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识别工作会议”完美落幕,所有人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每次服务会议,大家都唯恐出现纰漏,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个细节,尤其这次会议参加人员都是大家和重要领导,会议地点又是在北京,更需要细心、周到。
为了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会议召开前两周,部室主任就带领何顺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2016年6月30日下午,两人又一起赶赴北京,为“甲骨文识别工作会议”打前战,此行的目的是拜访参会的几位先生,想想能和文字学界的泰斗面对面的交谈,两人不免有些激动!晚上到达会议地点京豫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后她们就开始讨论第二天的行程,最后决定先去最远的宋先生家。
宋先生在通州区住,而京豫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东二环,距离甚远,两人又不熟悉路线,还要携带赠送专家的书籍,为了能准时到达专家的住处,7月1日她们一早即出门。北京地铁高峰期拥挤的壮观场面原先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次自己终于有机会体验了一把。第一趟车她们没能挤上去,第二趟车来的时候伴随着后面人群“上啊上啊!”的声音,居然就这样被后边的人流挤上了车。站在地铁拥挤的车厢里让人喘不过来气,这时她们才真切地感受到家乡这座小城市的美好。从挤得不用扶把手到车上人员稀少,地铁终于到站了,下车后,她们一边用手机导航,一边向路人打听,乘出租车来到了宋先生家。
就这样,她们用一天半的时间先后拜访了四位老先生,跨越了半个北京城。回到宾馆,早已累得倒在床上,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是心里却异常喜悦,能和如此知名的专家面对面汇报交流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7月3日上午,馆领导亲临会场指导,部室主任、何顺杰和随后赶来的王华、秦阳、王凡开始布置会场,确认会标、台签、座次、投影设备情况等。王华将主持词反复修改多次,直到4日早上会议之前,又将主持词修改了一遍。
此次与会专家大都年龄偏长,为了方便专家前来会场,需要订车接送,7月3日,何顺杰就已经订好第二天接专家的车辆,但是4日早上,还是出现了状况。联系好的司机由于路上堵车,不能按时到达专家住处,只能重新订车。何顺杰与王华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快订车。她们同时操作四部手机,功夫不负有心人,车辆订好了,确保了专家按时到达会场。
会议结束以后,何顺杰和王华就开始收拾会场,将东西打包整齐。还来不及吃午饭,她们就开始预定专家的返程车。由于需要订车的专家人数较多,于是就出现了两位女同志每人手里同时操作三部手机的忙碌场面。秦阳在会议一结束,一口水没喝,就出发送李先生,来回三个小时的车程,等她返回宾馆时,服务会议的工作团队正准备返程回安,她收拾起工作设备,马上又随车返回。馆领导看到她异常辛苦,很是心疼地说:“秦阳辛苦了,给你带了一些点心,路上吃一口吧。”秦阳羞涩地一笑:“没事儿,没事儿,我们马上启程吧。”此次会议还有于笑莹主任和史红梅科长的全力协助和服务,确保了会议的顺利召开。
每次会议成功举办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这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我馆赴京工作人员有限,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何顺杰同志的儿子三岁,刚上幼儿园,周末本应是和妈妈一起团聚的日子,可是为了工作,何顺杰出差5天,周末在北京加班加点,只有在晚上忙完工作、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时,才翻看儿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视频。秦阳同志的儿子也只有两岁,然而在关键时刻,她们放弃了陪伴幼小的孩子和家人,只为此次会议可以顺利进行,只为我们馆的事业更进一步。让我们向这些可爱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