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欢喜过大年,乐在文博馆
    猴年猴塞雷,中国文字博物馆给您拜年啦!接下来跟随我们的脚步感受下文博馆里的欢喜大年吧!从2月11日到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文化年,培养少年儿童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驿站”特举办“缤纷寒假,乐在文博——寒假总动员(第二季)”主题活动。课程包括手工剪纸、雕版印刷、竹简书写、餐桌礼仪、甲骨片书写等精彩纷呈的活动,跟我们一起欢喜过大年吧。         初三上午,我们学习怎么制作小猴面具。萌萌的小猴面具在小朋友手中渐渐的成型,看看小朋友多认真,各个心灵手巧。     初三下午我们进行了撕名牌和珍珠泥贴画,看看大家的作品吧,各个都是小小艺术家呢。         初四上午我们学习跟着芈月做古装。通过老师的讲解,小朋友纷纷摩拳擦掌,自己动手跟随芈月做古装。         初四下午,我们学习了侯马盟书,在老师的讲解下,小朋友们随着古礼庄严的完成了自己与“盟友”的盟誓。     初五上午,小朋友们精心制作新春贺卡,“小芈月”的新年祝福当然要送给最亲爱的人啦!         初五下午,老师带着小朋友们领略雕版印刷的魅力。“左三笔、右三笔,红墨一刷、黑墨一刷,雕版印刷就成功啦!”         初六上午,小朋友们在学习用餐礼仪。看我们在一起用餐多么惬意,当我们拿起筷子的时候,别忘了展示绅士风度和高雅气质哦!         初六下午,我们回到商朝,体验占卜的神秘过程。“汉字驿站”杨老师客串“商王”,对小占卜师们的占卜结果做出判断。         初七是本季活动的最后一天,小朋友们在竹简上写好对爸爸妈妈的祝福,为保证我们亲自书写的竹简能够完好无损的交给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对竹简进行了“封泥”,并在封泥上印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徽。
日期:[ 2016-02-15 ] 阅读:1582
甲骨文:唤醒沉睡文明
   猜猜这是什么字?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     中国文字博物馆。     (答案:元旦好。以上解释参考韩建周等编著《甲骨文释义》。)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说到安阳,不得不提甲骨文。安阳七朝古都,殷商为盛;殷商数千年之远,甲骨为凭。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信步洹水河畔,倾听盘庚迁殷的故事,方知这里的土地,每一寸都精彩。   社稷巨细皆问鬼神   甲骨卜辞系殷商国家档案   踏着皑皑白雪,穿过朱红大门,殷墟博物馆里,奇异的图腾讲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精致的铜卣(yǒu,中国古代盛酒器)还原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景况。一片片玉器、一尊尊铜鼎,穿越数千年,令人惊叹。   《礼记·表记》有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吉凶,决定行止,并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这里用到的甲骨,多为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占卜前,殷人把甲骨锯削整齐,在其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甲骨学者称之为“钻凿”)。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接着炙烤甲骨,根据出现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和隐显,判断吉凶成败。占卜后,还要将占卜内容、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便是卜辞。   为事占卜,商朝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卜官。刻有卜辞的甲骨,作为国家档案保存,堆放于窖穴。这些甲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商代历史的真实记录。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昔日繁华的商都破败,沦为废墟。随着殷商灭亡,甲骨文也深埋于地下,后世只知殷商,不知甲骨。自此,繁盛一时的殷商沦为“失落的王朝”。甲骨文开始长达3000余年的沉寂。   中药龙骨到文化瑰宝   文字记载历史前推千年   19世纪中叶,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骨头,随意堆在地头。传闻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上一身脓疮,没钱求医购药,就把路边的甲骨碾成粉,敷于脓疮,竟有奇效。   自此,人们开始收集甲骨,当作中药“龙骨”低价卖给药铺。在随后的四五十年间,无数珍贵的甲骨被人们稀里糊涂地磨碎、吞食。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感染疟疾,在入药的“龙骨”上发现细小整齐的字符,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对金石造诣颇深的王懿荣顿时为之一振,斥重金收购甲骨上千片,从中辨识出“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朝几位王的名字。   经过鉴定,王懿荣确认这些字符来自商代,也就是古籍记载的“殷人典册”。这一判断被后人研究证实。王懿荣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前推了1000年,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历经数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宝。不少达官贵人竞相收购,甲骨身价倍增,甚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掀起民间甲骨挖掘的狂潮。有的人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窝埋灶,抢挖甲骨。   由于民间大量盗掘,与甲骨伴出的许多文物遗失或损坏,并有不少甲骨流失海外。据统计,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各地,其损失不可估量。   抢救挖掘6吨武丁卜辞   中国最早“图书馆”重现   对留存数千年、充满神秘的甲骨文,人们心有敬畏,而坊间一度传闻:甲骨文携带诅咒,研究者必遭祸患。   在发现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投井殉国;王懿荣好友、清末小说家刘鹗研究出版第一本甲骨著录《铁云藏龟》,被流放新疆,凄惨离世;学者王国维出版甲骨著录、考释文字,将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却在壮年投湖自尽。   结合历史,不难发现,这些“祸患”无关怪力乱神,实是家国不幸。人们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大规模发掘甲骨,先后15次发掘,共出土甲骨28574片,同时发现殷王陵、宫殿宗庙遗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段考古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YH127。1936年6月12日,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即将结束前,考古人员在编号YH127的甲骨窖穴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刻卜甲。   由于坑中甲骨数量极大,如果一层层地清理挖掘,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质量上也无法保证。因此,研究者们大胆尝试,将整个甲骨堆装入大木箱,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野外发掘转入室内发掘。   经过整整1个月,这个重达6吨的“惊世国宝”运抵南京。3个月后,室内发掘工作结束,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属于武丁时代的卜辞。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借力4D再现传奇   甲骨学成当代显学走向世界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时光流转,甲骨的科学发掘不断进行,并屡有重要发现。其中,以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5000余片和1991年花园东地出土的600余片为最多。今天,我们用现代科技,为保护文物、研究甲骨文创造新的可能。”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数十年来,为保护、宣传、利用甲骨遗产,安阳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强化管理,划定殷墟保护区,投资建馆集中展示。   为解读这些珍贵史料,还原殷商历史,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学者不懈探索,著述不辍,推动甲骨文研究走过“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和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使甲骨学成为当代显学和一门国际性学问。   不久前,首届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举行。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汉学家、学者120余人相聚安阳,开展丰富多彩的甲骨文研究、交流。   新的时代舞台上,甲骨文续写往日辉煌,古都安阳焕发勃勃生机。   中国文字博物馆(小贴士)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对外开放,16:30停止检票;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票价:常规展览免费参观,观众须凭当日参观票入馆。
日期:[ 2016-02-15 ] 阅读:2377
金文:青铜上的历史记忆(探秘文字)
  伯矩鬲(lì)。资料图片     垂字锐角布币。资料图片      后母戊鼎。 资料图片     贾伯壶。肖知雨摄     人己鼎及其铭文。肖知雨摄         核心阅读   青铜器作为权力象征,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而金文铸刻其上,存世绵延上千年,人们对它更是青睐有加。相比于甲骨文研究,我国金文研究的历史更长。    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想: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古人称铜为金,因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钟为乐器,鼎为礼器,金文刻于钟鼎之上,时间愈久愈显古朴厚重,一勾一画间,尽是汉字意蕴之美。   祈问鬼神 惊艳初现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展厅里的青铜器,或粗犷大气,或精巧华美,默默伫立,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它那繁复的花纹、镌刻的字符,分明流露着帝王之气,诉说着悠久的历史风流。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shāng)上帝鬼神。”夏朝,我国已出现冶铜铸造业,并以工艺精良、气魄雄伟而著称于世。   在商朝,青铜器备受统治者推崇,被视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和人神沟通的媒介。人们通过夸张、神秘的纹饰,表现神力的巨大莫测,传达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和崇拜。这一阶段,青铜器制作工艺纯熟、花纹繁复考究,但器具上出现铭文,还要到商王盘庚迁殷之后。   最初的金文一般只有寥寥数字,主要记录族氏名号、先人名号或作器者名。   1939年3月,河南安阳出土的后母戊鼎,鼎体丰腴,气势雄健,鼎腹内壁上铸有醒目的“后母戊”字样,笔画起止多显锋露芒,气势不凡。   经研究考证,“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以举国之力铸造该鼎,堪称“国之重器”。其纹饰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是商朝使用的文字,金文与甲骨文又不尽相同。”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陈士先介绍,甲骨文的书写,要用刀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契刻,所以笔画纤细、字形繁复,象形意义重。而金文主要用范模浇铸,故笔画浑厚、圆转自如,字形相对一致。   后人通过对比,发现一些金文和甲骨刻辞可以相互印证,从而有利于真实、全面地还原商朝历史。随着商朝灭亡,甲骨文随之沉寂,金文起而代之,一时成为主流。   制礼作乐 太平鼎盛   公元前990年,周康王册命贵族盂,向他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反思商朝灭亡的原因,告诫盂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重赏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1700余个奴隶。   有感于周王的重视、肯定和希冀,盂专门铸鼎铭文,记录此事。清道光年间该鼎出土后,人们取盂之名,将该鼎称为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上有铭文291字,其中“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等内容体现周人的天命观,而“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等语句,则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的反思。   西周早期,金文沿袭商朝书风,字的笔画流行波磔(zhé),气势雄厚。这一时期,金文内容多涉及政治、战争、封赐、狱讼等,其变化发展与当时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逐步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纳上下于道德”,一时盛世太平。此时,金文表现雄浑典丽之风,内容亦逐渐加长。大盂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到西周中期(穆王至孝王),金文字形渐规整,笔道更加线条化,出现长篇册命金文及嘏(gǔ)辞;西周晚期(夷王至幽王),金文内容多是程式化的廷祀册命,长篇金文数量增多。   清道光23年(1843年)出土的毛公鼎,铭文共32行499字,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记载毛公向周宣王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代表作,毛公鼎铭文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字体结构严整,整篇布局不弛不急、行止得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周晚期纯熟的书写技巧。   六国同文 金文式微   《论语》载:“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东周时,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金文发展亦受影响。   春秋时期,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其卿大夫所制,其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典章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局面。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从而保留了西周文字的特点。比较春秋早期的秦公镈与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盘,两者铭文的字形结构与风格都很相近,可为佐证。   然而,由于地域和文化不同,其他各国的字体开始变异。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国家间的金文写法各异。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秦、燕、晋、楚、齐五大文字体系,结构奇异。   “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形体随意,出现艺术性与图案化的字体,字形加饰有鸟虫纹饰,即鸟虫书。”陈士先介绍,这种字体主要流行于南方的楚、蔡、吴、越等国。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午鼎、吴国的吴王夫差剑和越国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铭文均为鸟虫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跨越千年 流传经典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问鼎于河洛。”青铜器作为权力象征,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而金文铸刻其上,存世绵延上千年,人们对它更是青睐有加。   世人皆知金文史料价值极高,但由于时间久远,很多金文难认、难解、难记、难写,有若干字至今仍未破译,或因学者解读不同而无法使用,为创作组合造成了很大困难。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碍人们对金文的热情,与甲骨文研究相比,我国金文研究的历史更长。   据《说文解字》《汉书·武帝纪》等传世文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青铜器陆续出土,人们开始相关研究。西汉时期,美阳出土宝鼎,大臣张敞就对该鼎作出了大致准确的解读。   到宋代,金石之学大兴,欧阳修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作《集古录》,成为金石学开创者;赵明诚四处访求金石器物,与妻子李清照一同研究整理,成就一段佳话;近代以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整理研究,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时至今日,青铜器收藏逐渐升温,刻有金文则身价倍增,甚至以每字数万元计。各种金文书法展、拓片展风靡全国,传扬世界。   2012年开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下,《汉字》巡展开始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高仿真青铜器、数字版“汉字简史”等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展示古汉字的独特魅力。   铜锈斑驳,不掩岁月痕迹;笔画圆转,更添古朴沧桑。跨越千年,人们对金文的释读和考证仍在继续,诸多精彩文字期待解读。  
日期:[ 2016-02-15 ] 阅读:5283
“汉字”国际巡展英国展开展
      2月1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国际巡展在英国纽卡斯尔市政厅顺利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化交流部主任马晓明,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安阳市副市长张曼如,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纽卡斯尔市市长伊恩.格拉汉姆携夫人,纽卡斯尔大学人文和社会学院副院长茱莉.桑德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及和平事务特聘教授彼得.斯通,纽卡斯尔城市国际推广机构负责人泽丽.古林,华人联合会会长吴用舒等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在开幕式上致辞。     纽卡斯尔市市长伊恩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曼如在开幕式上讲话,她向来宾介绍了安阳的文化历史和文字博物馆概况,并希望大家通过展览了解汉字,喜欢安阳。         开幕式上,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先生向观众们讲解书法并现场书写春联,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字和文化的韵味,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李俊国撰写“中英友谊万年长,文化同源济世广”春联一幅赠与伊恩•格拉汉姆市长。         2月1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国际巡展在英国纽卡斯尔市政厅顺利开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化交流部主任马晓明,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曼如,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安阳市对外侨务办主任秦建华,纽卡斯尔市市长伊恩,纽卡斯尔大学人文、艺术和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茱丽•桑德斯教授,纽卡斯尔大学文化文化与艺术学院院长皮特•斯通教授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     户思社副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给英国的朋友们带来了“汉字”巡展这道别样的中国特色文化大餐,通过展览,将使英国的朋友们对汉字、汉语和中国文化增加了解。并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讲述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过程和在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体现。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成功访英,中英双方对两国关系赋予了新定位,即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文化交流是增进国与国之间人民感情和相互了解的最佳方式,也是推进政治、经济和贸易往来的基础。“汉字”英国展的顺利开幕可谓恰逢其时,将使两国在人文领域和文化创意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张曼如副市长首先向伊恩市长夫妇以及皮特•斯通院长出席开幕仪式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代表安阳市政府对纽卡斯尔市政府以及纽卡斯尔大学为此次展览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得感谢。她表示,安阳既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又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和豫晋冀纽带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也为推动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的发现,正是源于安阳,来到安阳,就找到了“汉字之根”,就打开了了解汉字的“第一扇窗”。安阳市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弘扬与普及并重,积极推动汉字走向世界。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记录和梳理了历代中国文字,成为世界各地学习汉字的鲜活教材和独一无二的资料宝库。另外,我们充分发挥汉字文化独特优势,在全国友协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汉字”巡展,增进了汉字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识。今天,“汉字”巡展来到了美丽的纽卡斯尔,让大家感受中国文字和书法的魅力,进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她诚挚地邀请英国的朋友有机会到中国、到汉字之都安阳参观游览。     伊恩•格拉汉姆市长与皮特·斯通教授作为英方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灿烂绵长的中华文明,瑰丽多姿的中国文字,令许多英国人神往,他们相信,“汉字”巡展的开幕,必将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人民之间的了解,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搭建一座桥梁。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展板60余面,并向英国观众展示了甲骨文篆刻文化产品。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安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俊国挥毫泼墨,撰写“中英友谊万年长,文化同源济世广”春联一幅赠与伊恩•格拉汉姆市长,同时还为英国朋友即兴创作了书法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书法艺术的魅力。此次展览将在纽卡斯尔市政厅进行为期8天的展示并将陆续巡游英国其他城市。     代表团访问期间,拜访了纽卡斯尔大学、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爱尔兰中国文化协会、伦敦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等机构,就中英文化交流探讨合作前景。
日期:[ 2016-02-04 ] 阅读: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