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当地观众参观展览。
小朋友们认真的临摹展柜中的拓片。
7月20日上午,《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展》在宁夏博物馆开展,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反响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热爱文字文化的观众纷至沓来,特别是很多青少年学生及书法爱好者前来展馆学习,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展览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汉字文化精髓的机会。
来自天津的王增多先生是一位南开中学的退休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专程来宁夏,正好赶上《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展》在宁夏博物馆展出。在参观完展览后,他表示“文字的历史太浩瀚了,能全部展示出来很困难,但这个汉字展局部做的很精细,历史跨度很全面。我本身也是书法爱好者,这次展示的几件拓片都非常喜欢。我觉得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率很高,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提笔写字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写字不仅仅是写好字,还是培养人认真、敬业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对学习其他知识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钻研进去才能发现汉字的美。能看到这样的展览感觉很幸运。”
银川市的李小平先生说:“印刷术感觉很好。我以前对甲骨文了解不多,这次来到博物馆看到甲骨片和上面的甲骨文字感觉和我们的贺兰山岩画非常相似,说明我们的文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对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很感兴趣,准备自己印两张裱起来挂在家里做艺术品。”
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表示,《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展》展示的是文字的源流,展厅中有实物、有展板、有文字,是三位一体的最生动的课堂,平常看中国字是平面的、纸质的,现在通过展览我们看到了立体的汉字。此次展览是我们专门为书法爱好者和中小学生量身体裁的,让他们真正了解到汉字的精髓和源流。随着宁夏博物馆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我们希望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殿堂,更多的是全民终身教育的课堂。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汉字》展已连续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汉字的影响力已经冲破国门到达世界各地。我们以实物告诉大家,我们的文化是传承有序的,中国文字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至今经久不衰,使用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汉字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到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应该跟随时代,让汉字得以更大的发展和普及。
本次展览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宁夏博物馆进行的馆际文物交流展。文物交流展促进馆际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使展览方式和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并培养了双方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