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六艺 翰采四堂——写在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开展之际

[ 2011-03-29 ]  阅读:2357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文字文化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书法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素材以抒写性灵且可以与绘画、雕塑等相并列的具有独特品格的艺术门类。林语堂认为,“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吾们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在中国绘画之笔触及章法中,及在建筑之形式与构造中,吾们将认识其原则系自书法发展而来”,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此等气韵、形式、笔势的基本概念,赋予中国各项艺术如诗、绘画、建筑、瓷器及房屋修饰,以基本的一贯精神”。[1] 如此盛赞,虽未必人尽同意,但也足见其地位的不可忽视。

由于种种原因,书法在近现代的中国却处于文化的边缘,长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书法才逐步且最终全面地回归到当代文化和生活中来。30多年来,书法热潮浪激波翻,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2010年,中国书法迈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掀开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存在和影响的新篇章。

顺应这一大潮,从2005年开始,国内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于书法的关注程度持续提升,中国美术馆独立策划的“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大家邀请展”、“情境书法大展”等,以其高度的学术把握能力和高超的组织艺术,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这充分说明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在书法传承和弘扬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中国美术馆相呼应的,是2009年新崛起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座屹立于中原大地的文字殿堂!作为世界首座、我国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开馆,是当代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勃兴的一个标志,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标志。开馆至今,该馆始终坚持多元化、全方位、普及性的文字、文化保护、展示和研究方式,在不遗余力攻坚文字文物的收藏保护和研究交流的同时,对汉字的高品位艺术创作形式——书法更是青睐有加,在文字圣殿展示文字艺术,相得益彰,华彩绽放。在建馆才不过一周年左右的时间里,以汉字圣地安阳为中心,策划举办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学术艺术活动,全面辐射国内外、兼容汉字与书法,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生命力之活跃,助推力之强大,影响力之深远,令人瞩目。

概括起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书法活动,已经初步构成了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以展览推动典藏与传播

已经成功举办的重要书法展览达到了每两月一项的密度,在全国博物馆、美术馆中可谓出类拔萃,代表性的有:

“北京故宫历代书法精品展”  展览展出的80件作品,是从故宫众多书法藏品中精选出的,除石鼓文、泰山刻石、汉礼器碑、张迁碑外,还包括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郑板桥等古代大家的作品,近代的则有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家的作品。展品涵盖了不同时代、各种流派、众多名家的经典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历代书法精品的荟萃。

“翰墨春秋——全国百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展”  展览集中展示了当代书坛百名德高望重、影响广泛的老书法家们的艺术水准、学术修养和精神风貌。他们的作品是当代书法艺术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准,反映了当前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方向。

“兰亭群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精品展”  参与此次展览的60余位“兰亭奖”获得者,他们或是墨海弄潮屡有斩获名重当世之书坛宿将,或为游艺于书坛怀荆抱玉之创作精英,其作品以生命对艺术渴望的原动力和对新的时代生活的敏锐感知,以翰墨褚素宣泄着生命激情的感动,宣泄着对传统艺术的感悟与慨叹。

“开馆一周年受赠书法精品展”  本次展览展出了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冯其庸、李学勤、周有光等学术界大家专门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题词,欧阳中石、张海、王学仲、刘江等著名书法大家赠送予博物馆的精品书作百余幅。可谓汇集了各级领导和我国当前文字、书法领域的大家们的得力之作,集中展示大家们独特的书法造诣。

“李岚清篆刻艺术展”  此次展览是李岚清同志篆刻艺术作品的集中展示,让观众在方寸之间品味篆刻与书法之妙,感悟艺术与人生之美,领悟传统与创新之奇。特别是岚清同志七旬研篆之毅力、行动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通过参观展览,深切感受到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感召。

个展精益求精,匠心独运,各出机杼。为鼓励突出个人书法艺术创作,中国文字博物馆先后举办了邵华泽、林仲兴等个人书法展览,特别是来自上海的林仲兴先生,时值从事书法艺术60年整,将自己精挑细选的60幅作品赠予中国文字博物馆,其作品充分展现了作为老一辈书法家在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专于研究,自成一格的笔风和丰硕的书法创作成就。

“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 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联合策划和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大赛。一则纪念“甲骨四堂”在甲骨学及甲骨书法方面的突出贡献,二则寄望当今书家秉承前辈的开拓精神,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精品。本次参赛书法家之多,作品质量之高,盛况空前,其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当今书法领域新生力量的最高成就。

第二板块——以雅集推动创作与交流

河南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书法艺术的发源地。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中国文字博物馆不断创造宝贵机遇,推动促进当代书坛交流切磋,先后三次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著名书法家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春、夏、秋三季笔会。以字搭台,以书会友,激发了书家的创作灵感,催生了书家寓情于景、豪情泼墨,楷、行、隶、草、篆、甲骨文书法各具特色、出神入化。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中国文字博物馆常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清楚的认识到,普及和传承即最好的保护!2010年,河南省书法创作基地在该馆顺利揭牌,基地立足“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三位一体,以教育为龙头,培养创作人才,以学术为基石,提高国学修养,在逐步实现书法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为广大爱好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鉴赏平台,日渐成为书法艺术普及推广的重要阵地,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第三板块——以研讨推动学术与文化

汉字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革、磨砺和升华之后,以中国文字为素材的“翰墨之道”——中国书法逐步形成、成长并发展成熟。这一历程,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凝结了中华民族杰出的创造性文化智慧。秉持传承文化、发扬光大、追溯渊源、继往开来的原则意志,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立了文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发展的研究交流长效机制,设立了“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和“中国文字与中国书法发展研讨会”。如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已召开两届,吸引了来自国内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及中国书法领域的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百余篇论文及多部著作。论坛全方位、多角度地就古文字与先秦考古、现代汉字研究、民族文字研究、文字与民族文化、汉字与中国书法等学术前言论题展开讨论,为国内外文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所获学术研究价值代表了当前文字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文字与中国书法发展研讨会”由20余位国内知名书法家及文字专家共同探索、研究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融合、创新与发展,为我国文字和书法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中肯的诠解。

 

以上述三大板块活动为基础,中国文字博物馆逐步形成了更加宏大的构思。

²       构建一个平台:“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院”。全面负责我馆书法业务,活跃书法艺术活动、扩充馆藏书法作品、推动书法艺术家与汉字研究家的交流。

²     成立一个团队:“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主要发挥评审书法作品、辅助书法展览、安排书法交流的功能,确保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展览和收藏的水平,增进书法交流,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²     创设一项社会性书法展览:“中国文字博物馆‘四堂杯’中国书法精品大展”。面向全社会征稿,立足于推动社会性书法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发现艺术人才。首届展览已于2010年成功举办。

²     主办一项学术性书法展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名家邀请展”。邀请当代名家,展出并有选择地收藏当代书法艺术精品,为将来书写当代书史保存史料。

²     举办一个论坛:“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书法’论坛”。由“中国文字与中国书法发展研讨会”发展而来,设定系列主题,邀请当代文字、书法领域知名学者参加,与“邀请展”同时举办,推动学术与艺术交流。

²     创建中华甲骨学堂:立足甲骨文、甲骨文学,面向全球进行学习、培训、交流和研究。

据馆领导说,他们还将在适当时机创建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与书法教育的相关机制(比如导师工作室等),从而构筑一个完整的文字与书法交叉研究的体系,成为中国书法的创作教育基地。

作为这一宏大构思的核心活动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即将于4月份开展,同时举办的还有由中国文字与中国书法发展研讨会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活动期间,还将举行“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院成立暨首批特聘书法家聘任仪式”、“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并举办“首届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书法’论坛”,形成强大的学术、艺术综合效应。

我们有理由期待,这项活动将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生活尤其是书法活动的又一次盛会,载入当代中国书法的史册。

 



[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28128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月第1版。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