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文博大讲坛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博物馆介绍
博物馆简介
机构设置
馆长致辞
历任党委书记、馆长
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领导介绍
管理制度
新闻中心
重要新闻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新闻
2023中国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馆藏文物
重要藏品
文物征集
管理政策
藏品总目
三维文物
陈列展示
基本陈列
最新展览
精品赏析
展览申请
数字展览
学术研究
学术机构介绍
科研成果
学术活动
文博动态
学习交流
公众服务
参观须知
票务服务
讲解服务
服务规范
游客服务中心
4D影院
旅行社
数字字博
社教之窗
甲骨学堂
研学实践
志愿者之家
文博大讲坛
博物馆之友
字博先锋
文明创建
理论学习
党建动态
网络安阳
字博视窗
博物馆宣传片
博物馆有约
新闻宣传
甲骨微讲堂
每月壁纸
首页
>
学术研究
>
文博动态
文博动态
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心,探索博物馆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5月13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在徽文馆会议中心举行。安阳市政府副市长常慧芹,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成军,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委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专...
2023-05-14 阅读:3307
查看详情
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将于8月4日在京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贺信精神,树牢文化自信,扩大研究成果,壮大研究队伍,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 将于2022年8月4日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省文字学会、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本届论坛以“甲骨文等古文字及新出土文献研究”为主题,以促进文字学与考古学互动融合、推进学术成果的普及转化为基本定位之一,将云集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简帛学、文博研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70余人,围绕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秦汉简帛、古文字与人工智能等多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论坛会议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达到为文字文化爱好者了解和学习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便利条件。
2022-07-29 阅读:7867
查看详情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天津召开
2021年12月1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专家论证会在天津召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兼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任常务副馆长、副所长万全文,山西大学副校长、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陈卓,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张彩欣,国家海洋博物馆馆长黄克力等13位专家,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等领导出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项目编纂方南开大学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文博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主持。
2021-12-19 阅读:7553
查看详情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主场活动在河南博物院成功举行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围绕这一主题,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的河南主场活动成功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凌出席活动并颁发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证书。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龙、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出席活动并致辞,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主持活动。中广联广播新闻节目工作委员会会长杜嗣琨,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牛素玲,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建光,河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大宝,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贾连敏,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院长马萧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百度百科品牌负责人容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代表柴秋霞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活动。省直文博单位干部职工、文物志愿者、各界群众和媒体记者参与当天活动。活动现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聚焦建党百年,集中表彰推介了69项河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和35名河南省革命文物优秀讲述人;以“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组织启动河南“红色文物说”讲述宣传活动,依托革命文物资源,组织全省优秀讲解员和志愿者,面向社会集中讲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展现中...
2021-06-12 阅读:1890
查看详情
文物映耀百年征程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举办
6
2021-06-12 阅读:2028
查看详情
京豫陕晋冀五省市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致辞。
2018-11-08 阅读:5853
查看详情
习近平: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博物馆事业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
习近平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
2016-11-15 阅读:4730
查看详情
中国十大国粹:中医第三,京剧第四,它排第一
中国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十大国粹吧…… 10. 刺绣。 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09. 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
2016-11-08 阅读:14641
查看详情
“文字归巢”是国家的一项伟大创举 ——专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冯其庸
“成立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项伟大创举。”2009
2016-11-08 阅读:3836
查看详情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 6月2日,“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西安市副市长吴义勤、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国龙等出席了相关活动。 上午,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梦想丝路”国际行(陕西段)媒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社、香港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组成。据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介绍,该活动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如何焕发文化新活力”为主题,以“文化建设助力陕西打造丝路新高地”为着力点和切入点,走进陕西多个城市,对陕西省相关领域助力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与非遗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深入探究陕西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新活力和新气象,助力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同日,国内首个以“崛起新丝路”为主题的大型讲座、对话活动“丝路讲坛”举行了首场讲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杨正泉在开坛演讲时说,“一带一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文化传播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诸多项目当中的一项。贯穿亚欧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发展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
2015-06-03 阅读:3554
查看详情
新丝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4月18日,由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品牌联盟、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联络合作部、CCTV发现之旅“新丝路”栏目共同主办,丝绸之路国际媒资中心、上海维赛特网络系统有限公司、贵州长生林业集团承办的新丝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作主旨演讲时,围绕“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题发表了看法。习近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2015-04-23 阅读:3710
查看详情
追索中华文明的根脉
整理清华简。均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供图 《楚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毕生之力追索历史的真相,在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用每一个对古老文明的最新发现告诉世界:中华民族,如此骄傲地一路走来。 第四辑整理报告即将面世,第五辑释读工作已经开始,接连为中华文明增添可靠注脚的清华简研究保护团队,继续为历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014-01-07 阅读:3780
查看详情
“汉字危机”引公众焦虑专家称不必过分悲观
近期,随着两档汉字书写栏目的走红,很多观众开始跟随节目进程做汉字听写自我检测。有网友晒出自己的听写结果,其中不少常用字都被写错或忘记。“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网络语言冲击汉字规范使用”等说法再次引起大众的热议,并逐步演变为对“汉字危机”的担忧。对此, 有专家表示,在电脑时代想要挽救“汉字危机”,使用形码输入或许更科学。 “癞蛤蟆”难倒七成成年人 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播出时,曾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要求写出“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字词,面对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成人体验团频频出错。在面对“间歇”、“熨帖”、“黏稠”等词时,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不足50%,“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全社会汉字书写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发起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517人中,有高达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仅38.9%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手写汉字。 “汉字危机” 还远不止以上这些现象。有一位教师表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网络语言,像“你8要酱紫啊”(你不要这样子啊)、“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偶稀饭你酱紫的人”(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甚至有一些类似“:)”的网络笑脸符号。还有一些具有非语法性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如 “我走先”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书写方式改变
2013-09-24 阅读:3989
查看详情
台湾存超4000片未经研究甲骨文残片 系1928年至1937年间在安阳殷墟考古所得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台湾历史博物馆有4000多片保存了60年的殷商甲骨残片,一直尘封馆内,没有做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几年前北京的中国社科院表示希望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合作研究,馆方才惊觉这批史料的重要性。今年8月底,他们将这批甲骨残片出借给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希望找到更多3000多年前的商朝史料。 甲骨文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汉字。安阳殷墟的商代甲骨在1880年间陆续发现之后,目前存世约有15万件,除了这批未曾开封的甲骨之外,几乎都被完整研究过。台湾“中央研究院”收藏了2.5万多片,是全世界收藏甲骨文最多的单一馆藏单位。 “中央研究院”的这些甲骨是在1928年至1937年间在安阳殷墟考古所得。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也在1929年至1930年两度派人赴殷墟挖掘,挖出3000多片甲骨,典藏河南省博物馆。1949年,这批甲骨辗转迁台,成为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品。 后来,台“中央图书馆”移拨700多片甲骨到台湾历史博物馆,目前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有4000多片有字甲骨。碍于经费与人力不足,这些甲骨一直藏于库房。 据悉,台“中央研究院”接手后,将建立甲骨文数码化数据库,制作照片、拓片、摹本,出版研究专书,并举办专题展览。 ...
2013-09-24 阅读:4471
查看详情
焚书坑儒后2000年 古文《尚书》重现(组图)
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左二)在竹简鉴定现场
2012-06-07 阅读:3688
查看详情
首届“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
刘恒主持词:今天我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首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学术座谈会。首先,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各位贵宾给予中国书法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在书法艺术的展示和传承方面中国文字博物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精品展”、“‘翰墨春秋’——全国百位老书法家作品展”、“兰亭群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精品展”、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等十余次大型书法展览活动,还分别举办了两届中国文字发展和中国文字书法论坛以及多次书法笔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安阳作为甲骨文故乡的独特风范,极大地促进了我省乃至全国书法艺术的活跃和发展,受到了书法界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和“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称号。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得到了我国多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书法家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此次展览汇集了德高望重的学者、享誉书坛日久的耄耋巨擘,才华横溢的中青年翘楚的书法力作,他们的作品,无不闪烁着辉煌的思想精魄,无不浸透着深厚的文化神韵,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风格各异的艺术风采,使我们学习欣赏的绝佳良机。这个展览经过了长期的筹备,所以对全国的书法家的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计划和安排,为了长期保持这项展览的水平高度和学术价值,所以我们大致划分70岁以上为一个年龄段,50岁到69岁为一个年龄段,然后是50岁以下的年龄阶段,对全国这三个年龄阶段的书法家做了一个统筹的安排,每一次只选择每一个年龄段的三名书法家。所以,这样的展览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我国当代书法的长远考虑,并把它形成了一个品牌,树立在中国当代书坛。在最初策划时还有一位叫杨秉延,他是原中国美术馆的副馆长,美术馆办了两届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策划的时候杨秉延就说要吸...
2011-08-19 阅读:3936
查看详情
陕西作家代表团赴俄开展文学交流活动
中国驻俄大使馆大使李涛、文化参赞迟润林亲切会见陕西作家。 中国文化交流网莫斯科讯:(通讯员 大宝)2011年7月14日,应俄罗斯城市作家协会邀请,陕西作家代表团一行21人在陕西作协秘书长王芳闻团长,李康美副团长率领下,开始为期一周的俄罗斯文学之旅。在俄罗斯期间,代表团成员拜会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受到了大使李涛先生和文化参赞迟润林先生的亲切会见,他们向陕西作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俄罗斯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以及陕西赴俄罗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情况,要求作家们作为中俄文化的友好使者,要多了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现状,多与俄罗斯作家开展文学对话与交流,虚心向俄罗斯作家学习,把中国文学介绍到俄罗斯去,进一步加深中俄两国作家的伟大友谊。 俄罗斯著名诗人向陕西作家赠送图书。 7月14日下午,陕西作家来到莫斯科城市作家协会,与俄罗斯作家进行了十分友好地座谈。陕西作协秘书长王芳闻说:“亲爱的朋友,中俄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2011-08-04 阅读:3732
查看详情
发现黄帝时代的文字
图:西安黄帝城杨官寨遗址出土文物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希望读者提供对黄帝时代文字做出的另外见解,也欢迎读者对黄帝时代的其他文字作出自己的见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由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功德大典》和读者见面了。在《黄帝功德大典》里,刊载了最新发现的两组共计14个黄帝时代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发现,把中华文字的文明史一下向前推进了约5500年。 过去,在四大文明古国基础上,加上古希腊的人类五大古代文明中,有确切的考古资料支持的历史好像都比我们要长得多:埃及阿拜多思神庙里刻有公元前2920年美尼斯创建埃及王朝的文字记录;4600年前,第三王朝的左塞国王第一次建造了金字塔,大约同一时期的4500年前,古代埃及两位法老胡夫和他的儿子哈夫拉,他们的金字塔现在仍旧为埃及创造着旅游的GDP,当时的象形文字已经普遍使用,也并被考古证实,甚至现代人们都可以看到左塞和哈夫拉的两位长相(出土的面部雕像)。两河流域苏美尔也出土了4700前的乌尔军旗,军旗精确地描绘了出征凯旋庆功时的场面,另外还有美索不达米亚国王萨尔贡的青铜半身像等文物;约40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也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文明,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建筑遗存,其城市排水系统惊人的先进。希腊的克里特岛发现了米诺斯文明,挖掘出土了系列豪华宫殿和大型壁画,米...
2011-07-19 阅读:4199
查看详情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是个大题目,这里不作教科书式的叙述,仅就有关的几个笔者认为重要的问题提出基本论点。 一、“大书法”史观 “大书法”史观是书法发展到当代必然出现的重要问题,它涉及中国文字、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它的基本论点是:中国书法史不仅限于文人帖学一脉,而是应包括文字刻符、碑、帖以及文人书法和更广泛的民间书法在内的一部大书法史。 何以如此强调一个“大”字? 第一,因为在一些有关权威的书法史论著中,明确提出中国书法史应从魏晋开始,因为魏晋是书法史上艺术“自觉期”的滥觞。为什么如此说?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个时期出现了书论(包括文论),而三代之前及至两汉,书法理论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论证怎么能将包括汉及汉以前的文字算作“自觉的”书法艺术呢?我很怀疑如此逻辑下所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我们考察或研究艺术史,判断一种文化形态是否艺术的根据,不是其时代产生了对其评价、描述的艺术理论,从而由此出现什么“自觉”或“不自觉”之说,而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艺术形态:几万年前西班牙山洞中先民们杰出的绘画,中国一万多年前贺兰山栩栩如生的岩画及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已成熟的甲骨文、金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儿童期所创造的高不可企及的雕塑,如《维娜斯》、《胜利女神》等,其时代均无什么文艺理论,而为之描述性的文字也是一片空白,难道能说这些经典作品都因之不成其为艺术、从而将其摒除在什么“自觉期”的艺术史之外吗? 第二,不仅一部分书法史的作者,而当下不少曾撰文或著书者,将汉代隶书及之前的所有书体均视为非书法的“美术字”,无笔法,不可学,从而否定了甲骨、大小篆、隶书的艺术性,进而否定了这些书体的历史及艺术地位,而数量更多的民间书法他们更...
2011-05-18 阅读:3920
查看详情
知常复命 通会创变——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好!去年九月文化部举办了海峡两岸汉字艺术节。书法论坛和篆刻论坛我都出席了。今天这个文字书法论坛尽管只有九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比较简洁的陈述,但我感觉到总体质量还是挺高的。他们从汉字到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有深度的本体梳理与论述,象这样专题性的研讨还不是很多,甚至是很少的。我们今天借助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与学术氛围,在这样的语境下,将有助于对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推进。 这个论坛我感到很重要,我之所以要参加,因为目前整个书界对这种本体性的研究并不很重视。书家们应该有更多的精力(不管是哪个层面)在注重艺术创作的同时注重理论的研究,即书法本体的理性思考。去年十一月,我受联合国邀请在联合国首届中文日举办了书法特展。因为从去年开始联合国确立了世界六种官方语言,(英、法、俄、中、西班牙、阿拉伯)要求六种官方语言的国家都能设一个国家日,在联合国内部进行观摩,从而体现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特色。只有我们中国可以以书法艺术的高雅形态来展示中华文化。因为,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中国!所以,中国文字艺术的伟大是举世瞩目的。 安阳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历史的创举,当代文化的盛举,是时代的里程碑!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文明之魂,是华夏先民的智慧创造,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字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文字博物馆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建立了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馆,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冯克坚书记作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馆长以他丰富的从政管理经验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带领一班人将这个文字博物馆仅在一年时间内就进入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运行中,我感到它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更是一种让人得到深刻文化反思与哲学体晤的时代文化现象。它标志着这座博...
2011-05-17 阅读:3808
查看详情
略论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塑形艺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鼐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就是对汉字形体进行塑造的艺术。虽然二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成就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境界。任何脱离汉字来讨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倾向都是缘木求鱼。毕竟,汉字和书法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形成的,是中华文明之魂。 【关键字】 汉字形体 书法艺术 塑形 自古以来,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论题,可谓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自清末以来,西学东渐,许多学者以西方的学术体系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特征和性质,虽然他们似乎建构了一个个宏大的学术体系,得出了一个有一个的历史性的结论,但这些结论似乎都无法经得住推敲。其实,作为一门生长于中国独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书法艺术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当然,那些利用西方文化机制来认知中国书法艺术的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那么,中国书法艺术到底与什么具有紧密联系呢?汉字与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完全可以说,汉字决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意蕴和内涵。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符号,其独特的性质和造字方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中国书法艺术其实就对汉字的形体进行塑造的艺术。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论题,以祈方家斧正。 一 从古自今,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直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能否提供给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的机制呢?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从...
2011-05-05 阅读:3910
查看详情
字体与书体、书技与书艺、文意与书意的相互提携——兼论书法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品格
摘要:中国文字的篆隶楷行草体,玉成了中国书法丰富多彩的书体。历代书家的书写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中国书法特有的技法体系。法则的建立与运用,丰富与发展,使文字书写的低层表达提升为一种有相当难度的技艺掌控,并由技入道,成为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汉字与生俱来的独立空间形象及其蕴含此中的文字意义,具有审美的特质,故中国书法不可能只顾书意的表达而舍弃文意对其的提携。 关键词:字体 书体 技法 文意 书意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形态中,惟有中国的汉字既保留了它最古老的形态与原初的意义,更升华为一门具有民族特征且不乏现代意味的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皆缘于记事与传播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由最初的刻画符号演变为具有相形意味的图形文字;由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形象塑造,到抽象取势、立象存意的表意文字;由源于象形的古文字到离形存势的今文字,其间的转换,由篆而隶而行而楷而草,无疑是一个民族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它的表意之精确,造型之优美,成为世界文字史上的一个特殊范例——既是语言的实用表征,又是视觉的审美对象。 文字学上界定的篆隶楷行草字体,伴随着书写者个性化的审美诉求,生成为蕴涵丰富的书体文化。字体与书体既相联系,亦有区别。前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规约性,特定的时期使用特定的字体;后者具有明显的个性与创造性。任何时期的书法家都可以运用不同的字体来表现自己对某一字体空间塑造的自由,个中寄寓的审美意识虽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的特性,然而其个性化特征是不言自明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书写文化始终是以毛笔为主导的。尽管之前有刻凿,之后亦有键盘的敲击。因为有毛笔书写汉字的漫长历史,所以就自然生成了汉字书写的法则与...
2011-04-27 阅读:4270
查看详情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上的发言
這次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二届“文字•书法”论坛的主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字学与当代书法”。那么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实际上要探讨基本问题应该是:近现代以来文字与书法的关系。如果广义地加以界定的话,似乎可理解为学问与艺术之关系,因此我觉得探讨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必须以此为前提。很明显,这些问题由于古今时空环境的不同,其性质与表现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为何要讨论二十世纪以来文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呢?因为它与清代以前的所谓古代时空环境已大相径庭,故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无疑有必要加以探讨。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学术问题,远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在此,简单地就我所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学问与艺术的关系 文字是一门学问,书法是由文字的书写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艺术。本来学问与艺术之间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也可以说它们是并不太相关的两个领域。然而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左右这一关系的不是别人,正是文人学者。文人之于学问,就如同木匠做家具一样,是一种职业身份关系,可以不用讨论;而文人之于艺术,就比较复杂了,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二者之间不存在职业身份关系,所以文人为艺,既可为之亦可不为,艺术对于文人而言,比起可以安身立命的诗词文章,乃是等而下之的附属品,是一种业余爱好,然而又正是文人,确立了其中的美学观念、趣味标准、形式风格以及游戏规则。具体到书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古代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书法家,只有善书或者工书的文人士大夫。当然这只是相对于以书写为职业的人而言。比如早在汉代就出现的“佣书”职业,是一种代人抄书的职业,它一直延续至明清,但这些...
2011-04-27 阅读:3589
查看详情
仓颉大典海内外华人盛誉“中华汉字节”
辛卯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白水仓颉庙隆重举行 中国大陆、台湾同胞和韩国学者在“中华汉字节”倡议碑前留念 中国汉字网讯:(责任编辑:蕴峰)“大哉仓颉,功德无疆。五千春秋,万民称殇。”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如期在白水县仓颉庙举行,本次大典的主题是“字圣仓颉泽惠华夏 五新白水薪火相传”。同时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陕西仓颉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新西兰中国书法家协会、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国际诗歌音乐协会联合主办,中共白水县委、白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筹备工作会议”也在白水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们虔诚地齐聚仓颉庙,身披黄丝巾,瞻仰仓颉像。心香一炷,恭祭仓圣。在优雅的祭乐声中,中共白水县委书记叶珺向“中华文祖”仓颉敬献花篮,拉开了“辛...
2011-04-27 阅读:3675
查看详情
文字学•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
一、书法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法教育,有“学问”的层面;有“术业”的层面。所谓“学”的层面可分为书之内的学问和书之外的学问。书法之内的学问可分书史与书论;不谙熟书法史、论,则无以言书法的学问。书法之外的学问则有义理、词章、考据诸学。苏轼书法,是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今人书法内涵匮乏,盖多因学问不足。此亦杨守敬《学书迩言》所特标“学富”一条的意义所在。 所谓“术”的层面可分为技法的知识与训练;应用的范围与方法。 1、技法训练:指书法之内诸种书体的知识与训练,主要是解决一个对“书写痕迹”的熟谙,也是一个对书写工具征服材料的体验。用笔与间架自是主干,而笔墨、刀刻、熔铸,亦有书写工具与书写所用材料的关系之把握。工具对材料的征服,是“技”的问题;用笔与间架的熟谙,是“法”的问题。“技”与“法”,对应的是人体与人心,技法的学习与熟练,是一个人体与人心由“可能”向“能”的转换过程。向着某种艺术活动目标的“可能”与“能”的转换,就是某种艺术技法掌握的过程。技法训练,包括对诸种书体技法知识的了解与技法实践的体认。技法知识熟谙于心,技法实践了然于手。此之谓“能”。 2、应用领域:应用的范围与方法,可分为鉴藏与经营。 书法教育,或者说书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艺术工作者,而所谓“艺术工作者”又包括艺术创作者、艺术领域的管理者和艺术品经营者,此后二者,应属文化产业范畴,也是书法教育(书画教育)在应用领域所应拓展的教育空间。这里,主要的教育内容应是艺术品文化价值的积蓄与周转。所以,鉴藏与经营方面的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亦应纳入书法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去。 基于上述论列,本文选择两个点略说文字学在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中的意义...
2011-04-27 阅读:3642
查看详情
学术对话: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习汉字的启示
张学栋,字易罡,汉字网学术顾问,山西祁县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其著作《图·像思维——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一书,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充满灵性而神韵的108个图、像与文字,表达了他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整体感悟。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荣获2005年美国加州、内华达州政府奖。2006年获得国际设计与流程科学学会(SDPS)“世界创新大会”乔治·科兹梅茨基奖,以表彰其在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思维创新所做出的贡献,2008年获得该会院士称号。日前,汉字网(www.hanziwang.com)责任编辑徐蕴峰在京与张先生就知识时代通过“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汉字的启示进行了对话。 兹摘要录之,以飨读者。 (徐蕴峰,以下简称“徐”; 张学栋,以下简称“张”。) 一、“图·像思维”与汉字源流简说 徐:张先生,您的《图·像思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张:《图·像思维》又名“心灵风水学”,108个图·像和108个文字,每个字又形成4字三解,比如:第一个图·像为“势呈态生”,可以三解,曰:①“势呈态生”;②“势”者“呈态生”也;③“态生势呈”。其余108个图·像依此类推。目前,《图·像思维与佛学》(易罡、智宣著)、《图·像思维道学》(易罡、梓宁著)、《图·像思维与哲学》(易罡、严放著)、《图·像思维文学》(易罡、阿东著)、《图·像思维与水》(易罡、国岭著)、《图...
2010-11-03 阅读:3629
查看详情
百个“最中国”汉字在京选出 “和”字备受推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之“文字”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之“文字”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李寒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 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最近再度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 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再进行终审。主办方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
2010-10-17 阅读:3645
查看详情
陕西白水仓颉故里考察团全国寻访仓颉文化遗迹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外景(汉字网徐蕴峰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墓与庙(汉字网徐蕴峰 摄)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内遗存古代石碑(汉字网徐蕴峰 摄) 东汉熹平...
2009-12-08 阅读:3846
查看详情
文字书写何尝不可简繁共存
马英九先生的“识繁书简论”在遭受*********炮轰的同时,也确实为两岸的文化认同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折衷手段。在此之前,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一直是台湾方面批评大陆破坏中国文化、标榜其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证据。 如今,台湾方面已经开始放下身段,正视简体字在书写时的简便这一优势,从文化的承续和工作的便利双重视角来思考文字的变迁,这是一种务实而又具有智慧的眼光。 在更早一些时候,在大陆,两会代表潘庆林委员提出的“恢复繁体字”提案也曾经引起广泛热议。较之于马英九,潘庆林先生的态度要激进得多,潘先生从传统的角度批评简体字书写的随意性,进而希望简体字让位于繁体字的全面恢复。他的意见绝非个人意见,诗人于坚以先锋的形象示人,但是现在他每天都在研习书法,写的自然是繁体字。他对笔者说:“性灵的灵字,旧体是‘靈’,新体‘灵’,差别不在笔画,而在语言哲学上。灵感的灵被简化为一团虚无之火。而古代的靈的上面是雨、中间是三张口...
2009-06-25 阅读:3947
查看详情
简帛研究综述
李学勤先生多次指出:“现代的战国文字研究是从楚国开始的。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国铜器,一九四二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楚国帛书,不象玺印、货币、陶文等文字简略,没有上下文可推。”(注:李学勤《〈郭店楚简文字编〉序》,载《郭店楚简文字编》第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相类的主张又见于《〈包山楚简文字编〉序》。一九九七年,在吉林大学古籍所主持博士论文答辩的发言中,李先生也申述了这一主张。又,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提到的各位师长,一律省去“先生”称谓,敬请见谅。)随着楚文字材料不断有惊人发现,楚文字不仅一直占据着战国文字的主体地位,而且也成为古文字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几批战国楚简竹书的公布,掀起了自甲骨文问世以来,出土文献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这些楚简竹书为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文献学、古典文学都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许多都是汉代人也未能见到的佚籍,它吸引了各个学科大量的专家学者。近两年来,对出土楚文献的研究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不为过。涌现出大量优质论著,从文字、文献、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只就七十年来出土楚文献中的文字方面的研究做一扼要综述。限于篇幅和作者见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见谅。下面就从楚铜器铭文研究,楚帛书文字研究,楚简文字研究,楚玺印,货币及其它文字研究,楚文字综合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概述。 楚铜器铭文研究综述 我们现在见到年代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楚公家钟和楚公逆钟,最早见于著录的楚文字是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中的相关铜器铭文。楚国铜器铭文自西周末期到战国晚期—直绵延不断,是探讨不同时期楚文字特点和楚文字流变的重要依据。 从宋代算起,一直到民国初年,见于著...
2009-01-23 阅读:4020
查看详情
1
2
关闭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360°全景游
网上订票
网上商城
APP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