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举行

[ 2012-09-27 ] 阅读:1148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今天下午举行。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将于11月5日至11日举行。嘉宾省文化周活动历来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国内文化周活动以来,作为加强上海与兄弟省市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国内文化周活动已成为上海服务全国的主要文化平台,众多带有浓郁地域特色、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原创作品不仅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更通过这一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节目交易五部分。

  11月6日和7日,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大型话剧《红旗渠》将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地处太行山脉的河南省林县人民世代饱受缺水干旱之苦,因而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穷苦的生活困境。上个世纪60年代初,林县县委在资金、物质、粮食都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顶住了来自不同层面的干涉、反对和压力,毅然决定率领全县人们实施“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引漳水入家乡的创举,以从根本上扭转林县干旱缺水的局面。历经10年与天斗、与地斗的愚公移山精神,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这样宏伟计划,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林县红旗渠的修建竣工被称为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该剧采用散文式的结构,截取了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几个感人场景,藉以展现不同阶层各类人物的不同表现,既刻画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又塑造了一组反映林县人民精神面貌的群体形象。在剧中,以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红旗渠修建者们几乎在不具备任何开工条件的情况下咬着牙,废寝忘食地带领着人民一起战天斗地。虽然在建设过程中遭遇过上级派来的工作组的阻扰,也因民工的受伤、牺牲遭遇到家属的责难和纷争,但是杨贵与他的一班人始终以全县人民的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矢志不移,最终使多年的蓝图变成了现实。演员的表演充满热情,风格质朴,台词慷慨激昂,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该剧的导演、剧院副院长李利宏表示:愚公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河南省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要通过话剧《红旗渠》向全国的观众彰显出河南人的精神内涵。

  11月5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的豫剧《清风亭上》将于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该剧是一出传统剧目,讲述的是一个以怨报德的悲剧故事。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上捡得一弃婴,将其抱回家中赐名张继保,并含辛茹苦13载将他抚养成人。张继保长大后进京赴考,高中状元后竟翻脸不认父母养育之恩,反而将它们气死在清风亭上。他的倒行逆施为天地所不容,最终也遭受雷劈身亡。该剧通过张元秀夫妇和张继保这一对“大善”、“大恶”人物的鲜明对比,鞭挞了功名利禄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呼唤和感召人性“本善”的回归。针对当今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子女赖老啃老,父母溺爱纵容的风气,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新编豫剧《清风亭上》对人物的唱腔、动作的设计以及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由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豫剧表演家李树建亲自领衔,饰演剧中的张元秀一角,而另一豫剧名角柏青则饰演张妻,更使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还将特邀台湾豫剧团于11月3日在上戏剧院演出新编豫剧《花嫁巫娘》。该剧讲述了长久以来,花帕族畏惧于一则古老的预言:“一旦本族女人与外族人恋爱,花帕部落将步向衰亡”。媚金是该族一位应守身事奉祖灵的巫娘,长老辛夷虽暗恋媚金,却也只能远远地想望媚金。不料媚金却与一位在流放途中误闯部落的外族人瞿言发生恋情,妒火攻心的辛夷因此发出了怨咒!该剧由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领衔,并与京剧小生曹复永跨刀同台。通过导演的精心排演与视觉设计,观众被带入了一个回荡着山与风缠绵之声的花帕部落,大大开启了观众对豫剧剧场的想象力。该剧的音乐设计则不局限于河南梆子的脉络,展现了演唱形式的多样化与可能性。

  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带来的《汉字》展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先民曾创造出多种古老的文字,它们是世界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沿用至今,它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作为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文字之一,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目前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数约14亿人。《汉字》展将通过向公众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汉字的历史源流,欣赏汉字的书法艺术,品味汉字的妙趣横生,感受汉字的旺盛生命,进而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还将在“天天演”的舞台上为上海观众献上一台集河南民乐、歌舞、开封盘鼓、少林功夫、豫剧折子戏为内容的表演节目;文化讲座《中原文化走出去》、《华夏古乐》将分别由专家讲述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河南出土的古代乐器的功能和历史演变过程,以展示中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艺术节国际演出交易会特设的“河南省展区”,则将向国内外演出机构推介河南优秀精品剧目。

  此次来沪展演的剧目,代表着河南艺术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红旗渠》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等多项大奖,并在前不久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北京展演月”开幕式演出剧目进京演出,引起了较大轰动。豫剧《清风亭上》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曾在北京、新疆等多地演出,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天天演”节目中展示的少林武功享誉国内外,将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开封盘鼓为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文化周豫剧《花嫁巫娘》演出的台湾豫剧团,为台湾两大公立文艺团体之一,在台湾享有盛誉。多年来,该团与河南豫剧界在联合演出、剧目编排、文化研讨等方面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演出,也是该团首次赴上海与广大观众见面。

  11月6日,将举行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的系列开幕活动。世纪广场“天天演”河南专场、《汉字》展览与话剧《红旗渠》等都将于当日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