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借展岐山县博物馆文物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

[ 2013-03-21 ] 阅读:2173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基本陈列得到了各界的好评,2013年3月26日,借展于岐山县博物馆的7件青铜器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钟鼎千秋部分(青铜厅)亮相展出。这次展出的有商代到战国时期的亚邲其斝、仲南父壶(一对)、公臣簋(一对)、旅伯鼎、秦半两钱范共七件。这些青铜器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再现了中国早在数千年前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文明。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陕西岐山县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是重要的青铜铸造中心,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曾出土过毛公鼎等一大批青铜重器,尤以1975年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的窖藏青铜器享有盛名。此次展出的仲南父壶(甲、乙)、公臣簋(甲、乙)、旅伯鼎五件文物均出于此,其制作年代从西周穆王时期到宣王时期,均有铭文,既是一批青铜器艺术珍品,又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难得的实物资料。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亚邲其斝1990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樊村出土,造型庄重,其铭文对研究“邲其”家族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秦半两钱范1973年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是先秦时期货币状况的重要实物证据。

    这批文物是第一次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使我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陕西青铜文化的厚重。

 

    文物简介:

 

 

仲南父壶(甲)

    西周夷、厉时期储酒器。二级文物。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镇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长颈直口,有盖,垂腹,兽首衔环双耳,圈足,盖冠呈喇叭状,颈饰垂冠回首分尾鸟纹,器腹饰以带状鳞纹,盖沿和圈足饰三角雷纹,盖顶饰团龙纹。通高54.7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40.5厘米。重14.85千克。器盖与器口内均铸有铭文各16字,器、盖对铭。铭文为:“中南父作尊壶,其迈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该器物为形体高大,造型优美,纹饰繁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公臣簋(甲)

    西周宣王时期。二级文物。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镇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同式共四件,两件有器盖。弇口,鼓腹,平底,圈足下接三个兽面扁足,腹部有兽首环耳,盖顶呈喇叭状。器腹外鼓,颈腹间有双兽耳,圈足,盖沿和器身口沿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通高20.厘米,口径19.5厘米,重4300克。器底铸铭文:“虢中令公臣司朕百工,易女马乘、钟五、金、用吏。公臣拜稽首,敢扬天尹不显休。用作尊簋,公臣其万年用宝兹休”43字。内容为:一天,虢仲(周厉王的卿士虢公长父,是辅佐厉王征伐淮夷的权臣、虢国的国君。)命令公臣管理他的百工(各种各样的手工业),赐公臣(“易女”即“赐汝”)马车、编钟五(乐器一套5件)、吉金和佣人。公臣叩首跪拜,感谢国君的大恩大德(“不显”即“丕显”,这里的“休”是“吉庆,美善,福禄”之意)。公臣就用虢君所赐的吉金铸造宝簋,万世用之。该铭文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工商业管理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旅伯鼎

    西周厉、宣时期。二级文物。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镇董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36.5厘米,口径34厘米,重11.25千克。立耳,平口沿外折,鼓腹,圜底,蹄足,颈饰重环纹和弦纹。鼎腹内铸铭文:“善夫旅白作毛中姬尊鼎,其迈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21字。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官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亚邲其斝

    商代晚期青铜酒器。1990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樊村出土。口外侈,尖唇,口上双柱,伞形柱顶,束颈,高领,腹部分裆,三柱足,颈腹间有一鋬,柱顶饰细勾连雷纹,颈部饰两道细弦纹,鋬上饰兽首。通高25.2厘米,口径13.2厘米。重2千克。鋬下有铭文:“亚邲其”三字。铸器者邲其是商代帝辛时期重臣。”该器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商代著名青铜器“邲其卣”三器为同期青铜器,李学勤先生认为“此斝主人以亚邲其为族氏,当为邲其的子辈”。

 

 

秦半两钱范

    先秦时期。二级文物。1973年陕西省岐山县出土。通长16.5厘米,宽8.7厘米,重850克。铲状,范内有钱模6枚,分两竖行排列,每行3枚,主浇道位于范上端,与支槽相通。每枚钱模内有阴文“半两”二字。为分流直铸式钱范,其时代在秦统一之前,对研究古代货币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