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文博大讲坛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文博大讲坛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是个大题目,这里不作教科书式的叙述,仅就有关的几个笔者认为重要的问题提出基本论点。 一、“大书法”史观 “大书法”史观是书法发展到当代必然出现的重要问题,它涉及中国文字、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它的基本论点是:中国书法史不仅限于文人帖学一脉,而是应包括文字刻符、碑、帖以及文人书法和更广泛的民间书法在内的一部大书法史。 何以如此强调一个“大”字? 第一,因为在一些有关权威的书法史论著中,明确提出中国书法史应从魏晋开始,因为魏晋是书法史上艺术“自觉期”的滥觞。为什么如此说?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个时期出现了书论(包括文论),而三代之前及至两汉,书法理论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论证怎么能将包括汉及汉以前的文字算作“自觉的”书法艺术呢?我很怀疑如此逻辑下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我们考察或研究艺术史,判断一种文化形态是否艺术的根据,不是其时代产生了对其评价、描述的艺术理论,从而由此出现什么“自觉”或“不自觉”之说,而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艺术形态:几万年前西班牙山洞中先民们杰出的绘画,中国一万多年前贺兰山栩栩如生的岩画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已成熟的甲骨文、金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儿童期所创造的高不可企及的雕塑,如《维娜斯》、《胜利女神》等,其时代均无什么文艺理论,而为之描述性的文字也是一片空白,难道能说这些经典作品都因之不成其为艺术、从而将其摒除在什么“自觉期”的艺术史之外吗? 第二,不仅一部分书法史的作者,而当下不少曾撰文或著书者,将汉代隶书及之前的所有书体均视为非书法的“美术字”,无笔法,不可学,从而否定了甲骨、大小篆、隶书的艺术性,进而否定了这些书体的历史及艺术地位,而数量更多的民间书法他们更...
2011-05-18 阅读:4160
查看详情
知常复命 通会创变——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好!去年九月文化部举办了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书法论坛和篆刻论坛我都出席了。今天这个文字书法论坛尽管只有九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比较简洁的陈述,但我感觉到总体质量还是挺高的。他们从汉字到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有深度的本体梳理与论述,象这样专题性的研讨还不是很多,甚至是很少的。我们今天借助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与学术氛围,在这样的语境下,将有助于对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推进。 这个论坛我感到很重要,我之所以要参加,因为目前整个书界对这种本体性的研究并不很重视。书家们应该有更多的精力(不管是哪个层面)在注重艺术创作的同时注重理论的研究,即书法本体的理性思考。去年十一月,我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首届中文日举办了书法特展。因为从去年开始联合国确立了世界六种官方语言,(英、法、俄、中、西班牙、阿拉伯)要求六种官方语言的国家都能设一个国家日,在联合国内部进行观摩,从而体现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特色。只有我们中国可以以书法艺术的高雅形态来展示中华文化。因为,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中国!所以,中国文字艺术的伟大是举世瞩目的。 安阳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历史的创举,当代文化的盛举,是时代的里程碑!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文明之魂,是华夏先民的智慧创造,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字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文字博物馆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建立了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馆,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冯克坚书记作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馆长以他丰富的从政管理经验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带领一班人将这个文字博物馆仅在一年时间内就进入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运行中,我感到它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更是一种让人得到深刻文化反思与哲学体晤的时代文化现象。它标志着这座博...
2011-05-17 阅读:3197
查看详情
略论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塑形艺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鼐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就是对汉字形体进行塑造的艺术。虽然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成就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境界。任何脱离汉字来讨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倾向都是缘木求鱼。毕竟,汉字和书法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形成的,是中华文明之魂。 【关键字】 汉字形体 书法艺术 塑形 自古以来,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论题,可谓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许多学者以西方的学术体系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和性质,虽然他们似乎建构了一个个宏大的学术体系,得出了一个有一个的历史性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似乎都无法经得住推敲。其实,作为一门生长于中国独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书法艺术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当然,那些利用西方文化机制来认知中国书法艺术的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那么,中国书法艺术到底与什么具有紧密联系呢?汉字与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可以说,汉字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意蕴和内涵。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符号,其独特的性质和造字方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书法艺术其实就对汉字的形体进行塑造的艺术。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论题,以祈方家斧正。 一 从古自今,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直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能否提供给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的机制呢?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从...
2011-05-05 阅读:3315
查看详情
文字学•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
一、书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法教育,有“学问”的层面;有“术业”的层面。所谓“学”的层面可分为书之内的学问和书之外的学问。书法之内的学问可分书史与书论;不谙熟书法史、论,则无以言书法的学问。书法之外的学问则有义理、词章、考据诸学。苏轼书法,是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今人书法内涵匮乏,盖多因学问不足。此亦杨守敬《学书迩言》所特标“学富”一条的意义所在。 所谓“术”的层面可分为技法的知识与训练;应用的范围与方法。 1、技法训练:指书法之内诸种书体的知识与训练,主要是解决一个对“书写痕迹”的熟谙,也是一个对书写工具征服材料的体验。用笔与间架自是主干,而笔墨、刀刻、熔铸,亦有书写工具与书写所用材料的关系之把握。工具对材料的征服,是“技”的问题;用笔与间架的熟谙,是“法”的问题。“技”与“法”,对应的是人体与人心,技法的学习与熟练,是一个人体与人心由“可能”向“能”的转换过程。向着某种艺术活动目标的“可能”与“能”的转换,就是某种艺术技法掌握的过程。技法训练,包括对诸种书体技法知识的了解与技法实践的体认。技法知识熟谙于心,技法实践了然于手。此之谓“能”。 2、应用领域:应用的范围与方法,可分为鉴藏与经营。 书法教育,或者说书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艺术工作者,而所谓“艺术工作者”又包括艺术创作者、艺术领域的管理者和艺术品经营者,此后二者,应属文化产业范畴,也是书法教育(书画教育)在应用领域所应拓展的教育空间。这里,主要的教育内容应是艺术品文化价值的积蓄与周转。所以,鉴藏与经营方面的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亦应纳入书法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去。 基于上述论列,本文选择两个点略说文字学在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意义...
2011-04-27 阅读:3119
查看详情
字体与书体、书技与书艺、文意与书意的相互提携——兼论书法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品格
摘要:中国文字的篆隶楷行草体,玉成了中国书法丰富多彩的书体。历代书家的书写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中国书法特有的技法体系。法则的建立与运用,丰富与发展,使文字书写的低层表达提升为一种有相当难度的技艺掌控,并由技入道,成为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汉字与生俱来的独立空间形象及其蕴含此中的文字意义,具有审美的特质,故中国书法不可能只顾书意的表达而舍弃文意对其的提携。 关键词:字体 书体 技法 文意 书意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形态中,惟有中国的汉字既保留了它最古老的形态与原初的意义,更升华为一门具有民族特征且不乏现代意味的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皆缘于记事与传播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由最初的刻画符号演变为具有相形意味的图形文字;由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象塑造,到抽象取势、立象存意的表意文字;由源于象形的古文字到离形存势的今文字,其间的转换,由篆而隶而行而楷而草,无疑是一个民族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它的表意之精确,造型之优美,成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个特殊范例——既是语言的实用表征,又是视觉的审美对象。 文字学上界定的篆隶楷行草字体,伴随着书写者个性化的审美诉求,生成为蕴涵丰富的书体文化。字体与书体既相联系,亦有区别。前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规约性,特定的时期使用特定的字体;后者具有明显的个性与创造性。任何时期的书法家都可以运用不同的字体来表现自己对某一字体空间塑造的自由,个中寄寓的审美意识虽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的特性,然而其个性化特征是不言自明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书写文化始终是以毛笔为主导的。尽管之前有刻凿,之后亦有键盘的敲击。因为有毛笔书写汉字的漫长历史,所以就自然生成了汉字书写的法则与...
2011-04-27 阅读:3541
查看详情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上的发言
這次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的主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字学与当代书法”。那么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实际上要探讨基本问题应该是:近现代以来文字与书法的关系。如果广义地加以界定的话,似乎可理解为学问与艺术之关系,因此我觉得探讨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必须以此为前提。很明显,这些问题由于古今时空环境的不同,其性质与表现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为何要讨论二十世纪以来文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呢?因为它与清代以前的所谓古代时空环境已大相径庭,故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无疑有必要加以探讨。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学术问题,远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在此,简单地就我所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学问与艺术的关系 文字是一门学问,书法是由文字的书写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艺术。本来学问与艺术之间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也可以说它们是并不太相关的两个领域。然而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左右这一关系的不是别人,正是文人学者。文人之于学问,就如同木匠做家具一样,是一种职业身份关系,可以不用讨论;而文人之于艺术,就比较复杂了,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二者之间不存在职业身份关系,所以文人为艺,既可为之亦可不为,艺术对于文人而言,比起可以安身立命的诗词文章,乃是等而下之的附属品,是一种业余爱好,然而又正是文人,确立了其中的美学观念、趣味标准、形式风格以及游戏规则。具体到书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古代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书法家,只有善书或者工书的文人士大夫。当然这只是相对于以书写为职业的人而言。比如早在汉代就出现的“佣书”职业,是一种代人抄书的职业,它一直延续至明清,但这些...
2011-04-27 阅读:4062
查看详情
仓颉大典海内外华人盛誉“中华汉字节”
辛卯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白水仓颉庙隆重举行 中国大陆、台湾同胞和韩国学者在“中华汉字节”倡议碑前留念 中国汉字网讯:(责任编辑:蕴峰)“大哉仓颉,功德无疆。五千春秋,万民称殇。”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如期在白水县仓颉庙举行,本次大典的主题是“字圣仓颉泽惠华夏 五新白水薪火相传”。同时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国际诗歌音乐协会联合主办,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筹备工作会议”也在白水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们虔诚地齐聚仓颉庙,身披黄丝巾,瞻仰仓颉像。心香一炷,恭祭仓圣。在优雅的祭乐声中,中共白水县委书记叶珺向“中华文祖”仓颉敬献花篮,拉开了“辛卯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的序幕。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陕西省工作站、汉字网编辑部主任...
2011-04-27 阅读:3398
查看详情
学术对话: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习汉字的启示
张学栋,字易罡,汉字网学术顾问,山西祁县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其著作《图·像思维——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一书,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充满灵性而神韵的108个图、像与文字,表达了他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荣获2005年美国加州、内华达州政府奖。2006年获得国际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SDPS)“世界创新大会”乔治·科兹梅茨基奖,以表彰其在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思维创新所做出的贡献,2008年获得该会院士称号。日前,汉字网(www.hanziwang.com)责任编辑徐蕴峰在京与张先生就知识时代通过“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汉字的启示进行了对话。 兹摘要录之,以飨读者。 (徐蕴峰,以下简称“徐”; 张学栋,以下简称“张”。) 一、“图·像思维”与汉字源流简说 徐:张先生,您的《图·像思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张:《图·像思维》又名“心灵风水学”,108个图·像和108个文字,每个字又形成4字三解,比如:第一个图·像为“势呈态生”,可以三解,曰:①“势呈态生”;②“势”者“呈态生”也;③“态生势呈”。其余108个图·像依此类推。目前,《图·像思维与佛学》(易罡、智宣著)、《图·像思维道学》(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哲学》(易罡、严放著)、《图·像思维文学》(易罡、阿东著)、《图·像思维与水》(易罡、国岭著)、《图...
2010-11-03 阅读:3312
查看详情
百个“最中国”汉字在京选出 “和”字备受推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之“文字”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之“文字”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李寒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 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最近再度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 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再进行终审。主办方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中华遗产》由中华...
2010-10-17 阅读:3493
查看详情
陕西白水仓颉故里考察团全国寻访仓颉文化遗迹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外景(汉字网徐蕴峰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墓与庙(汉字网徐蕴峰 摄)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内遗存古代石碑(汉字网徐蕴峰 摄) 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陕西白水县史官村《苍颉庙碑》(汉字网徐蕴峰 摄)
2009-12-08 阅读:3194
查看详情
文字书写何尝不可简繁共存
马英九先生的“识繁书简论”在遭受*********炮轰的同时,也确实为两岸的文化认同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折衷手段。在此之前,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一直是台湾方面批评大陆破坏中国文化、标榜其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 如今,台湾方面已经开始放下身段,正视简体字在书写时的简便这一优势,从文化的承续和工作的便利双重视角来思考文字的变迁,这是一种务实而又具有智慧的眼光。 在更早一些时候,在大陆,两会代表潘庆林委员提出的“恢复繁体字”提案也曾经引起广泛热议。较之于马英九,潘庆林先生的态度要激进得多,潘先生从传统的角度批评简体字书写的随意性,进而希望简体字让位于繁体字的全面恢复。他的意见绝非个人意见,诗人于坚以先锋的形象示人,但是现在他每天都在研习书法,写的自然是繁体字。他对笔者说:“性灵的灵字,旧体是‘靈’,新体‘灵’,差别不在笔画,而在语言哲学上。灵感的灵被简化为一团虚无之火。而古代的靈的上面是雨、中间是三张口...
2009-06-25 阅读:3143
查看详情
禹迹夏踪考
迄今为止,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为了解决夏商周断代问题,中国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试图通过采用考古开发、文献解读和现代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技术攻克这一难题。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11月9日,课题组领导和首席科学家们在北京正式举行“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从而给出了“三代”纪年的一个大概框架: 夏: 公元前2070年-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年-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771年 当然,由于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成绩,商后期到西周这段时间的年代区分比较详细一些,商前期至夏始年的年代确定由于文献记载的分歧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本身的误差范围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国际汉学界,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是神话还是历史?这些问题始终还都是疑问。在国内史学界,夏朝的文字在哪里?夏朝的都城在哪里?这些问题也在时时地困扰着相关的学者们。 笔者最近在《也谈古汉语系词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当中对于陶寺遗存当中的一个残破扁壶上的文字进行了识读,2007年6月22日晚上,笔者在阅读由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詹子庆写作的《夏史与夏代文明》[1]一书的第四章时,突然受到启发,发现这个残破扁壶应该是大禹家族或国号相关的物品,那么,发现这个物品的地点附近就一定是早期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陶寺附近发现的都城,应与大禹有关。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测定扁壶及其发现地的其他物品的碳十四含量,...
2009-01-23 阅读:4095
查看详情
“汉字的黎明”再现浙江 首次发掘“刻符玉璧”(图)
核心提示: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这一猜想昨天又添佐证,早报记者昨天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日前在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刻有两个符号的刻符大玉璧。这是浙江省境内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而这样的“刻符玉璧”目前国内仅4块。对于良渚文化的刻符,一些学者甚至以“汉字的黎明”来作比喻。 12月13日,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精心打磨得光滑如镜的大玉璧,距今约4000年,其直径为24.6厘米、厚约1.5厘米,属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厚重,圆大,精美。在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仔细辨识后确认,该玉璧上有2处刻符,一处位于玉璧正面,另一处在玉璧内凹边缘。考古专家初步认为,这2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出现的文字;也可能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不少刻符,但与玉器上的刻符不能比。”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表示,过去在浙江省的良渚正式考古发掘中的玉器从来没有发现过刻符。“因为当时陶器的制作不受限制,陶器上的刻符可能很多是陶工制作时留下的一些记号;而玉器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随便谁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
2009-01-23 阅读:2999
查看详情
简帛研究综述
李学勤先生多次指出:“现代的战国文字研究是从楚国开始的。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国铜器,一九四二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楚国帛书,不象玺印、货币、陶文等文字简略,没有上下文可推。”(注:李学勤《〈郭店楚简文字编〉序》,载《郭店楚简文字编》第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相类的主张又见于《〈包山楚简文字编〉序》。一九九七年,在吉林大学古籍所主持博士论文答辩的发言中,李先生也申述了这一主张。又,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提到的各位师长,一律省去“先生”称谓,敬请见谅。)随着楚文字材料不断有惊人发现,楚文字不仅一直占据着战国文字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成为古文字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几批战国楚简竹书的公布,掀起了自甲骨文问世以来,出土文献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这些楚简竹书为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都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许多都是汉代人也未能见到的佚籍,它吸引了各个学科大量的专家学者。近两年来,对出土楚文献的研究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不为过。涌现出大量优质论著,从文字、文献、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只就七十年来出土楚文献中的文字方面的研究做一扼要综述。限于篇幅和作者见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见谅。下面就从楚铜器铭文研究,楚帛书文字研究,楚简文字研究,楚玺印,货币及其它文字研究,楚文字综合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概述。 楚铜器铭文研究综述 我们现在见到年代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和楚公逆钟,最早见于著录的楚文字是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中的相关铜器铭文。楚国铜器铭文自西周末期到战国晚期—直绵延不断,是探讨不同时期楚文字特点和楚文字流变的重要依据。 从宋代算起,一直到民国初年,见于著...
2009-01-23 阅读:3156
查看详情
济南发现商代卜骨 背面有明显烧凿痕迹(图)
熊建平摄 近日,我市济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组在曲堤镇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商代占卜用的卜骨。 该卜骨是在济阳刘台遗址...
2008-12-17 阅读:2449
查看详情
殷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殷商文化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甲骨学研究、商史研究和殷商考古。她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其研究的内容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而研究的历史至今才100余年。一百年来殷商文化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睥国际性学问。百余年来殷商文化历史,目前根据绝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殷墟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时期;殷墟科学发掘的持续开展和甲骨学深入研究时期;殷商文化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一、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899-1928) 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这一时期经历了文字的识读、断句、初步的考释和研究,并进行了对甲骨文的出土地探寻,确定了甲骨文所处时代和安阳小屯为殷墟所在地。 1899年,王懿荣患病欲服服龙骨,识读了龙骨上的刻划,乃是殷商时代的文字,从此“龙骨”身价倍增,小屯居民、古董商人、文人学士,竞相挖掘贩卖、收售收藏甲骨文。据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记载:从1904年冬至1928年春,有名有姓并知动身的甲骨私人发掘就有十余次。 与王懿爬山同时识读、收藏甲骨文的还有王襄(1876-1956年)、孟定生、刘鹗(1857-1909年)等人。刘鹗收藏甲骨约5000余片,1903年他选录刊印《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资料著录的第一部著作,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使古文字学家获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机会,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了“金石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从事甲骨文收集和研究的还有不少外国人,如日本人林泰辅、英国人金璋、其中成绩最突...
2008-12-17 阅读:2769
查看详情
从上博《容成氏》简揭开大禹治水之谜
邱德修(育达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 二十一世纪就是竹帛的世纪 。二十世纪初,日本正准备侵略中华,所以学术界放出中国历史层垒说的风声,于是在大陆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也就风起云涌地响应,认为汉籍古书大半多出自后人所伪托,于是研究者莫不大大地辨伪判真起来。像《伪书通考》、《续伪书通考》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勃发而出,所在多有。 不过,这些被怀疑、被鄙夷的古书,在二十世纪末大量竹简、帛书出土面世以来,人们又一百八十度的倒了过来,古书何尝有那么多假的呢?例如:《老子》一书,有了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即知《老子》在秦末、西汉初是早已存在的子书,有了郭店《老子》三个版本,由知在战国初叶即已有了节本《老子》的出现,可见其书远溯在东周时代也许即已问世了。诸如此类,更仆难数,不胜枚举。 特别是在湖北省随便一掘地,就有一批竹简出土,而上博简就是在人民掘土挖地时被发现,载运至香港,于古董商兜售,后来被上海博物馆买了回去,数了一数,有一千二百多只战国简,不久又在香江发现了第二批,上博又再买回去,这批则有四百多只简。另外,像去年六、七月间在湘西也出土了秦汉之际的竹简二万多只,可以说地不爱宝,大量的竹帛随时随地都会从地底下冒出来。如此说来,二十一世纪怎不是竹简帛书的世纪呢!台湾文史界宜尽全力关心这种可喜可愕的大发现,如不迎头赶上,徒有汉学中心,又有何用处? 《容成氏》简 《容成氏》简整理者李零教授一共发表了五十三枚简,它是记载中国古代帝王事迹和战...
2008-12-17 阅读:2411
查看详情
中国古玺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古玺起源于劳动工具———印模。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出土的“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渑池郑窑第三期文化遗存所出的“田”字边款圆窝纹陶印(模)是古玺的“雏形”,是我国玺印滥觞期的代表作,距今已8000余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西安半坡陶器片上的刻画符号算起,已达六七千年的历史;如从商代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说,也有300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商的甲骨文,当时已有人能用刀在甲骨上熟练地契刻成篇的文辞。甲骨文以刀代笔,刻画爽利,线条洁净,字形生动,书法峻峭挺拔。到了商代中晚期以后,随着社会对冶炼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人们又开始用“翻砂”和“拨蜡”法在青铜器皿上铸印出文字。这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后代称之为“金文”。在商代就有了类似于后来印章的一种“印模”,这是当时铸造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印图案和徽记所用的“模子”。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称之为“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它的起始期,应在夏商周三代。山东潍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草字双印红陶罍”颈部压印的两个同文印迹,证明夏代已有文字玺使用。三代以后,“印者,信也”,玺印已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古玺,是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一种人与人往来的凭证和经济交往的信物,起...
2008-12-17 阅读:2917
查看详情
“汉字的黎明”再现浙江 首次发掘“刻符玉璧”(图)
核心提示: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这一猜想昨天又添佐证,早报记者昨天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日前在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刻有两个符号的刻符大玉璧。这是浙江省境内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而这样的“刻符玉璧”目前国内仅4块。对于良渚文化的刻符,一些学者甚至以“汉字的黎明
2008-12-17 阅读:2651
查看详情
汉字统一标准之争
万象文化 2008/02/14 07:50 中日韩,谁在主导“汉字标准”?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海子《以梦为马》 仓颉字,竹简书,虞夏彩陶,殷墟甲骨,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今天,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勃兴,汉字再次迈出它走向全球的步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汉字使用各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汉字的这一次全球旅程变得不那么平静,其间夹杂着许多意料之外的争议和矛盾——统一之争、编码之争、简繁之争、起源之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陈昕晔 詹德斌 蓝建中 【一】 韩国要主导“统一标准汉字”? 2007年11月,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称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中日三国学界已就“统一汉字”达成协议,决定制作一部汉字“比较研究字典”,并制定以繁体字为主统一字形的5000~6000个常用汉字标准字。 此说法被中国媒体转载后,一度引发热议。然而,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这并不是事实。 苏培成说,在这次会议上,韩国学者的确提出了这个意见,但中方没有在“统一汉字”上与韩日达成任何协议,...
2008-12-17 阅读:2397
查看详情
《古文字研究》总目(1-24辑)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 唐 兰:《殷虚文字二记》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胡厚宣:《说 》 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续》 高 明:《侯马载书盟主考》 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 裘锡圭:《说“弜”》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 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 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 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张政烺:《中山王 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 张政烺:《中山国胤嗣 壶释文》 赵 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 孙稚雏:《中山王 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 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 林 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 姚孝遂:《商代的俘虏》 李家浩:《释“弁”》 [日]岛邦男:《禘祀》 [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 肖 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 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 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 附:图版...
2008-12-02 阅读:2768
查看详情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与封泥之再研究
孙慰祖(上海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封泥的特点在于:它至今仍是汉代考古中时代序列处于最早,同时构成官私印和封泥最完整组合的一批资料。因为这两个条件,它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直接揭示墓主的身份,而且对于探究西汉早期官印制度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也带来了许多特殊的信息。虽然有关学者对此墓所出印章已有重要而正确的研究结论,但可再申述的内涵和以前未能认识的问题,我认为仍然存在。 为了便于梳理问题,先将三墓所出印章、封泥汇总如下: 一号墓 出“妾辛追”木印1枚,“字迹清楚的封泥”30枚,其中“轪侯家丞”27枚,“右尉”2枚,“□买之”1枚;(图一) 二号墓 出“长沙丞相”、“轪侯之印”龟钮鎏金铜印各1枚,“利苍”玉印1枚,未见封泥;(图二) 三号墓 尚存“有文字的封泥7、8枚,除一个文字不同(但残缺不全)外,其余均为‘轪侯家丞’”。[1] 一号墓中“□买之”封泥,文字为鸟虫书的简化形态,汉私印中多见。我认为首字即是“黄”字,拙编《古封泥集成》已释“黄买之”。《汉印文字征•十三》有“中黄寿印”,黄篆作“”,两者上部构形相同。封泥下部略残,但按主体结构显然不能另属他字。 三号墓所出“一个文字不同”、“但残缺不全”的封泥,以前未发表图片。由于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帮助,2002年8月29日我据实物上残留部分结构进行了复原,已释出为“利豕希”二字。释文征询了当时在场的陈松长先生的意见,他亦认同这一结果,其后来馆考察的李学勤先生也表示了肯定的看法[2]...
2008-12-02 阅读:2893
查看详情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
殷墟甲骨的发现,迄今已达一百年了。甲骨确切地说是在哪一年发现的,学术界颇有争议〔1〕,今后还可能讨论下去, 但考虑到“村农收落花生,偶于土中检之”, 于是为古董商人所得之说, 其始出或在1898年冬,而由王懿荣鉴定则是1899年。不管怎样,现在开始纪念这件学术史上的大事,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甲骨的出现导致一门学科的产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甲骨学。“甲骨学”这个词系何人何时首创,有待考证,然据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率先以“甲骨学”揭橥于论著标题的,是朱芳圃先生。朱氏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的弟子,他在1933年出版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印行《甲骨学商史编》。同时,1934年《中法大学月刊》有李星可《甲骨学目录并序》,1935年复旦大学《文学期刊》有郑师许《我国甲骨学发现史》〔2〕, 此后“甲骨学”作为学科名称便广泛流行〔3〕。 甲骨学的内涵可有狭义与广义。狭义的甲骨学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广义的则举凡以甲骨文为材料论述历史文化者皆得纳入。过去如董作宾先生《甲骨学五十年》(后修改为《甲骨学六十年》),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严一萍《甲骨学》等,取义均较专门。本文所述也想以狭义的甲骨学为限,略陈拙见,请方家指教。 让我们先由甲骨的搜集著录谈起。殷墟甲骨到如今一共出土了多少片,因为“片”的定义不很明确,加之收藏分散,不断流动转手,要精密统计是很不容易的。50年代初,陈梦家先生曾估计为10万片〔4〕。近年,胡厚宣先生计算有16万多片〔5〕。最近有学者表示不同意, 仍认为“近10万片”为妥...
2008-12-02 阅读:2472
查看详情
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
1901-1908 新疆古尼雅遗址(汉晋) 66支 斯坦因获1985文物出版社《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1901-1914 新疆古楼兰遗址(魏晋) 421支 斯坦因、斯文赫定、橘瑞超获1985文物出版社《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1907年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两汉) 708支 斯坦因获1984文物出版社《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 1920年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两汉) 17支 周炳南获1990文物出版社《散见简牍合集》 1930-1931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汉边塞遗址(两汉) 10100支1980中华书局《居延汉简甲乙编》、1987文物出版社《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998文渊企业有限公司《居延汉简补编》,台北 1930、1934年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两汉) 71支 黄文弼获1984文物出版社《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 1931年 新疆古尼雅遗址(汉) 26支 斯坦因获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二○○一 2(总第六辑) 1931年 朝鲜平壤南井里东汉墓M116 1支 1、赗方 1972中央公论社《乐浪》,东京 1942年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楚帛书一件 1985中华书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2、商承祚藏十三残片 1992《文物》11期3、其他帛书残片(赛克勒美术馆藏) 1998广西师范大学《李零自选集》中有介绍
2008-12-02 阅读:3151
查看详情
以色列发现最古老希伯莱文字 距今已3000年(图)
图为发现3000年前最古老希伯莱文字的埃拉古城堡。陈克勤摄 以色列考古学家最近发掘出3000年前大卫王时期古希伯莱文字陶片,比死海古卷圣经早1000年。 希伯来大学考古学家尤素夫•加尔芬克勒教授介绍,他们在耶路撒冷西南30公里的埃拉古城堡遗址发掘出大量陶器等文物,和其他古犹太遗址陶片相似,经碳-14鉴定,其年代为3000年前大卫王时代,比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圣经“死海古卷”还早1000年。其中一15厘米见方的陶片上有黑线隔开的5行希伯莱文的前身古迦南文字,可解读出“判决”、“奴隶”和“国王”等词,很可能是一部法...
2008-12-02 阅读:2580
查看详情
古文字学家解析古文字释读技巧
近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约瑟夫·姆吉扎德等考古学家的最新考古发现。在伊朗西部的一个城市吉罗夫特附近,研究者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满奇怪的符号,考古人员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已经中断传承数千年的神秘文字。 事实上,发现神秘古文字消息时常可以看到,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民间学者不断声称自己破解了某种重要的神秘文字。神秘文字真有那么神秘吗,破解神秘文字的方法有一定之规吗?在古文字学家看来,无论是神秘文字,还是神秘文字的解读方法,其实并不神秘。 1.伊朗 古城遗址发现新楔形文字 考古发现往往将遗失的历史文明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的考古学家对伊朗境内的一座古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发掘活动,考古学家重新衡量了古代伊朗在古代文明世界内的地位。相当部分科学家认为,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源于伊朗境内一条偏僻山沟中的一座古城。尽管这还是考古发现的早期阶段,但许多考古学家相信这次的考古发现将重写人类文明史。8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对这一遗址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 伊朗考古学家约瑟夫·姆吉扎德(Yousef Madjidzadeh)在吉罗夫特城的南部还发现了一个古城遗址。“这个古城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达到鼎盛。”就是在吉罗夫特的这处古城市遗址附近,姆吉扎德发现了一块不大的石碑。在石碑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 发现者认为这些符号是一种文字。该种文字的文明消亡以后,就再没人见过它们...
2008-12-02 阅读:3332
查看详情
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
自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余年了,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究竟有多少?以往的学者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约有10万片,以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王宇信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有15万多片,以胡厚宣为代表。最近陈炜湛先生又提出了6万多片的说法[1]。甲骨文材料的数量是甲骨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大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统计数字的不同源于统计方法和认识上的不同,对甲骨文材料的统计先后有两种方法。 一、早期的统计以著录、传闻、偶见为主要统计对象。 如胡厚宣在《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2]中把甲骨文材料分为已著录者和未著录者: 甲 已著录者;共71种,41087片。 乙 未著录者 (子)国内机关采集 31...
2008-12-02 阅读:2940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西周初期有字卜骨首度亮相河南洛阳
中新社郑州十一月五日电 文物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一块西周初期的有文字的卜骨,这是洛阳首次发现刻有文字的卜骨。 据了解,新发现的这块卜骨长三十八厘米,宽二十二厘米,上面残存有十四个字。文字的书写风格、卜骨的占卜形态都具有西周早期的风格,专家因此判断它是西周早期的卜骨。 相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该卜骨具有较高的价值。它是一块牛的肩胛骨,非常大,是中国国内迄今发现的第二块(第一块发现于山西堆坊遗址)西周初期的大卜骨。它的刻辞内容完整,占卜形态很成熟,辞例也与其他地点出土的西周卜骨一致,说明周文化在周灭商后便迅速影响到各地。 专家指出,该卜骨的内容记录了它的主人买马买车的事情,说明此人的身份并不高贵。西周时期,贵族的车马是配备的,并不需要购买。 据悉,中国共有二十四个地点出土过卜骨,最早的卜骨发现于距今八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最晚的发现于西周中期。洛阳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过一块无字卜骨,后来下落不明。(完) ...
2008-12-02 阅读:2437
查看详情
古文字释读方法揭秘:统计学破译印度古文字
吉罗夫特南部的古城遗址,被认为刻有古文字的石碑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2007-08-13 阅读:3242
查看详情
1
2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