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新书丨黄德宽、刘纪献主编:《书契万象: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附:前言)
《书契万象: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主编:黄德宽、刘纪献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3月定价:216.00元ISBN:9787573812247内容简介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09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前后,该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馆藏文物日渐丰富。该书精选中国文字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将其按照甲骨、青铜、陶器、砖瓦、石器、玉器、竹木、拓片等进行分类整理,以图录的形式进行展示。书中收录的文物,每件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同时,文物上的文字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以及中华文明与文字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作者简介黄德宽,安徽广德人。现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教育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语言学科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刘纪献,河南内黄人。曾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目录甲骨/001青铜器/013钱币/057玺印符牌/069陶瓷/075砖瓦/093石器/099玉器/123竹木/129纸质/143绢帛/163前言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09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前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文字文物的征集与收藏,得到了国家、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及全国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日渐丰富,所藏文物涵盖多种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瓷、砖瓦、石器、玉器、竹木、纸质等不同类别。本次甄选出的文物,每件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文物上的文字反映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以及中华文明与文字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为了大力弘扬汉字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精选馆藏部分文物辑为图录,既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也是对我馆文物征集与管理工作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更是对关心和支持我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一次酬谢。书影
日期:[ 2024-06-18 ] 阅读:171
中国文字博物馆2023年研究成果清单
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34项,发表论文33篇,公开出版物2种并配合社科院积极统筹推进了“第二批甲骨文优秀释读成果评审会议”的召开并汇总学术资料。 其中国家级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汉字文化传播(陈展)项目(编号:G1916)》结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安阳的文化优势,从博物馆陈展提升的角度阐述利用新思维、新形式、新技术和新手段,全方位地提升展览内涵、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陈形式、提升展览水平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手段。   省级项目《汉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被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优秀等次。该项目以时间为轴,系统地梳理、挖掘汉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的各种正面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充分认识到汉文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阳书法资源挖掘与品牌塑造研究》荣获安阳市社科规划项目一等奖。该项目结合安阳实际,认为书法资源在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显著优势,作为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应在保护好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探索新型的对外传播模式。该项目切合实际,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一、发表论文 序号题目作者期刊日期1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甲骨文文化的海外传播何顺杰安阳工学院学报2023-01-202吉兔迎春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立兔形典尊杨涛大众考古2023-01-203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研究刘小乐文化产业2023-04-104虢国墓地青铜酒器鉴赏研究杨晶收藏2023-04-155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探讨刘小乐收藏2023-04-156汉字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维系作用魏文萃人民论坛网2023-4-237论博物馆中考古文字对历史的作用——以殷墟博物馆为例刘小乐安阳工学院学报2023-05-208文物中的端午 故宫博物院藏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杨涛大众考古2023-05-209也谈汤阴出土“工■王姑发”剑杨涛四川文物2023-06-1010绝笔春秋:王国维与清华——在清华大学“王国维学术讲座”的演讲李零;黄德宽出土文献2023-06-1511在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黄德宽中国文字学报2023-06-1512虢国墓地出土商代“亚■”玉管赵娜;刘小乐殷都学刊2023-06-1513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杨焱收藏2023-06-1514整合文旅优势资源 建设大美安阳贾小丹文化产业2023-06-3015论镜纹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新莽时期尚方博局四灵镜考释刘小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6-3016基于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博物馆建设研究赵娜收藏2023-07-1517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的思考杨焱收藏2023-07-1518探寻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 汉字公园建设思考高蕾收藏2023-07-1519菱花照影 铜镜里的大唐盛世何顺杰;赵丹收藏2023-07-1520甲骨文书法初探赵丹;李瑞雪收藏2023-07-1521商周青铜器龙纹饰体现的龙文化王华炎黄地理2023-07-2522中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以汉字文化传播为视角赵娜收藏2023-08-1523青铜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研究赵丹;何顺杰收藏与投资2023-08-2824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汉代瓦当研究王华收藏与投资2023-08-2825浅析北魏《尹祥墓志》赵娜收藏与投资2023-08-2826安阳殷墟戚家庄东商代墓地出土玉器鉴赏杨晶收藏与投资2023-08-2827汉代铜镜文化浅析何顺杰; 李振洲收藏与投资2023-08-2828甲骨文印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高蕾收藏与投资2023-08-2829洛阳白马寺佛像文物材质分析与保护研究杨焱收藏2023-09-1530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李梦菡财会学习2023-09-1531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齐侯四器”考杨涛大众考古2023-09-2032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发展之路——以安阳城市文化建设为例赵娜安阳工学院学报2023-09-2033清华简新发现的先秦礼、乐等文献述略黄德宽文物2023-09-2534镜观万象——春秋战国铜镜赏析何顺杰; 李瑞雪收藏与投资2023-09-2735安阳汉代残石新探张涛收藏与投资2023-09-2736东周出土青铜鉴试析赵涛博物馆探索2023-09-3037《清洪之霖墓志铭》及相关问题考证徐兆强东方收藏2023-10-0138秦始皇兵马俑文物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管理杨焱收藏2023-10-1539东西方青铜器文物鉴定技术的差异与联系杨焱收藏与投资2023-10-2440商王朝宫室类建筑的发现、保护与展示唐际根;吴健聪世界建筑2023-11-1541深圳大沙河上游的商时期遗存与屋背岭文化胡玙璠;吴健聪;唐际根江汉考古2023-12-1542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宋公栾簠陈淑娟大众考古2023-12-2043楚简《诗·召南·驺虞》与上古虞衡制度——兼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黄德宽中国社会科学2023-12-2544新时代文字学研究的新使命黄德宽语言战略研究2023-12-26 二、课题项目序号题目主持人立项单位立项时间1汉字文化传播(陈展)项目段艳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2023-52洪之霖治黄历史传承研究徐兆强河南省博物馆学会2023-53安阳地区博物馆群体系建设策略魏文萃河南省博物馆学会2023-54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活动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杨小玉河南省博物馆学会2023-55河南博物馆群建设发展研究赵娜河南省社科联2023-56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展览传播研究杨涛河南省社科联2023-57河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思路与对策研究辛春河南省社科联2023-58殷墟文化保护利用研究——构建殷墟学研究平台张芳河南省社科联2023-59安阳书法资源挖掘与品牌塑造研究徐兆强安阳市社科联2023-410 安阳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资源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开发利用研究李冰安阳市社科联2023-411“双减”背景下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教育的策略研究王菲安阳市社科联2023-412打造“三千年殷墟”甲骨文研学品牌研究赵雪莹安阳市社科联2023-413甲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魏萌萌安阳市社科联2023-414新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研究 张静安阳市社科联2023-415周易文化与安阳现代化建设关系研究王寒冰安阳市社科联2023-416博物馆面向学校开展研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杨小玉安阳市社科联2023-417东平陵鼎、东平陵灯铭文考释张丽敏安阳市社科联2023-418加快建设“中国博物馆名城”研究赵涛安阳市社科联2023-419传承弘扬殷商文化,助推我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研究贾小丹安阳市社科联2023-420打造甲骨文和商文明国际研究高地研究郝静安阳市社科联2023-421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研究荣慧安阳市社科联2023-422关于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的研究刘纪献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3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魏文萃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4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王云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5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魏萌萌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6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辛春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7关于甲骨文汉字文化活化利用的研究王菲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8关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的研究 刘小乐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29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李冰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30关于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的研究张芳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31关于建设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的研究杨小玉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32关于安阳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种亚丹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33关于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荣慧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34关于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何顺杰安阳市政府规划项目2023-6三、出版书籍 序号书名出版社时间1文字墨影-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墓志拓片选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2中国文字博物馆集刊(第四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
日期:[ 2024-01-12 ] 阅读:7190
黄德宽: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1月7日,清华大学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清华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召开2023年文科工作会议。专题研讨环节,受邀分享嘉宾从理论学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交叉学科建设等角度分享了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实践与探索。以下为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发言全文。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就“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问题做一个发言。下面结合出土文献中心古文字学交叉学科的建设情况,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一、学科建设背景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建立于2008年,为学校“非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华简的收藏保护和整理研究。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4月第21次校务会议决定“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实体化”,要求“出土文献中心按照建成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目标,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带动和促进出土文献与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出土文献研究与人才培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体化建设标志出土文献中心发展跨入一个新阶段。二、任务与思考在实体化建设过程中,出土文献中心如何实现“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如何“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关键是要有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出土文献”是以地下新发现的文字资料和文献形态而划分出的文献类型和研究领域,并非是一个学科概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古文献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科体系中,这些学科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定位,且其中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适应出土文献研究对多学科参与的需求。如何确立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分析,我们提出以古文字学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设想。古文字研究源远流长,两汉时期既已发端,经过传统语文学、金石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积累,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1899年)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和大量古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古文字研究逐步成长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商周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秦汉简帛等。近几十年,古文字学的发展呈现出与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古文献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古文字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结合近来也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以古文字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与出土文献中心的发展目标契合度最高。古文字学是否能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仅仅从学科匹配角度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已有基础与发展趋势以及科研和人才储备诸方面做全面、客观地评估。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古文字学学科作为建设重点,符合中央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符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的发展规划;而且清华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厚传统、学术积淀(国学院、王国维、陈梦家、李学勤等),特别是清华简的收藏与整理研究成果,也为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文字学作为支撑学科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在我国学科与学位授权体系中,古文字学学科的属性和地位并不明确,这成为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的一大障碍。只有打破常规,扫除障碍,确立古文字学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相应的地位,才有可能开辟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三、谋划与实践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逐步理清思路,统筹谋划,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拓展学科方向,找准学科定位。按照构建古文字学知识体系、完善学科方向进行合理布局,在突出清华简整理研究和战国文字研究优势的同时,拓展甲骨金文、秦汉简帛和汉字理论等研究方向,在全面覆盖古文字学科各方向的基础上,形成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围绕各学科方向,组建一流人才队伍。在学校支持下,采取引进、培养、双聘、特聘和海外聘请等灵活、多元政策,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古文字学人才队伍,形成核心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学科现已建成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担任(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3人,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6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2人、学术新人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专家4人、海外名誉教授1人、杰出访问教授2人。(三)有组织开展科研协同创新,打造一流学术精品。通过有效组织,全面提升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近5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项以及其他纵向项目73项,总项目经费约2100万元人民币。推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共5辑)、《五一广场东汉简》(共8辑)《甲骨文摹本大系》《出土数字卦文献辑释》等著作45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历史研究》《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Early Chin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近400篇。中心教师完成的成果得到学术界较高评价,共获得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励30余项,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心科研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成为推进古文字学学科和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建设的强劲动力。(四)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冷门绝学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人才培养是古文字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古文字学科建设,中心承担了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担负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指导教师;在人文学院统一安排下,不断改进古文字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多门人文通识课程。五年来,中心教师共开设各类课程43门,招收博、硕士研究生65名,毕业研究生30名,接收博士后和高访人员17名。近年来中心的毕业生和出站博士后,大都在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业,成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有生力量。(五)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抓好学术条件和环境建设。高质量学术交流合作、一流学术条件和环境,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中心的基本要求。几年来,通过召开清华简年度发布和研讨会、实施王国维学术讲座提升计划、启动清华简英译国际合作项目、创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创办本领域唯一学术期刊《出土文献》等学术品牌建设,加强了中心的学术交流合作,扩大了中心学术影响。随着人文楼的落成使用,根据建设规划,完成竹简库房、简牍保护和研究实验室、出土文献资料中心和各类交流研讨室建设,中心已建成一流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同时,我们重视中心学术文化建设,建立李学勤纪念室等,努力培育与“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相适宜的学术文化。(六)自觉服务国家需求,展现一流研究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心实体化以来,立足于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多层面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社会服务。如:承担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专家委员会工作,协助组织开展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继牵头组织“2011协同创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后,主动建议中宣部等八部委启动实施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作为首席专家、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牵头组织全国17家单位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实施该项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中心教师还为国家语委、国家有关部委和新闻单位,提供各类专业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普及讲座,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受到广泛好评。四、进展与愿景以上是中心围绕推进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建设,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尝试。经过几年的建设,2022年,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中心正式启动论证和申报建立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公布。古文字学交叉学科的申报获批,确立了古文字学学科在国家学科和学位授权体系中的地位,成为我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古文字学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我校古文字学学科也因此成为唯一从本科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高校。这是学校将中心建成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突破障碍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古文字学作为交叉学科,下设五个学科方向(二级学科):(1)古文字学理论与方法;(2)商代文字与历史文化;(3)西周文字与历史文化;(4)春秋战国文字与历史文化;(5)秦汉文字与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的长期目标是:建成支撑我国古代文明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古文字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善且动态优化的古文字学科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式、质量评价和质量管控体系方面形成有指引价值的创新模式,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向全国范围推广。培养大批从事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在文化传承传播事业中能担当大任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经过长期持续的建设,形成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标准,推动古文字学学科正式列入国家统一设置的学科目录,并保持清华古文字学学科处于国内外公认的顶尖学科水平。古文字学学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我们才刚刚起步,必须持之以恒,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古文字学交叉学科授权点建设从“0”到“1”的进展,是学校统一布局、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的一个案例,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学校领导和各单位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谢谢!
日期:[ 2023-11-17 ] 阅读:592
新闻丨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3年9月9日至12日,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日本岩手大学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学者,与来自岩手大学、立命馆大学、京都大学、成蹊大学、山梨县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等日本高校的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现场李守奎教授主持9月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李守奎教授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日本岩手大学校长小川智教授、中华书局语言文字编辑室副主任张可女士、日本株式会社树立社北京办事处经理向思澎先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先后致辞。彭刚副校长致辞彭刚副校长分享了李学勤先生等前辈学者的治学理念,称赞出土文献中心在黄德宽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取得成绩,强调了当前形势下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小川智校长致辞小川智校长回顾了岩手大学与清华大学过去的合作交流,介绍了《古汉字发展论》翻译出版的过程,祝愿中日两国的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张可女士致辞张可女士分享了承担《古汉字发展论》编辑工作的经历,称赞《古汉字发展论》的高水平、高质量,表示希望参与推出更多像《古汉字发展论》一样优秀的成果。向思澎先生致辞向思澎先生介绍了《古汉字发展论》日文版的出版经过,向黄德宽教授、中华书局和翻译团队表达感谢和敬意,表示会继续翻译出版好汉字文化系列丛书。黄德宽教授致辞黄德宽教授表示高校文化学术交流有助于推进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汉字和中华文化把中外学者联系在一起,今后会更多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汉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国际化。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次会议共分三场报告,先后由黄天树、刘海宇、徐在国三位教授主持,共有十余位中外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就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与展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次会议的召开适值黄德宽教授等著《古汉字发展论》日文版出版之际,有助于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汉字研究国际化。
日期:[ 2023-09-15 ]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