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专家大讲堂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专家大讲堂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博动态
文博动态
禹迹夏踪考
迄今为止,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为了解决夏商周断代问题,中国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试图通过采用考古开发、文献解读和现代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技术攻克这一难题。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11月9日,课题组领导和首席科学家们在北京正式举行“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从而给出了“三代”纪年的一个大概框架: 夏: 公元前2070年-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年-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771年 当然,由于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成绩,商后期到西周这段时间的年代区分比较详细一些,商前期至夏始年的年代确定由于文献记载的分歧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本身的误差范围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国际汉学界,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是神话还是历史?这些问题始终还都是疑问。在国内史学界,夏朝的文字在哪里?夏朝的都城在哪里?这些问题也在时时地困扰着相关的学者们。 笔者最近在《也谈古汉语系词的产生和发展》一文当中对于陶寺遗存当中的一个残破扁壶上的文字进行了识读,2007年6月22日晚上,笔者在阅读由李学勤主编、孟世凯副主编、詹子庆写作的《夏史与夏代文明》[1]一书的第四章时,突然受到启发,发现这个残破扁壶应该是大禹家族或国号相关的物品,那么,发现这个物品的地点附近就一定是早期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而陶寺附近发现的都城,应与大禹有关。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测定扁壶及其发现地的其他物品的碳十四含量,...
2009-01-23 阅读:3635
查看详情
“汉字的黎明”再现浙江 首次发掘“刻符玉璧”(图)
核心提示: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这一猜想昨天又添佐证,早报记者昨天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日前在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刻有两个符号的刻符大玉璧。这是浙江省境内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而这样的“刻符玉璧”目前国内仅4块。对于良渚文化的刻符,一些学者甚至以“汉字的黎明”来作比喻。 12月13日,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精心打磨得光滑如镜的大玉璧,距今约4000年,其直径为24.6厘米、厚约1.5厘米,属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厚重,圆大,精美。在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仔细辨识后确认,该玉璧上有2处刻符,一处位于玉璧正面,另一处在玉璧内凹边缘。考古专家初步认为,这2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出现的文字;也可能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不少刻符,但与玉器上的刻符不能比。”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表示,过去在浙江省的良渚正式考古发掘中的玉器从来没有发现过刻符。“因为当时陶器的制作不受限制,陶器上的刻符可能很多是陶工制作时留下的一些记号;而玉器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随便谁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
2009-01-23 阅读:3451
查看详情
中国古玺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古玺起源于劳动工具———印模。河南舞阳贾湖史前聚落遗址出土的“十”字形陶印(模)、河南渑池郑窑第三期文化遗存所出的“田”字边款圆窝纹陶印(模)是古玺的“雏形”,是我国玺印滥觞期的代表作,距今已8000余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西安半坡陶器片上的刻画符号算起,已达六七千年的历史;如从商代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说,也有300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商的甲骨文,当时已有人能用刀在甲骨上熟练地契刻成篇的文辞。甲骨文以刀代笔,刻画爽利,线条洁净,字形生动,书法峻峭挺拔。到了商代中晚期以后,随着社会对冶炼铸造青铜器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人们又开始用“翻砂”和“拨蜡”法在青铜器皿上铸印出文字。这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后代称之为“金文”。在商代就有了类似于后来印章的一种“印模”,这是当时铸造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印图案和徽记所用的“模子”。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称之为“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它的起始期,应在夏商周三代。山东潍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草字双印红陶罍”颈部压印的两个同文印迹,证明夏代已有文字玺使用。三代以后,“印者,信也”,玺印已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古玺,是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一种人与人往来的凭证和经济交...
2008-12-17 阅读:3941
查看详情
济南发现商代卜骨 背面有明显烧凿痕迹(图)
熊建平摄 近日,我市济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
2008-12-17 阅读:3138
查看详情
殷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殷商文化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甲骨学研究、商史研究和殷商考古。她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其研究的内容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而研究的历史至今才100余年。一百年来殷商文化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睥国际性学问。百余年来殷商文化历史,目前根据绝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殷墟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时期;殷墟科学发掘的持续开展和甲骨学深入研究时期;殷商文化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一、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1899-1928) 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这一时期经历了文字的识读、断句、初步的考释和研究,并进行了对甲骨文的出土地探寻,确定了甲骨文所处时代和安阳小屯为殷墟所在地。 1899年,王懿荣患病欲服服龙骨,识读了龙骨上的刻划,乃是殷商时代的文字,从此“龙骨”身价倍增,小屯居民、古董商人、文人学士,竞相挖掘贩卖、收售收藏甲骨文。据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记载:从1904年冬至1928年春,有名有姓并知动身的甲骨私人发掘就有十余次。 与王懿爬山同时识读、收藏甲骨文的还有王襄(1876-1956年)、孟定生、刘鹗(1857-1909年)等人。刘鹗收藏甲骨约5000余片,1903年他选录刊印《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甲骨文资料著录的第一部著作,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使古文字学家获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机会,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了“金石时期”,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从事甲骨文收集和研究的还有不少外国人,如日本人林泰辅、英国人金璋、其中成绩最突出的当属加...
2008-12-17 阅读:3295
查看详情
汉字统一标准之争
万象文化 2008/02/14 07:50 中日韩,谁在主导“汉字标准”?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海子《以梦为马》 仓颉字,竹简书,虞夏彩陶,殷墟甲骨,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今天,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勃兴,汉字再次迈出它走向全球的步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汉字使用各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汉字的这一次全球旅程变得不那么平静,其间夹杂着许多意料之外的争议和矛盾——统一之争、编码之争、简繁之争、起源之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陈昕晔 詹德斌 蓝建中 【一】 韩国要主导“统一标准汉字”? 2007年11月,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称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国际汉字研讨会上,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中日三国学界已就“统一汉字”达成协议,决定制作一部汉字“比较研究字典”,并制定以繁体字为主统一字形的5000~6000个常用汉字标准字。 此说法被中国媒体转载后,一度引发热议。然而,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这并不是事实。 苏培成说,在这次会议上,韩国学者的确提出了这个意见,但中方没有在“统一汉字”上与韩日达成任何协议,...
2008-12-17 阅读:2264
查看详情
“汉字的黎明”再现浙江 首次发掘“刻符玉璧”(图)
核心提示: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良渚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此前,良渚文化陶器出现的少量刻画符号和纹饰曾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相关——这一猜想昨天又添佐证,早报记者昨天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日前在杭州市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一件刻有两个符号的刻符大玉璧。这是浙江省境内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而这样的“刻符玉璧”目前国内仅4块。对于良渚文化的刻符,一些学者甚至...
2008-12-17 阅读:2288
查看详情
从上博《容成氏》简揭开大禹治水之谜
邱德修(育达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 二十一世纪就是竹帛的世纪 。二十世纪初,日本正准备侵略中华,所以学术界放出中国历史层垒说的风声,于是在大陆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也就风起云涌地响应,认为汉籍古书大半多出自后人所伪托,于是研究者莫不大大地辨伪判真起来。像《伪书通考》、《续伪书通考》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勃发而出,所在多有。 不过,这些被怀疑、被鄙夷的古书,在二十世纪末大量竹简、帛书出土面世以来,人们又一百八十度的倒了过来,古书何尝有那么多假的呢?例如:《老子》一书,有了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即知《老子》在秦末、西汉初是早已存在的子书,有了郭店《老子》三个版本,由知在战国初叶即已有了节本《老子》的出现,可见其书远溯在东周时代也许即已问世了。诸如此类,更仆难数,不胜枚举。 特别是在湖北省随便一掘地,就有一批竹简出土,而上博简就是在人民掘土挖地时被发现,载运至香港,于古董商兜售,后来被上海博物馆买了回去,数了一数,有一千二百多只战国简,不久又在香江发现了第二批,上博又再买回去,这批则有四百多只简。另外,像去年六、七月间在湘西也出土了秦汉之际的竹简二万多只,可以说地不爱宝,大量的竹帛随时随地都会从地底下冒出来。如此说来,二十一世纪怎不是竹简帛书的世纪呢!台湾文史界宜尽全力关心这种可喜可愕的大发现,如不迎头赶上,徒有汉学中心,又有何用处? 《容成氏》简 《容成氏》简整理者李零教授一共发表了五十三枚简,它是记载中国古代帝王事迹和战...
2008-12-17 阅读:2700
查看详情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与封泥之再研究
孙慰祖(上海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出土印章、封泥的特点在于:它至今仍是汉代考古中时代序列处于最早,同时构成官私印和封泥最完整组合的一批资料。因为这两个条件,它的意义就不仅在于直接揭示墓主的身份,而且对于探究西汉早期官印制度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也带来了许多特殊的信息。虽然有关学者对此墓所出印章已有重要而正确的研究结论,但可再申述的内涵和以前未能认识的问题,我认为仍然存在。 为了便于梳理问题,先将三墓所出印章、封泥汇总如下: 一号墓 出“妾辛追”木印1枚,“字迹清楚的封泥”30枚,其中“轪侯家丞”27枚,“右尉”2枚,“□买之”1枚;(图一) 二号墓 出“长沙丞相”、“轪侯之印”龟钮鎏金铜印各1枚,“利苍”玉印1枚,未见封泥;(图二) 三号墓 尚存“有文字的封泥7、8枚,除一个文字不同(但残缺不全)外,其余均为‘轪侯家丞’”。[1] 一号墓中“□买之”封泥,文字为鸟虫书的简化形态,汉私印中多见。我认为首字即是“黄”字,拙编《古封泥集成》已释“黄买之”。《汉印文字征•十三》有“中黄寿印”,黄篆作“”,两者上部构形相同。封泥下部略残,但按主体结构显然不能另属他字。 三号墓所出“一个文字不同”、“但残缺不全”的封泥,以前未发表图片。由于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帮助,2002年8月29日我据实物上残留部分结构进行了复原,已释出为“利豕希”二字。释文征询了当时在场的陈松长先生的意见,他亦认同这一结果,其后来馆考察的李学勤先生也表示了肯定的看法[2]...
2008-12-02 阅读:4114
查看详情
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
1901-1908 新疆古尼雅遗址(汉晋) 66支 斯坦因获1985文物出版社《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1901-1914 新疆古楼兰遗址(魏晋) 421支 斯坦因、斯文赫定、橘瑞超获1985文物出版社《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1907年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两汉) 708支 斯坦因获1984文物出版社《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 1920年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两汉) 17支 周炳南获1990文物出版社《散见简牍合集》 1930-1931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汉边塞遗址(两汉) 10100支1980中华书局《居延汉简甲乙编》、1987文物出版社《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998文渊企业有限公司《居延汉简补编》,台北 1930、1934年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两汉) 71支 黄文弼获1984文物出版社《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 1931年 新疆古尼雅遗址(汉) 26支 斯坦因获商务印书馆《中国学术》二○○一 2(总第六辑) 1931年 朝鲜平壤南井里东汉墓M116 1支 1、赗方 1972中央公论社《乐浪》,东京 1942年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楚帛书一件 1985中华书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2、商承祚藏十三残片 1992《文物》11期3、其他帛书残片(赛克勒美术馆藏) 1998广西师范大学《李零自选集》中有介绍
2008-12-02 阅读:3019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西周初期有字卜骨首度亮相河南洛阳
中新社郑州十一月五日电 文物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一块西周初期的有文字的卜骨,这是洛阳首次发现刻有文字的卜骨。 据了解,新发现的这块卜骨长三十八厘米,宽二十二厘米,上面残存有十四个字。文字的书写风格、卜骨的占卜形态都具有西周早期的风格,专家因此判断它是西周早期的卜骨。 相关专家考证后认为,该卜骨具有较高的价值。它是一块牛的肩胛骨,非常大,是中国国内迄今发现的第二块(第一块发现于山西堆坊遗址)西周初期的大卜骨。它的刻辞内容完整,占卜形态很成熟,辞例也与其他地点出土的西周卜骨一致,说明周文化在周灭商后便迅速影响到各地。 专家指出,该卜骨的内容记录了它的主人买马买车的事情,说明此人的身份并不高贵。西周时期,贵族的车马是配备的,并不需要购买。 据悉,中国共有二十四个地点出土过卜骨,最早的卜骨发现于距今八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最晚的发现于西周中期。洛阳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过一块无字卜骨,后来下落不明。(完) ...
2008-12-02 阅读:2312
查看详情
甲骨学一百年的回顾与前瞻
殷墟甲骨的发现,迄今已达一百年了。甲骨确切地说是在哪一年发现的,学术界颇有争议〔1〕,今后还可能讨论下去, 但考虑到“村农收落花生,偶于土中检之”, 于是为古董商人所得之说, 其始出或在1898年冬,而由王懿荣鉴定则是1899年。不管怎样,现在开始纪念这件学术史上的大事,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甲骨的出现导致一门学科的产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甲骨学。“甲骨学”这个词系何人何时首创,有待考证,然据胡厚宣先生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率先以“甲骨学”揭橥于论著标题的,是朱芳圃先生。朱氏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的弟子,他在1933年出版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印行《甲骨学商史编》。同时,1934年《中法大学月刊》有李星可《甲骨学目录并序》,1935年复旦大学《文学期刊》有郑师许《我国甲骨学发现史》〔2〕, 此后“甲骨学”作为学科名称便广泛流行〔3〕。 甲骨学的内涵可有狭义与广义。狭义的甲骨学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广义的则举凡以甲骨文为材料论述历史文化者皆得纳入。过去如董作宾先生《甲骨学五十年》(后修改为《甲骨学六十年》),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严一萍《甲骨学》等,取义均较专门。本文所述也想以狭义的甲骨学为限,略陈拙见,请方家指教。 让我们先由甲骨的搜集著录谈起。殷墟甲骨到如今一共出土了多少片,因为“片”的定义不很明确,加之收藏分散,不断流动转手,要精密统计是很不容易的。50年代初,陈梦家先生曾估计为10万片〔4〕。近年,胡厚宣先生计算有16万多片〔5〕。最近有学者表示不同意, 仍认为“近10万片”为妥...
2008-12-02 阅读:2129
查看详情
百年来甲骨文材料统计
自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余年了,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究竟有多少?以往的学者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约有10万片,以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王宇信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有15万多片,以胡厚宣为代表。最近陈炜湛先生又提出了6万多片的说法[1]。甲骨文材料的数量是甲骨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大众非常关心的话题,因此搞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统计数字的不同源于统计方法和认识上的不同,对甲骨文材料的统计先后有两种方法。 一、早期的统计以著录、传闻、偶见为主要统计对象。 如胡厚宣在《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2]中把甲骨文材料分为已著录者和未著录者: 甲 已著录者;共71种,41087片。 乙 未著录者 (子)国内机关采集 31...
2008-12-02 阅读:3026
查看详情
《古文字研究》总目(1-24辑)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 唐 兰:《殷虚文字二记》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胡厚宣:《说 》 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续》 高 明:《侯马载书盟主考》 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 裘锡圭:《说“弜”》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 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 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 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张政烺:《中山王 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 张政烺:《中山国胤嗣 壶释文》 赵 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 孙稚雏:《中山王 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 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 林 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 姚孝遂:《商代的俘虏》 李家浩:《释“弁”》 [日]岛邦男:《禘祀》 [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 肖 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 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 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 附:图版...
2008-12-02 阅读:4162
查看详情
古文字学家解析古文字释读技巧
近日,《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约瑟夫·姆吉扎德等考古学家的最新考古发现。在伊朗西部的一个城市吉罗夫特附近,研究者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满奇怪的符号,考古人员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已经中断传承数千年的神秘文字。 事实上,发现神秘古文字消息时常可以看到,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民间学者不断声称自己破解了某种重要的神秘文字。神秘文字真有那么神秘吗,破解神秘文字的方法有一定之规吗?在古文字学家看来,无论是神秘文字,还是神秘文字的解读方法,其实并不神秘。 1.伊朗 古城遗址发现新楔形文字 考古发现往往将遗失的历史文明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的考古学家对伊朗境内的一座古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发掘活动,考古学家重新衡量了古代伊朗在古代文明世界内的地位。相当部分科学家认为,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很可能是源于伊朗境内一条偏僻山沟中的一座古城。尽管这还是考古发现的早期阶段,但许多考古学家相信这次的考古发现将重写人类文明史。8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对这一遗址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 伊朗考古学家约瑟夫·姆吉扎德(Yousef Madjidzadeh)在吉罗夫特城的南部还发现了一个古城遗址。“这个古城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达到鼎盛。”就是在吉罗夫特的这处古城市遗址附近,姆吉扎德发现了一块不大的石碑。在石碑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 发现者认为这些符号是一种文字。该种文字的文明消亡以后,就再没人见过它们...
2008-12-02 阅读:3938
查看详情
以色列发现最古老希伯莱文字 距今已3000年(图)
图为发现3000年前最古老希伯莱文字的埃拉古城堡。陈克勤摄 以色列考古学家最近发掘出3000年前大卫王时期古希伯莱文字陶片,比死海古卷圣经早1000年。 希伯来大学考古学家尤素夫•加尔芬克勒教授介绍,他们在耶路撒冷西南30公里的埃拉古城堡遗址发掘出大量陶器等文物,和其他古犹太遗址陶片相似,经碳-14鉴定,其年代为3000年前大卫王时代,比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圣经“死海古卷”还早1000年。其中一15厘米见方的陶片上有黑线隔...
2008-12-02 阅读:2334
查看详情
古文字释读方法揭秘:统计学破译印度古文字
吉罗夫特南部的古城遗址,被认为刻有古文字的石碑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2007-08-13 阅读:2845
查看详情
1
2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