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讲坛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文博大讲坛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
《尚书》上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就是竹简,是我国上古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鉴定和竹简样品年代检测,确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早中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竹简内容为书籍类文献,涉及经、史、子、集、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具体包括《诗经》、楚国历史、孔子语录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大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十分重要珍贵。本期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特邀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与您面对面交流,诚邀您前来参与。讲座题目: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主讲人:徐在国时间:2025年10月16日(周四)  下午15:00—17:00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徽文馆嘉宾简介徐在国,1966年生于山东新泰,分别于1989、1992、1997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侧重战国文字疑难字考释,工具书编纂,整理、研究安大简和新出战国文字材料。现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安大藏战国竹简儒家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一等奖二次(排名二、三),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合著5部。主要著作有《隶定“古文”疏证》《传抄古文字编》《上博楚简文字声系》《战国文字字形表》等。
日期:[ 2025-10-13 ] 阅读:10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开讲: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
3月8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宣文馆四楼甲骨学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葛亮作为主讲嘉宾。葛亮研究员结合其多年研究成果,系统阐释甲骨文与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通过解读甲骨文“刻”“写”技法中的审美意趣,剖析了殷商时期王室“书法家”们在甲骨上进行刻写的用笔、结字、章法等,揭示其线条造型、章法布局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凝神倾听葛亮研究员的讲解,反应热烈,互动频繁。许多观众在讲座结束后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甲骨文与中国书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探索,展现了早期人类对于文字造型的艺术追求,揭示了汉字起源时期的书写风貌和审美取向,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彰显出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葛亮,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等学术专著,以及《甲骨文名品》《金文名品》《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等通识读本。
日期:[ 2025-03-08 ] 阅读:3050
“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11月15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文博大讲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进行专题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主持。活动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以及众多市民参加,现场气氛热烈。讲座伊始,朱建军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简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简牍作为古代书写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长达千年之久。其次,朱建军详细回顾了1949年前河西汉塞简牍的出土情况。他特别提到了几批重要的简牍发现,这些简牍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例如,“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记录了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记录,揭示了汉代边疆管理的细节。而“悬泉汉简”中的“过长罗侯费用簿”则记录了悬泉置接待长罗侯军吏的一份账单,展现了汉代驿站制度的具体运作。最后,朱建军谈及简牍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以甘肃简牍博物馆使用新的红外摄像技术识别文字为例,讲述博物馆在简牍的整理、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于笑莹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朱馆长的讲座从什么是简牍;简牍在历史上使用了多长时间;简牍出自哪里三个问题入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简牍。简牍之上书写、保留、蕴含着2000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和聪明智慧,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完整册书,都记载了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前进道路上生生不息的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在新时代,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就需要挖掘简牍资源,用它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世界表达。
日期:[ 2024-11-15 ] 阅读:2735
解码甲骨文的奥秘与魅力 ——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11月2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与记事手段”的“文博大讲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进行专题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主持。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发表5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旨在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文博大讲坛”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李运富教授的讲座十分精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见证了甲骨文的神奇魅力。他从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描画事物形象,如“目”字像眼睛一样灵动;也有巧妙的约定标志符号表示抽象事物。此外还有组合字符音义,将已有字符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文字;以及变异既有字形,通过改变字形的部分构件,表达新的意义。而在记事手段上,甲骨文更是灵活多变,用字形本义表示跟该字形构意相关相应的某个词义;用字形引申义表示跟本义相关的某个意义;用借字借义表示音同音近但形义无关的词语;用变形超语符表示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共同构成了甲骨文记录语言和表达事件的完整体系,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宁红亮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李运富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为我们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发展好这一文化瑰宝。李运富教授是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任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汉字汉语研究》主编。他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古文献的教研工作,已出版各种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社科成果奖。
日期:[ 2024-11-02 ] 阅读:4155
同心迎国庆 共筑中国梦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开讲啦
金秋十月好心境,举国欢腾迎国庆。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0月5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杨军辉在宣文馆四楼甲骨学堂带来了一场题为《汉字中的文明密码》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汉字文化爱好者的积极参加。杨军辉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为线索,深入探讨了汉字背后的文明密码,并强调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至今仍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讲座中,杨军辉首先详细解读了汉字与火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甲骨文中“火”字的象形特征,展示了汉字与古代人类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接着在探讨汉字与使用工具的关系时,杨军辉通过“斤”“折”“析”等字的讲解,展示了古人对工具使用的理解和智慧。在建城定居单元,杨军辉通过“邑”“井”“田”等字的讲解,展现了古人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制度的思考。在教育卫生单元,杨军辉通过“学”“疾”“殷”等字的分析,展示了汉字在记录古代教育和医疗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提到了清华简《算表》的发现,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体现了古人在数学领域的成就。讲座的最后,杨军辉表示,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汉字不仅记录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也反映了对自我观察和生命历程的思考,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与时俱进的见证。整场讲座内容通俗易懂,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听众从中受益匪浅。
日期:[ 2024-10-05 ] 阅读: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