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学术研讨成果丰硕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于2024年11月9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本次论坛以“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共有30余位专家在会上进行了学术发言。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本次参与论坛的学者分布层次较广,既有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也有考古学家,还有人工智能与古文字研究应用方面的专家。因此,这个论坛在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中国文字发展的研究,给众多学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作《甲骨文的形谱和声谱》报告,指出汉字通过“形+形”和“形+声”两种方式的孳乳派生,形成了独特的形谱和声谱。黄天树教授深入探讨了甲骨文构形特点,他指出,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比约48%,而现代汉字中这一比例已提升至90%以上,显示了汉字体系日臻完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伟武作《读清华简<参不韦>零札》报告,针对清华简第十二辑《参不韦》中的几个重要词汇提出了新的解读意见,并列举出文献进行证明。这些见解为《参不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钊作报告,辨析了《说文解字》中“”字与从“”之字的源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作《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文字书写时代》的发言,介绍了当前关于夏商文字若干发现,并总结了三点认识:1、商代前期文字进入成熟时代;2、文献记载夏代已有文字,二里头文化发现的象形类、会意类陶器刻划符号已具有文字功能;夏代、商代前期文字没有大量发现原因推测与文字的载体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作《说珥琅——殷商玉器名实考之三》报告,指出在殷商都邑殷墟有用彩色丝绳系挂耳上为饰,或用丝绳系连宝玉石器悬挂于耳为饰的习俗。而彩色丝绳即甲骨文所谓“䋙”,宝玉石耳饰即甲骨文所谓“良”、金文所说“琅”。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作《谈新发现的战国陶文》报告,介绍了近年新发现的战国陶文。包括在河南禹城、河南荥阳虎牢关、河南荥阳南城村、河南荥阳娘娘寨、河南郑州常庙、河南郑州东周故城等地出土的韩陶文,以及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出土的齐陶文和秦陶文,并说明了这些新发现战国陶文的价值和意义,为汉字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阿列霞作《大事纪年与王名表谱:能否比较中国晚商时期与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的文字材料》报告,指出,古埃及古文字材料中有以“某位王在位的时间”为计时或纪时的主要单位的“王年”,和以一年中所发生的某种大事用作此年的专称即所谓“大事纪年”。而商代晚期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中也保留这两种记录方式。把中国早期文字放在古代世界另一种文明的背景中比较,可能得到对中国文字产生发展过程更深入的理解。论坛下午分两组进行研讨。第一组主要聚焦甲骨文、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方面,专家们分别从甲骨文字形、花东卜辞、殷墟卜辞整理,以及数字科技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一些甲骨文字的起源、变化,提出并解读了“末辞”概念,揭示了卜辞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学者们研究通过数字科技如何助力甲骨文研究,如何从甲骨文拓本中自动提取字形等,还有专家研发的古文字学习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实现趣味学习古文字,能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推进古文字的学习。第二组聚焦考古学、战国文字、汉字学研究方面,专家们从商周遗存、殷墟考古收获、战国文字研究、古文献考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探讨了商周时期“重”与遗迹遗礼仪、近三年殷墟洹河北岸地区考古新发现、战国时期地名与疆域变迁、通过��部解析《说文解字》部首的来源和性质,以及分析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墓地出土的秦子姬簋盖铭文等。论坛下午的各组研讨环节中,参会者们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各分会场内气氛活跃,专家学者们积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见解,就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及数字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广泛交流。特别是在甲骨文的保护与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与会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九届论坛的积累,“文字发展论坛”已成为中国文字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会。由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打造的这一平台,不仅深化了汉字与中华文明的研究,也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如今,古文字学文化已逐渐成为大众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展现古文字的独特魅力,将“文字发展论坛”打造成国内权威、学术、高端的交流平台,推动文字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日期:[ 2024-11-11 ] 阅读:1296
既注重文字文明探源 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学术精神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成果丰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王立军
文字发展论坛,是由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学界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打造的以汉字与中华文明研究为核心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经举办了9届,成为了中国文字研究领域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学术品牌,为推动和深化中国文字的研究,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第八届文字发展论坛召开之后,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殷墟考察。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本届文字发展论坛的召开,又逢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与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以及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的指示精神,我们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作为从事中国文字与文明研究的学者、作为传承传播汉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博物馆的建设者,我们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11月6日——11月8日,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黄德宽先生、黄天树先生、刘钊先生、冯胜君先生还有我本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为大会发来贺信。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旨在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回溯人类思想之源、发掘人类文明传统,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旨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的总体精神是十分契合的。在分论坛的大会报告中,黄德宽先生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古典学”的学科内涵,认为中国古典学应以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和上古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并提出了中国古典学构建的三个维度,即文字、文本、文化,强调了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对于构建中国古典学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观点,也正好诠释了文字发展论坛的核心要义。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彰显了既注重文字、文明的探源,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学术精神。大会共有50余位专家与会、30余位专家发表了学术报告,涉及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人工智能,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等多个领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时间虽短,但内容实,层次高,学术问题前沿,报告成果丰硕。论坛上午发言的7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奉献了高水平的大会报告。有对具体文字的深入考辨,如刘钊先生的《说“”字》、陈伟武先生的《读清华简<参不韦>零札》,于个案研究中见真功夫;有对甲骨文构形特点的的揭示,如黄天树先生的《甲骨文的形谱和声谱》,深化了对汉字“形声相益”构形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对新文字材料的发现与整理,如徐在国先生的《谈新发现的战国陶文》,为我们的汉字研究开拓垦了新的空间;有对考古器物与古汉字构形的相互参证,如袁广阔先生的《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文字书写时代》和杜金鹏先生的《说䌺琅——殷商玉器名实考之三》,为汉字探源和器物考证带来了新思路,还有中外文明互鉴的,如阿列霞女士的《大事纪年与王名表谱:能否比较中国晚商时期与古埃及早王朝时期的文字材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些报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材料和方法相比证,我听了之后收获满满,受益良多。论坛下午的各组研讨,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组会场的热烈氛围。其中第一小组主要聚焦于持续发力的甲骨文字形研究、甲骨卜辞的辞例、卜辞文献的整理及其史学与文化学价值研究,以及带有浓厚现代气息的甲骨文与古文字相关智能化技术研究,第二小组研究的范围相对广泛,包括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字材料及出土文献,殷商文化与殷墟考古,汉字理论的变革与展望等重要话题。两组的讨论与上午的大会报告一起,体现了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高站位的理论建构意识,共同诠释了“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论坛的主题,共同铸就了本次论坛的圆满成功。在此向提供这次学术盛宴的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次论坛安阳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领导高度重视,充分显示了安阳市领导将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为中华文明新地标的信心和决心,在此特别向安阳市领导、博物馆领导,以及参与主办协办的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获得本届论文奖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意味着长久、永恒,衷心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学术之树常青,祝文字发展论坛发挥持久的学术影响,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永恒的精神力量。我们相约第十届文字发展论坛再见!
日期:[ 2024-11-10 ] 阅读:871
“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
2024年11月9日,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本届论坛以“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数字技术在文字研究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考古学、文献学、人工智能、文字学等多学科互动融合,助力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中共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安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高永,中共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董良鸿,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慧芹,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等领导出席。开幕式由董良鸿主持。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冯胜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资深学科带头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等来自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博研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字发展的前沿问题,探索文字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中共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宣布“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正式开幕。安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高永在致辞中说,安阳作为甲骨文的故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谆谆嘱托,在“坚守”与“创新”、“传承”与“传播”中延续文明、开拓进取,持续促进殷墟甲骨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化表达。特别是我们坚持数智赋能,成功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回归计划,建成使用“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古文字借助新技术迸发出勃勃生机。高永表示,出席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长期站在汉字文化研究的最前端,是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待大家以甲骨文为媒,交流点燃智慧,共话传承发展,开启更多对汉字文化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我们将积极用好本次论坛的智慧成果,坚定守护文明根脉,用心讲好文字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力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钊代表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论文评审专家组就论文评审情况作说明并宣读获奖作者名单。刘钊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各位学者投稿93篇,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5篇,入选论文10篇。这些论文不仅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为文字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与会领导共同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奖。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陈闻达进行发言,他表示,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开设征文活动,给青年学者、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成果丰硕,既有业界“大咖”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剖析甲骨文的形谱和声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计划”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讲解殷商玉器䌺琅实考;也有众多年轻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有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伯峰分享从甲骨拓本中将原本的字形提取形成自动智能模型的成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他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通过汉字演变对甲骨文进行破译。他表示,希望甲骨文专家能与实验室密切结合,进一步对人工智能破译甲骨文提出建议,使得数字科技助力甲骨文研究再进一步。“第九届文字发展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此次论坛当天进行了线上直播,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古文字研究发展得最新情况,学习古文字专业知识。如今,古文字学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文字发展论坛”于2009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之际举办了第一届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为专家学者和文字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研究交流和发展的平台。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荟萃和展现古文字的魅力,将“文字发展论坛”打造为国内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高端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文字文化的纵向发展以及研究成果推广普及,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日期:[ 2024-11-09 ] 阅读:624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片甲骨惊天下”(9) “字传千年·酱承文脉”——汉字公益项目巡展活动 在遵义市美术馆(遵义画院)开幕
11月5日下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和遵义市文化旅游局联合主办,安阳市字苑文化产业开发中心、遵义市美术馆(遵义画院)承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汉酱·匠心传承”公益项目共同支持的“字传千年·酱承文脉”——汉字公益项目巡展活动开幕式在遵义市美术馆(遵义画院)隆重举行。遵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韦祎,茅台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丁娜,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付月秋,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主任董艳昆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活动现场特邀中国著名诗人、一级作家、遵义市文联原主席李发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联副主席、遵义市书协主席徐晓军、遵义市实验学校师生代表参加此次开幕式。开幕式由遵义市美术馆副馆长安媛主持。茅台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丁娜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茅台酒作为中国酒文化的极致,根植、滋养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此次“字传千年·酱承文脉”汉字公益项目巡展活动,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这个公益项目,激发社会各界对于汉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也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汉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使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茅台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丁娜致辞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主任董艳昆致辞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主任董艳昆在致辞中讲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安阳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汉字巡展走到遵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交相辉映。此次汉字公益巡展活动,以精美的展板、丰富的展品、生动的场景、多元的互动体验项目,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汉字的神秘殿堂,见证汉字的历经沧桑却熠熠生辉的传奇故事,体验汉字一笔一划间流露出的文化韵味,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遵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韦祎致辞遵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韦祎在致辞中表示,遵义与安阳,虽相隔千里,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魅力。展览不仅为遵义人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盛宴,更搭建起了遵义与安阳两地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为进一步促进两地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崭新且宝贵的契机。遵义市美术馆副馆长安媛主持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各位领导、嘉宾及遵义市实验学校的师生参观了展览,通过“国宝中的古文字”“字在田园”等立体场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汉字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多维度感受古老汉字的神奇魅力。领导、嘉宾参观汉字展 学生体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汉字互动项目此次展览以“汉字”为题,通过图文版面、仿制文物、汉字文创、立体场景、互动项目等形式,为观众呈现汉字历史、展示汉字之美、讲述汉字故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安阳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展览时间截止至2024年11月20日。
日期:[ 2024-11-06 ] 阅读:627
“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莅临中国文字博物馆调研
2024年10月31日上午,“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执行总编辑赵红率队到中国文字博物馆调研,并就相关合作事宜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相关领导深入座谈。河南日报旗下今日消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磊、学习强国河南平台运维中心副主任时运斌及业务骨干,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安阳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科科长索全兵,“学习强国”安阳学习平台主任王慧敏参加调研座谈。赵红一行参观了“学习强国”文博基地专属空间青少年体验展“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并观摩了甲骨学堂的特色研学课程,参观了“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近距离欣赏甲骨文所呈现的殷商社会生活图景。座谈会上,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就未来的合作方向达成共识,计划在文博基地运营、文博教育、文博宣传、研学活动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双方将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致力于将“学习强国”文博基地建设成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平台。此次合作开启了“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携手共进的新篇章,双方将共同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内容和服务。
日期:[ 2024-11-01 ] 阅读:513
“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开展
10月31日上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和学习强国平台河南学习平台共同主办的“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开展仪式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文馆一楼大厅举办。本次展览是为了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发表5周年暨甲骨文发现125周年而特别策划的,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甲骨文的研究与普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董良鸿,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慧芹,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安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凤霞,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友成,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何毓灵,安阳市政府参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元保祥,曹操高陵管委会副主任熊伟,安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晶等领导和社会各界甲骨文文化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董良鸿宣布“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开展。常慧芹代表安阳市委市政府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她指出,此次举办甲骨文化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安阳市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奋力开创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扎实推进我市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希望安阳市相关单位以此次举办甲骨文化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聚焦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战略定位,主动谋势、善于借势、聚合成势,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强烈的发展担当,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动文旅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再掀新篇章。宁红亮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提到,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此次展览是甲骨文普及性展览,内容科学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参与性强,是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馆际交流对甲骨文化展示方式的一次尝试。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不断开拓思路,锐意进取,持续助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为安阳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李晓阳在致辞中表示,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根,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此次展览加强了馆际合作交流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两馆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下一步,市文物局将积极推动博物馆甲骨文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整合安阳市馆藏文物资源,为安阳市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贡献力量。随后,与会嘉宾及观众们纷纷前往三楼展厅参观展览。本次展览共分为“刀笔文字”“衣食住行”“文化医学”“祭祀信仰”“狩猎蓄养”“天文历法”6个部分,全面展示了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生活。“占卜用的牛骨来自哪里?”“甲骨文字是用什么写的?”“商人穿什么衣服?”“商人吃什么?”……通过31组一问一答的展览形式,解读了甲骨文中蕴含的商代历史,描绘出一幅商人生产生活的鲜活画卷。展览共展出文物展品135件,其中文物珍品72件,包括甲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等类别,有记录祭祀、祈求丰收和征伐战争的甲骨、觚爵鼎簋等青铜礼器、生产生活类玉石器工具等器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中国文字博物馆还特别将我馆的动漫形象——鼎喵喵和鼎小喵融入其中,让展览更活泼有趣,更具吸引力。此次举办“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不仅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甲骨文文化的良好平台,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展览时间截止至2025年2月14日。
日期:[ 2024-11-01 ] 阅读: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