庄考证:“按徐树铭(?—1900年)于同治六年(1867)至同治末年督学浙江,杨昌濬(1825—1897)于同治九年(1870)至光绪三年(1877)任浙江巡抚,连成(?—1882)于同治五年(1866)至十二年(1873)任杭州将军,徐氏倘为幕宾,其在幕时间当不出此年限。”[21]在浙江时还曾寓杭州吴山文昌阁[22]

 

(一)从印章边款及文献资料勾勒徐三庚萍踪与交游   

 

(1)35岁(1860)前:嘉兴、常熟、萧山、杭州、上海、苏州、绍兴

 

1、嘉兴(鸳鸯湖):张鸣珂  郭承勋

   

    嘉兴是目前已知徐三庚最早出游的地方,在此23岁的徐三庚结识了张鸣珂。四年后,徐三庚再至嘉兴,遇到郭承勋。张鸣珂(1828—1909),原名国检,字玉珊,一字公束,号寒松老人,浙江嘉兴人。入提督李朝斌幕,遂寓江苏苏州。好吟咏,嗜书、画。著有《寒松阁谈艺琐录》(书成于光绪三十四年,时年正八十)、《寒松阁诗集》。在《寒松阁诗》中有《赠徐辛榖诗》两首:“(1)人生如断萍,风激始一聚。识君岁戊申,英气扑眉宇。舣棹鸳鸯湖,登楼眺烟雨。俯槛发狂吟,意兴迈俦侣。馀技治印章,文字究孳乳。力扫浙派纤,颇合汉人矩。忽忽三十年,流光迅飞羽。世事多坎坷,漂泊间寒暑。访秋记游杭,避兵各趋沪。握手辄匆匆,旅食同辛苦。动足即天涯,离愁绕南浦。朅来游京师,君亦翩然至。曲江(同年家少兰庶常桢)雅好客,招饮入酒肆。躞蹀风尘间,得君欣把臂。须鬓各已苍,风神了无异。为言耽名山,襥被纵轻骑。避雨通潞亭,看云潭拓寺。胜地恣流连,吊古辄挥涕。摩挲断碑碣,椎拓满巾笥。翦烛一评赏,翠墨饫心醉。留证金石缘,夫岂酸咸嗜。

    (2)君家金罍山,诛茆营新宅。听风倚长松,搜云种奇石。墙角补青藤,垂花蔽帘额。榜书署似鱼,墨酣字盈尺。册户用反切,,一例破常格。君言五世来,大祧系一脉。风诗衍螽诜,丹山产凤翼。何如濠梁间,噞喁依蒲碧。生意乐无穷,鲲鹏变顷刻。此愿良非奢,娱老足自适。行将访名山,重蜡阮生屐。”[23]

此诗是张鸣珂游京师时遇徐三庚所作,诗中记载了大量信息。①二人相识的时间。“识君岁戊申”、“忽忽三十年”说明张鸣珂结识徐三庚是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时徐三庚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三十年后(1878)二人再次相遇于京师,一起饮酒、避雨、看云、椎拓碑碣。②二人初识的地点。“舣棹鸳鸯湖”记录了二人时在嘉兴鸳鸯湖,并舣棹泛舟。③徐三庚寓所概况。居金罍山,辟地为宅,宅中有长松、奇石、青藤,室名“似鱼室”,以盈尺榜书书之。④徐三庚室名来源。“册户用反切”指其“似鱼室”是“徐”姓的切音,这与现行《上虞县志》记载相符。⑤徐三庚当时篆刻就很有名,张鸣珂评价其“力扫浙派纤,颇合汉人矩。”徐三庚曾为其刻“张鸣珂印”。

郭承勋(约1792—1860),字止亭、铭之,号定斋、嘉禾老农,室名寒香书屋、淳雅斋。浙江嘉兴人。柴子英《印学年表》载:“咸丰二年(1852),徐三庚刻‘嘉禾老农’、‘止亭所作’对印于鸳湖。”[24]赵之谦二十七岁时亦曾客郭承勋家,并为其刻“郭承勋印”、“定斋”、“止亭所书”等印。

 

2、常熟(虞山):?(远亭)

   

在陈鸿寿所刻“长相思”印边款中有徐三庚的跋:“咸丰壬子五月客虞山,远亭过我,见曼生所作长相思印,如李阳冰见碧落碑,卧宿不去,余即以奉赠。上虞西庄山民徐三庚记。”虞山有两个地方,一在江苏省常熟市,又称海虞山、海隅山。一在广西省桂林市,山涧有唐至清石刻60多方,如唐韩云卿篆文、韩秀实书、李阳冰篆额的《舜庙碑》和宋代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从徐三庚一生的活动地域看,虞山当是常熟。

 

3、萧山(渭长之不舍):丁文蔚

   

    咸丰三年(1853),徐三庚客萧山任熊(渭长)之不舍,并为丁文蔚刻“蓝叔诗画”,边款云:“癸丑中秋,辛榖作于渭长之不舍。”丁文蔚(1827—1890),字豹卿,号韵琴,又号蓝叔,浙江萧山人。官福建长乐知县。又善刻竹。家有大碧山馆,徐三庚亦曾为其刻“大碧山馆”印。丁文蔚与赵之谦、锺权、钱松、胡震等亦友善。

 

4、杭州(虎林):蔡鼎昌  

   

    蔡鼎昌,一名鼎,字公重,一字春畴,钱塘人。尝为张公束(鸣珂)作《校经图》,一时题咏甚夥,李莼客为之序。徐三庚曾为其刻“心在山林”,边款云:“蔡子春畴属篆此印,其所感深矣。甲寅秋,虎林客徐三庚记。”

 

5、上海(春申浦):徐荣宙

   

    徐荣宙,字近淦,号近泉,浙江嘉兴人。乾隆时庠生,官典史。工分隶,善花卉。徐三庚曾为其刻“嘉兴徐荣宙近泉”,边款云:“近泉宗兄审定,上虞小弟三庚客春申浦姚氏之亸华庵拟此。”

 

6、苏州(吴趋):岑镕

   

    岑镕,字仲陶、中陶,亦字铜士,号仲子、印叟,斋室名晋唐镜馆、惧盈斋、商周吉金之馆、石寿斋、晋飞霜镜馆。江苏甘泉人。收藏甚富,徐三庚曾为其刻“石董狐”,边款云:“董狐,古之良吏也。昔有华董狐、鬼董狐,文寿承亦自号石董狐。仲陶先生笃嗜金石,精于鉴辨,集古今名印,裒辑成谱。庚申春,余客吴趋,走访于野竹盦,出所集见示。搜罗之富,洵印叟也,亦可曰石董狐,爰制是印以赠,上虞徐三庚记。”岑镕亦是吴让之的好友,吴让之曾为其刻一百馀方印。

 

7、绍兴:端木百禄

  

     咸丰十年(1860),徐三庚在绍兴与端木百禄同观丁敬“上下钓鱼人”印,并在印侧记述:“……咸丰十年七夕,青田端木百禄、上虞徐三庚,同观于越中。”端木百禄,字叔总,一字少鹤,号梅长,鹤子,浙江莆田人。道光拔贡。工诗善山水,晚年流寓瑞安。

 

(2)36—47岁(1861—1872):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海宁

 

1、上海(浦沪、沪上、沪滨、春申浦):叶廷琯  吴大澂  王引孙  张熊  雷浚  任淇  孙憙  费以群  闵沄  褚世镛        

 

    叶廷琯(1792—1869),字调生,又号苕生,自号龙威邻隐,吴(今江苏苏州)人。工铁笔,苍劲可爱。尝论历代印学原原本本,殚见洽闻。著有《吹网录》《鸥陂渔话》《闲涉印故》。

    他曾《沪城旅次,遇上虞徐辛榖(三庚),话旧感怀,得诗二首,即题其<象田贻谷图>后》:“倾盖言欢记虎丘,交联金石许同游(君工篆刻,曾乞数印)。麦天各避吴门劫,萍水重逢沪渎秋。我已无家拌蹈海,君犹作客感登楼。手橅双印劳持赠,敢道新诗报所投。语我家林旧业存,象田舜井古时村(世居象田,在上虞舜廓外二十五里,相传有舜遗迹)。溪山胜地安鸡犬,耕读良谋教子孙。江左连城成梓泽,浙东片土是桃源。待君归日应相访,画里先教认鹿门。”[25]

从“麦天各避吴门劫,萍水重逢沪渎秋”可知二人在苏州时即已相交,因避兵再次重逢于沪。第二首诗主要描绘了徐三庚的家乡情况。从“曾乞数印”可知徐三庚在苏州时就为其刻印,惜不传,这在徐三庚为其刻“无长物斋”边款中有记述:“香山诗,只像无长物,始得作闲人。庚申夏,调翁尽失所藏书画古玩,厉舍自题此额,索为作印。辛酉十月十二日,徐三庚识。”同年,徐三庚为其刻“海角畸人”、“浦西寓隐”、“四馀读书室”等印。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咸丰十一年(1861),吴大澂避难海上,与徐三庚多有往来,而这些材料长期以来被人忽略。“二月二十七日午后,周存伯(闲)、徐辛榖(三庚)来,即同戴礼庭至存伯寓,见佘春帆。复偕诸公至秦谊亭所,候翁叔均(大年),不值。”“三月初二日,午后出城,至人和里候曹陶轩,熙和明晤郁子梅。晚间席固斋招饮,与三弟同往。同席者周存伯、徐辛榖。”“三月初三日,徐辛榖来,与戴礼庭同至乔家浜候翁叔均,又偕叔均候周存伯,日午而归。”“三月初六日……徐辛榖来。”[26]徐三庚曾为其刻“大澂私印”(白文),无款,由此推测是印当作于此年。

王引孙,字小竹,号跛道人。同治元年(1862),徐三庚寓上海为其刻“王引孙印”、“跛道人”等印。

雷浚(1814—1892后),字甘谿、甘溪、深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徐三庚曾为其刻“甘谿”。吴昌硕与雷浚亦友善,曾为其制数印。

张熊(1803—1886),字子祥,别号鸳湖外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流寓上海。兼作人物、山水,精篆刻,八分乃其馀技。平生收藏金石书画甚富,颜所居曰“银藤花馆”。著有《题画记》。徐三庚曾为其刻“烟云供养”、“张子祥六十以后之作”等印。

任淇(?—1862后),一作琪,字竹君,号建斋,浙江萧山人。渭长(熊)族叔。工书法,精篆刻。王韬在《瀛儒杂志》这样评价二人:“任竹君,工临十三行楷法,精妙绝伦。徐金罍精写篆隶、刻画金石,艺倾辈流。二君并名重一时,作沪上寓公者尤久。”[27]

孙憙,字欢伯、懽伯,号同寿,斋室名宋井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二年(1863),徐三庚在上海为其刻“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孙憙”两面印,在宁波又为其刻“看尽名山行万里”印。

费以群(1844—?),字榖士、鹄侍、悫士,号三碑乡民。乌程(浙江湖州)人。徐三庚在上海和杭州等地为其刻“乌程费以群”、“费以群印”、“以群临本”、“三碑乡民”等十馀印。徐三庚五十岁时小影即其所写。

闵沄,字鲁孙,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兰,篆刻师陈鸿寿。性好交游,座客常满,后卒于沪。同治十年(1871),徐三庚曾为其刻“闵沄私印”。光绪五年(1879),徐三庚为其书“鱼游渊而写乐;禽止树以时鸣”隶书六言联。

    褚世镛,字平岩,又字笙伯。与杨澥同时,善书法。褚世镛与徐三庚同客上海时,徐三庚为其作“吴江褚世镛印信”、“平岩一字笙伯”[28]对印。

 

2、苏州(吴趋、延秋舫、吴江):李笙鱼

 

同治元年(1862),徐三庚在苏州太守李笙鱼寓所延秋舫处题《梅花汉瓦拓瓶》,此图由李笙鱼借得并拓,画家倪耘补梅花,徐三庚行书题跋。同治二年(1863),徐三庚为笙鱼刻“李石头印”。

 

3、宁波(甬上、句馀):叶镛  傅尔锳  邵友濂

 

叶镛,字笙甫、笙父。江苏吴江(苏州)人。同治四年,徐三庚为其刻“吴江叶镛印信”。

傅尔锳,字李唐。同治四年(1865),徐三庚为其刻十馀印,在同治五年(1866)为其刻“傅尔锳印”边款中有记载:“客岁寓甬,为李唐作数十印,颇不称意。今春道出句馀,复出石属刻,亦藉作数日盘桓也。丙寅三月,辛榖。”目前尚存“不足为外人道”、“无事小神仙”、“李唐启事”等印。

邵友濂,字小村。同治八年(1869),徐三庚为其刻“邵友濂印”。

 

4.、杭州(虎林、抚院署斋、西泠):程良骥  周泰

   

    程良骥,字子瀛。同治九年(1870),徐三庚为其刻“程良骥印”、“子瀛”。

    周泰,字伯安、柏盦。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作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但徐三庚曾为其刻“上虞周泰”,故周泰当为上虞人。徐三庚为其刻印甚多,如“周泰”、“周伯安氏”、“泰”。

 

5.、海宁(盐官)

   

    同治五年(1866)六月,徐三庚在海宁自刻“半日闲人”、“日爱评书兼读画”。同治六年(1867)六月,徐三庚又在此刻“常欠读书债”。

 

(3)47—48岁(1872—1873):香港、广州

 

1、香港:王韬

   

    王韬(1828一1897),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学者。初名利宾,文有奇气,旋易名瀚,字懒今。遭难后避粤,乃更名韬,字仲韬,一字子潜,自号天南遯叟。五十后又曰韬园老民。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书画,能篆刻。尝为许镕、宋贞(女)夫妇之师。著有《淞滨琐话》、《普法战纪》等。同治十一年(1872),徐三庚去广州经过香港,为其刻“弢园藏”(图13)印。同年冬,徐三庚为王韬著《普法战纪》(图14)署名。此外,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徐三庚楷书《蘅华馆诗钞册》[29],是册书于光绪九年(1883),内容为录王韬诗,是以金粉写在蓝底上。

 

 

 

 

图13  韬园藏

图14  普法战纪

 
 

   

 

 

图13  韬园藏

 

 

 

 

 

 

 

 

 

 

 

 

 


 

2、广州(五羊城、穗城):范庆云

   

    范庆云,字翥霄,桐溪(今浙江桐庐)人。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徐三庚到达广州,为其刻“桐溪范庆云印”。第二年八月,徐三庚从广州返回上海,访友人褚平岩于陕甘粮台。纵谈去冬海洋被难事。褚平岩出海难劫馀家藏《旧拓王右军圣教序》,徐三庚谛视久之,卒以纸色之旧、拓手之精、墨彩焕发,定为宋拓,为记数语以志眼福。[30]

 

(4)48—55岁(1873—1880):上海、宁波、天津、北京、武昌、广州

 

1、上海(春申浦、沪滨、沪):钟毓  圆山大迂

   

    钟毓,字雪塍。光绪元年(1875),徐三庚为其刻“臣钟毓印·雪塍”两面印于沪。

日本明治十一年(1878),圆山大迂来到中国,从徐三庚、杨岘学习篆刻、书法,从张熊学习绘画,《广印人传》称其:“自幼好治铁笔,以中日篆法不同,遂游中国,师事徐三庚,尽得其秘。”[31]鱼住和晃(日本)在《关于首代中村兰台篆刻中的徐三庚的影响》一文中说:“大迂是否为徐三庚的正式弟子,至今尚不能确定,但继大迂赴沪的秋山碧城(名纯,字俭为,号探渊,亦号白岩、碧城)却确系徐三庚的弟子无疑。”[32]笔者查找有关资料,发现圆山大迂亦是徐三庚的弟子。明治念四年(1871),圆山大迂再次来到中国,购得徐三庚“如梦莺华过六朝”一印,他在边款中记到:“某孙,弟大迂圆山真志于上洋客馆之灯下,此印系先师褎海徐先生之作者也。明治念四年(1871)五月,再游清国,适购得于防间,刀法、章法整然相备,所谓点石成金者。虽未下款,可知一见非凡之作矣。”款中他称徐三庚为“先师”,说明他曾拜徐三庚为师。徐三庚曾为其刻“寻常百姓家主人”、“大迂”等印。

圆山大迂篆刻朱文、白文皆师徐三庚,能得其神,在徐三庚的弟子中可谓最得其传,成就也是最高的一个。

 

2、宁波(甬上、甬江、甬东):唐铭  陈炳文

 

同治十三年(1874),徐三庚在甬上自刻“徐三庚印·上于父”,并在边款中写道:“归筑室西庄,山下匠石麻列,雅道中辍来甬上索书者坌至,检匣中印不得,与褚叔寅过陈香畦怀米室,乱石碨礌,携此石回,时冰日射窗,心手交适。蔡剑白、唐勋伯怂恿奏刀,石声荦荦,晡时毕,视诸君,剑谓突入汉人堂室,此石得附不朽。山中奇石,不可胜记,吾与诸君独赏是石,可笑也。同治甲戌至日,金罍自识。”款中提到了褚叔寅(成亮)、陈香畦(山农)、蔡剑白、唐铭(勋伯)四人,据《江苏印人传》:“唐铭,字铁生,号壶道人,寿石父,江苏南通人。唐铭以绘画与篆刻驰誉当世。在篆刻方面,初用汉法治印,后推崇吴熙载,力学徐三庚。曾旅居浙江宁波多年,与同在浙江的徐三庚过从甚密,于是一度师从徐氏。著有《壶道人印存》。”[33]可知,唐铭为徐三庚弟子,徐三庚曾为其刻“唐铭勋伯”、“唐铭”、“唐铭印信”等印。

陈炳文,字绰园。光绪元年(1875),徐三庚为其刻“绰园”、“臣陈炳文”等印于甬上。

 

3、天津(云津):黄建笎

  

    黄建笎,字华农,顺德(今广东番禺)人。官津海关道。工花卉,有《寄榆盦画稿》。

光绪三年(1877),徐三庚为其刻“黄建笎印”、“华农”对印。

 

4、北京(都门):杨文莹

 

杨文莹(1838—1908),字雪渔,钱塘(今杭州)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贵州学政。工书法,笔姿瘦劲,有铁画银钩之势。著《幸草亭诗集》。徐三庚曾在同治十二年(1873)为其刻“雪渔”、“杨文莹印”,后又于光绪三年(1877)在北京为其刻“杨文莹印”。

 

5、武昌(鄂渚、鄂垣):谢榛

   

    谢榛,字伯龙,号兰巢。长洲(江苏苏州)人。光绪四年(1878),徐三庚客武昌为其刻“长州谢榛日利”、“晋康乐侯裔”、“谢榛日利”等印。

 

6、广州(穗城):何瑗玉  张嘉谟  张崇光

  

    何瑗玉[34](1840—?),一作锡瑗,字蘧盦,又号莲身居士,广东高要人。官翰林院待诏。富收藏,善摹印,精鉴别,少负奇气,曾历吴、越、燕、齐,登罗浮、泰、华、天台、天目绝顶。写墨梅秀逸天成,《广东文物》载百壶山馆藏其所画《梅花斗方四张》。[35]广州碑廊有其晚年手摹《秦琅琊台刻石》。著有《书画所见录》《汉印精华》(与兄昆玉合辑)。何昆玉(1828—1896),字伯瑜。喜收藏古铜印,工篆刻,宗浙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乐石斋印谱》等。此前何瑗玉曾学印于余曼庵,梁晓庄称:“余曼庵,又号万莽,原籍浙江山阴,客寓粤地。曼庵工书画,篆刻得陈曼生之传。来粤后得可园主人之邀,长期客居可园。张嘉谟、何昆玉、何瑗玉等曾学印于曼庵。曼庵篆刻,纵恣劲峭,颇似曼生,以雄健胜之。”[36]因此何瑗玉学艺于徐三庚当是在可园。徐三庚为何瑗玉刻的印目前尚见“锡瑗长寿”、“蘧庵”。徐三庚在广州曾为其书“学问无穷造到老时学到老;年华有限得开怀处且开怀”(图15)楷书十一言联,款为:“蘧庵老棣索书是句乞政。时庚辰修褉日,上虞似鱼室主小兄徐三庚于穗城记。”光绪七年(1881),徐三庚返回上海后,又为其书“多一事不如省一事;退一步即是进一步”(图16)篆书八言联。此外,静妙轩还藏有徐三庚为其所书“汲水浣花亦思于物有济;扫窗设几要在予心以安”(图17)隶书十言联。

 

 

图16

图17

图15


 
 

徐三庚与何瑗玉并不是此时相识。杭州西湖区有山名飞来峰(灵鹫峰),灵隐寺就坐落在其脚下。在飞来峰诸洞穴及岩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造像470馀尊,这些摩崖石刻艺术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有一处徐三庚的隶书题记,写在宋人的行书诗下方,甚难发现,题曰:“上虞徐金罍至此数十次。甲戌(1874)九月三日,偕高要何蘧盦观遍摩崖题记。”(图18)徐三庚至飞来峰数十次,当是被山中的摩崖造像所吸引,后不忍独享,偕同好何瑗玉一起欣赏。此题记还表明徐三庚在甲戌(1874)九月(甚至更早)就与何瑗玉相识于杭州,后徐三庚于庚辰(1880)第二次南下广州,又与其相聚于东莞张敬修可园。何瑗玉此次游飞来峰,亦在洞口留下了一首行书诗:“插汉凌霄石壁连,冷泉亭外景凄然。飞来峰下雪林寺,时听猿声啸野烟。”款为:“甲戌九月高要何瑗玉来游题记。”

   

 

(5)56—64岁(1881—1889):上海、宁波、湖州、杭州

 

1、上海(春申浦):褚成博  蒲华  郭传璞  龚心钊  秋山纯

   

    褚成博(1854—1911),字伯约,号孝通。徐三庚在上海为其刻印甚多,如“孝通父”、“褚成博印”等。

蒲华(1830—1911),原名成,字作英,一署胥山外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侨寓上海。草书自谓效吕洞宾、白玉蟾,笔意奔放。结鸳湖诗社,与吴俊卿、何汝穆、徐新周、哈麐交善。所居曰“九琴十砚斋”。平生自讳其年,殁后门人检箧得印章,有曰“庚寅生”,乃知华生于道光十年(1830)。徐三庚与蒲华同客杭州时,曾为其刻“蒲华印信”,在上海又为其刻“秀水蒲华作英”印。蒲华曾应日本秋山俭为嘱咐为徐三庚《楷书兰亭叙》题签:“徐辛榖楷书兰亭叙。俭为仁兄嘱题。蒲华署签。”[37]此外,《楷书兰亭叙》卷末还有赵引之的题记:“上虞徐褎海师书兰亭集叙。俭为仁棣署。慈溪赵引之。”可见,赵引之亦为徐三庚的弟子,任颐自用印中有其所刻“任颐”[38]。光绪十四年(1888),蒲华晤徐三庚于宁波,并一同乘船至上海。[39]

郭传璞(1823—?),字怡士,号晚香、鄞之老民。浙江鄞县人。光绪九年(1883),徐三庚为其刻“臣郭传璞”、“怡士”对印于上海。

龚心钊(1870—1949),一作龚钊,字怀希、怀西、怀熙、仲勉,别署瞻麓,斋室名瞻麓斋。安徽合肥人。童衍方先生藏有两对徐三庚为龚心钊所刻印章,均为晚年所作,一对为六十三岁作,象牙章。一对为六十四岁作于上海。

 

图19  金农砚铭

    秋山碧城,名纯,字俭为,号探渊,亦号白岩、碧城。日本明治十九年(1886)一月,碧城与原驻日公使何如璋同行离日赴沪,秋山纯经当时在上海经营“乐善堂”的岸田吟香介绍,入徐三庚门下为徒。

自抵沪至光绪十五年(1889)回国的四年中,秋山碧城作为徐三庚入室弟子始终受诲其门下。在此期间,秋山碧城还向画家蒲华学习行草书。秋山碧城回国之际,已染病卧榻的徐三庚郑重地书文凭一卷交给碧城,内容如下:“本立而道生。文字之道,独不然乎。日本俭为秋山纯,自丁亥春从予肄业,于今既三年矣。专习篆隶六朝,后潜心篆刻。迄无荒谬废弛等情,已上其堂极其奥。所谓根本先立者,其进有不测者焉。予门非尠,谙练精熟。如俭为者,盖不易得。况俭为异域之人,以身委道,涉海远来,不胜欣喜。予爱其心志之切,嘉其慧学之熟,立此文凭以与焉。然俭为犹富春秋,能不安于今日,益期他年闻达,潜精积思,庶几凌驾古人。是予所企望也。光绪十五年十月日,立文凭,徐三庚。介绍,岸田吟香。”[40]这张文凭就相当于现在的毕业证书。

 

2、苏州(长洲):沙馥

 

沙馥(1831—1906),字山春,江苏苏州人。马仙根弟子。画学甚深,笔致妍秀,所作人物及花卉,无不精妙。徐三庚曾在甲申(1884)、乙酉(1885)年为其作十几方印,这些印尚未见于徐三庚各种印谱,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其中有纪年者两方,然未署地点。从其光绪十年(1884)跋金农砚铭(图19)于长洲,可知其中部分印作于苏州。

 

3、湖州(颐塘):徐仲篪

  

    徐仲篪(1862—?),字望之,号乐民、鹿民,斋室名藜光阁。震泽(江苏吴江)人。徐三庚曾为其刻近二十方印,可见二人之交情不浅。

 

4、杭州(吴山):徐中立

   

    徐中立(1862—?),字德卿,号石农。江苏南京人。擅长楷书、篆、隶书法。其篆刻法乳秦汉,并涉猎西泠六家,后研习邓石如、吴让之一派。著有《裴然斋印存》《裴然斋印谱》《德乡印存》等。光绪十一年(1885),徐三庚为徐中立刻“下官卖字自给”,边款云:“乙酉四月,买棹皖江,道经虎林,重遇德卿老友于吴山,索作是印,遂为奏刀以报,即稀指疵。上虞徐三庚记。”可知此年徐三庚是第二次遇到徐中立,二人之前就有交往,之后徐三庚便乘船至安徽(皖江)。

 

(二)从无纪年印章及受印人考察与徐三庚交游的人物

 

在徐三庚的受印人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徐鄂,字子声,浙江上虞人。三庚族弟。书、画、篆刻俱饶思致,《广印人传》有载。1917年成《徐鄂印谱》一册,存其晚年制印五十方,韩天衡在《中国篆刻大辞典》中称其:“得徐三庚神理,气畅且运刀老苍,非私淑徐三庚者所能企及。”[41]徐三庚曾为其刻“徐鄂印信”、“会稽徐鄂大富昌”、“子声金石书画”等印。

陈埙(?—1860),字叶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寓居苏州。刻印宗浙派,似赵之琛而能变,与周闲友善,周曾为之撰传,刻入《范湖草堂集》中,辑有《陈氏所藏古印谱》。咸丰九年(1859)二月,徐三庚篆、唐辛生刻、陈勋署款““旧书不厌百回读”印,同年三月,三人又合作一方“文章自娱戏”。由于是唐辛生操刀,故这两方印录入其名下。

 

图20  味古堂印存

金鉴(1831—1911),字明斋,号奕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书画,精鉴别,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徐三庚曾为其刻“金鉴私印”。

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一作韵初,号郑斋,南汇(今属上海)人。精鉴别,富收藏,与赵之谦友善。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九年(1870)辑有《均初手拓古印册》,著有《汉石经室金石跋尾》。徐三庚曾为其刻“沈树镛印”。

    冯兆年,字穗知,斋室名千泉一尺室、味古堂。广东顺直人。光绪十二年(1886),徐三庚为其刻“兆年长寿”、“穗知父”对印。此外还有“冯兆年穗知父所得金石”、“穗知所藏”等印。冯兆年曾集《味古堂印存》(图20),谱中收录了徐三庚所刻“张子祥六十以后之作”等印,谱名亦为徐三庚所署。[42]

蔡和霁,字涤峰,号月笙,室名二十四番花信庵,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徐三庚曾为其刻十馀印,如光绪十四年(1888)刻“涤峰”、“二十四番花信庵”等印,这些印大多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徐三庚亦曾为其好友陆召南(子鸿)刻印。

秦祖永(1825—1884),字逸芬,号楞烟外史,金匮(今江苏无锡)诸生,官广东碧甲场盐大使。工诗古文辞,善书,而于六法力深研究。徐三庚曾为其刻七十馀方印,惜多未纪年署款。

任熊(1820—1864,一作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任熊常年安居苏州,经常来往于上海、苏州间。任熊与其弟任薰(字阜长),其子任预(字立凡)亦极善书画艺术,世称“三任”。咸丰三年(1853),徐三庚为丁文蔚刻“蓝叔诗画”,即是在任熊的寓所,可见三人皆友善。任熊除擅长人物画外,亦喜自刻印章。他曾为丁文蔚刻“豹卿”印,当时徐三庚在一旁观看。[43]此外,徐三庚与任薰亦有交往,曾借榻其寓所并为其制印。

任颐(1840—1896),字伯年,号小楼,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卖画海上,声誉赫然。与胡公寿并重。同治七年(1868),徐三庚为其刻“任颐私印”。此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