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 校园活动
“熠熠生辉文字行——我爱甲骨文”科普教育活动走进高新区实验小学
2022年5月26日上午,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恰逢“科技活动周”,中国文字博物馆走进高新区实验小学组织了一场“熠熠生辉文字行——我爱甲骨文”科普教育活动,近600名小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学习到三千年前甲骨文字的奥秘。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 安阳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晁丽英,安阳市文物局博物馆科和安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仪式。仪式上中国文字博物馆还向学校师生赠送了甲骨文相关的书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引导中小学生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走进小学校园,将甲骨文字科普活动带进学校,让小学生们了解、学习、认识甲骨文字,共同感悟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堂“我为祖国增光彩”的现场课,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家”“正”“直”“人”“美”“好”等甲骨文字,通过介绍甲骨文字的字形演变和造字本义,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导他们做爱国、正直、勤劳、守礼、诚信、友善、好学的新时代少年。现场还开展了“甲骨文十二生肖手绘T恤”、“传统技艺体验——印刷术”等体验活动。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还进行了甲骨文创意作品交流展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兴趣盎然,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学会了甲骨文字知识,在文字的海洋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开辟了甲骨学堂、研学实践教育馆内社教活动,开展实施了“我爱甲骨文”“汉字精神励少年”进校园项目,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科学普及阵地作用和展教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以甲骨文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面向青少年宣传推广科学知识、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学习进行探究式、互动式学习。安阳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晁丽英表示,这次活动感受最深的是在课堂上听课的孩子们,大家如此近距离的走进了甲骨文,学习最璀璨的瑰宝。感谢中国文字博物馆带来古文字这股清凉的风,让学生又一次体会到了甲骨文的渊博与厚重。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激动地说:“我被甲骨文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习近平爷爷说:要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只有中国的汉字是一脉相承传承下来的,我一下子就自信了起来,今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好好学习,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以文字为主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肩负着传播文字知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举办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科普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甲骨文的奇妙之旅,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四个自信,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传承文化文明的小使者!
日期:[ 2022-05-27 ] 阅读:2170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
2020年8月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为青岛市本地的同学们送去了博物馆精品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有趣的汉字文化之旅。孩子们认真参观《汉字》展览。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与世间万物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表现力。活动中,甲骨学堂的老师们首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汉字》展览,接着老师们结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故事、游戏和表演等形式,为孩子们开展了《舞动的汉字》精品汉字教育课程,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了汉字知识,认识了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使孩子们对祖国文化遗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甲骨学堂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的一个公益性社教活动平台。其主要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汉字文化背景,给孩子营造一个与学校课堂不一样的学习环境,通过听讲解、解汉字、做手工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此次,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希望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孩子热爱国学的情感。
日期:[ 2020-08-09 ] 阅读:13327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五)
 《亲情一家人(二)》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在自己温暖的小家中,我们有父母兄弟得心心相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家人不离不弃、守望相助。上节课为大家分享了“父、母”二字,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亲情一家人(二)》,体会汉字里的家国情怀和手足情深。02安家落户、爱国如家父母、兄弟姐妹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亲情,而“家”是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最后情愫。最后,我们就来说说“家”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外面一个“宀”,中间一个“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而房子里有猪也成为了家的一种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爱家升华为爱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爱国如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几千年来,这一文化传统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此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在国家迅速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们,塑造着英雄不同的模样,诠释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人的精神力量。传说中仓颉造出文字的那一刻惊天动地,这足以说明文字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汉字,让民族精神和祖先的智慧有了文化的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文化体系、统一的国家观念,正因为如此,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们才能够迅速凝聚14亿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战疫成绩。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儿女的心与根。凝聚华夏力量,传承中华智慧,发现汉字之美。下期再见!
日期:[ 2020-03-26 ] 阅读:18067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四)
《亲情一家人(一)》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奔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感动你我。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的《发现汉字之美》主题课程,就来和大家聊聊《亲情一家人》。本期我们先来和大家聊聊“父、母”二字。家是崭新的起点,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你人在哪里,心在何处不管你走到海角,还是天涯,家里始终有一个惦记你的母亲,一个思念你的父亲。我们先来看看无微不至、含辛茹苦的“母”爱。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金文里都像一位端坐的母亲。与古文字“女”字不同,“母”字的胸部有两个点,特别强调母亲的乳房。这可能与母亲的重要职责—生儿育女有关。小篆“母”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只是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乳房的两点写成了两个短横。隶书“母”字是小篆“母”字逆时针旋转90度后变化而来的。原本纵向表示身体的部分变成了一横,原本横向表示乳房的两短横变成了纵向的两点。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你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一直伴着我们成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爱无言的“父”爱。许慎《说文解字》:“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以至于“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成为旧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父亲真的是一位手里天天拿着棍棒的、动不动就教训人的人吗?要想找到答案,还得从古文字中寻找证据。 上图是“父”字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上表中甲骨文“父”字的字形来看,确实像一只手拿着棍棒的样子。但关于“父”字还有多种解释,比如罗振玉先生的持炬说(《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刘心源先生的主字说(《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高鸿缙先生的抽象物说(《中国字例》第三篇);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持斧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中所见之殷代社会》),认为“父”乃斧之初字。商代金文“父”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会把石头加工打磨成斧头一类的生产工具。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发现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缸,外壁绘有彩绘图案,其中就画有一把竖立的石斧。同时,石斧在考古工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文化遗存。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郭沫若先生持斧说,更接近“父”字本义。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来自父亲无言的关爱。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为祖国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吧。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亲情一家人(二)》,将对“兄、弟、家”等字进行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日期:[ 2020-03-21 ] 阅读:13992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三)
《众志成城中国人(二)》大家看到这幅图是不是印象特别深刻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一打开,就可以看到这幅画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图片。这也是正式步入学生生涯的第一课,开学第一课首先认识自己的祖国意义非凡。我是中国人,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最骄傲的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汉字源头再来重温“中国人”这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字在古文字中的写法:从图片的字形中大家会发现,各时期中字的字形都略有不同,关于”中“字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一说是插个旗杆观察日向,像日晷;二说在有飘带的旗杆中间画一个符号,表明中间的意思;三说像是在一个圆的中间画一条长竖线,并在竖线的上下两端各画两条飘扬的旗带,以此表示旗在圆中,这个圆有学者认为用来表示部落。就像图片展示的这样,上古时期有可能在遇到大事时,人们都会聚集于中,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全族人凝结在一起团结齐心、诚信相待、有食同享、有难同当,才能抵住艰难困苦。送上一首打油诗帮助大家来记忆:原始部落有危难,中间地点集合看,众志成城克时艰,战胜困难万家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字的古文字写法非常真实的展现了古人对国家的那份真情实感,一起来看看吧。甲骨文中目前没有找到和今天国字相同的字形,但存在或字,它是域的本字,由囗(读音:wéi)和戈组成,表示用戈守护着城。金文中出现了在或外面加囗(读音:wéi)的写法,后简化字时将或简写为玉。最早时的国指首都都城,域泛指领土疆域。后来国扩大了表示范围,也用来指领土疆域,因此就将域的字义合并到了国字里,便成为了用武力捍卫的领土和城邦。古往今来,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只有爱国卫国,国家才会和平富强。看完了“中”“国”这两个字的演变后,大家有没有很好奇一件事,“中国”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是在什么时期呢?查阅了很多资料,老师发现了一件国宝——何尊,它的身上就有答案哦。何尊,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青铜器是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祀器物。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最后,我们来说说“人”字,一撇一捺,尽显古人造字智慧。甲骨文中“人”侧身弯腰,伸出手臂,像是耕种,亦或古人见面行礼作揖。劳动是人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谦虚、知礼、友善,正是我们彬彬有礼、以礼待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古人把简单的字义进行了基本描绘、复杂的字义进行了会意组合、抽象的字义进行了符号标识,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成体系的文字。通过一个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人对于不同人、事、物的看法和标准,可谓“一字一图画,一字一世界”。“中”是原始社会人们团结诚信的标志,“国”是古人爱国卫国的表现,“人”是敬业友善的中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响应国家抗疫号召,众志成城、科学防控、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文化自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日期:[ 2020-03-10 ] 阅读: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