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纸任命启征程 叩响乡土初心门
2025年2月17日,当春寒还未完全褪去,由赵涛、李宁携手组成的汤阴县瓦岗镇辛庄村驻村工作队,肩负着馆党委的嘱托,走进了这方热土。作为第一书记,赵涛的人生,第一次真正与农村土地“零距离”接触——脚下是沾着露水的田埂,鼻尖是泥土混着炊烟的气息,眼前是村民们淳朴而期待的目光。她深知,这不是简单的“驻村”,而是一场将人生坐标重新锚定的行程。
2月28日的汤阴县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赵涛站在发言席前,望着台下“战友们”坚毅的眼神,说出了心底的承诺:“辛庄村将是我的第二故乡。”三个“走”字至今在耳畔回响——“走上去”对接政策、“走出去”开拓视野、“走下去”扎根民心,这是辛庄村驻村工作队给自己立下的“驻村誓言”。
3月份,赵涛又多了一份责任——被汤阴县组织部推选为“市派第一书记召集人”,这重身份让她明白,个人的脚步要与更多人同频,才能踏出乡村振兴的强音。
二、步履丈量民情暖 实干筑牢振兴基
辛庄村驻村工作队为群众晒粮提供服务,确保夏收颗粒归仓
(一)民情日志记期盼 枝叶关情系百家
2025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像一场“大考”摆在眼前。初来乍到,驻村工作队揣着村委会的“花名册”,一头扎进农户家里。脱贫户郑爷爷的轮椅在门槛前卡顿的声响,监测户庞奶奶因孩子学费紧锁的眉头,低保户魏叔家漏雨的屋顶……这些细节都被她们写在日志上,更刻在心上。
记得第一次敲开因病致贫的监测户房门,老乡握着赵涛和李宁的手说:“闺女,俺家老头子的药快断了……”,驻村工作队当天就跑镇民政所、医保局,把慢性病救助政策“掰碎了”讲给监测户听,带监测户取药拿药。对有学生的家庭,她们关心学费,鼓励一定坚持读书;对闲置劳动力,带着招聘简章“推销”岗位。如今,21户低保户、14户特困供养户的家门,工作队户户清楚,哪家的孩子该升学了,哪家的老人该复查了,日志本上画满了“提醒符号”。
(二)急难愁盼放心上 攻坚破局惠民生
驻村第一天就被村民“截住”的场景,工作队现在想起来还印象深刻。那天一位大爷追着喊“书记”,反映和邻里有矛盾,工作队立即向村委、向邻里了解情况,与村委结合共同想办法调解。从那天起,“问题不过夜”成了她们的工作准则。
辛庄村驻村工作队多次邀请水利专家进行实地勘察
在辛庄村,最棘手的还是防洪难题。辛庄村地处泄洪区,中心桥旁的干渠和泄洪沟像悬在村民头顶的“堰塞湖”,每年汛期西北片区必被淹。工作队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沟渠河畔,实地走访、组织村民座谈等方式,了解到贯穿全镇的提灌渠(辛庄村段)与泄洪沟交汇处,存在断面狭窄、桥眼易阻的问题,容易造成泄洪排水不畅,雨季存在洪涝灾害风险。有次走访,一位老大娘指着墙上的水痕说:“去年这水都漫过腰了,你们想想办法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吧,让咱们也睡个安稳觉”。赵涛和李宁连夜谋划,第二天带着材料跑镇政府、县政府、县水利部门,多次汇报、多次沟通。馆领导得知后,亲自协调水利部门,将勘察、设计连贯进行。目前水利防洪一体化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这项民生工程将有效解决辛庄村雨季河道积水问题,同时提升耕地浇灌效率,并显著改善村民出行条件。以后每一个汛期,乡亲们和大娘一样,可以睡安稳觉了。
三、文化赋能润民心 惠民实事暖人心
辛庄村驻村工作队在辛庄学校开展“六一”慰问活动并参加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
(一)甲骨文字进校园 古韵新声育童心
依靠中国文字博物馆优质的文化资源,工作队把“流动博物馆”搬进了村小学。当孩子们第一次用朱砂拓印甲骨文,当“汉字精神励少年”讲座上举起的小手像一片小树林,她们忽然明白了文化振兴的意义——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古老文明在童心里扎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禾”字说:“老师,这像俺家地里的麦子!”
(二)书香浸润农家院 智志双扶促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精神支持,工作队正在积极筹建,在村里搭起“知识粮仓”,把农技妙招、童书趣读、政策干货都“搬”进农家书屋。书屋“以字为基、以书为媒、以和为美”,举办读书会让故事流转,开展农技课让智慧生长,村民们在这里既补精神养分,又学致富本领。未来,这方小天地不仅能点亮了乡村的文化星火,更让“智”与“志”并肩发力,以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播撒蓬勃生机。
(三)文化惠民聚民心 乐享生活展新颜
村里留守老年人多,爱听戏,工作队请豫剧团来唱戏那天,戏台小广场被本村和外村的村民挤得水泄不通,台下乡亲们跟着哼唱;还有邀请农技专家讲玉米、小麦病虫害防治,村民举着手机录视频,有位大嫂拉着李宁说:“再教教咱种点更赚钱的呗”。
四、泥土为证践使命 初心不改再跋涉
驻村不是“打卡”,而是把根扎进地里。有时顶着正午的日头帮重点户收麦子,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去调解邻里纠纷,有时为了争取项目在县城跑断腿……,但是在赵涛和李宁心里,当看到渠桥开工的挖掘机轰鸣作响,当书屋的灯光映着留守儿童的笑脸,当帮扶户捧着饭菜咧嘴笑,就会觉得所有汗水都浸着甜味。
组织给了她们两年驻村时光,而她们想把它过成“一辈子的记忆”。她们说:这片土地教会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民生厚度,是用双手托举起来的希望高度;当晨雾漫过田野,当夕阳染红村道,我们知道,这场跋涉没有终点——只要乡亲们的需求在,驻村工作队的脚步就会一直向前,在泥土里写下属于新时代驻村人的“初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