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第二次授课圆满结束
        3月11日至3月15日,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第二次授课在陕西宝鸡圆满结束,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的70余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研修班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包俊宜,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赵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王蕴智,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傅亚成5位导师分别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授课,现场演示书法创作并一对一点评学员书法临摹、创作作品。    包俊宜导师现场演示,并讲解书写篆书的要点和技巧。    赵熊导师以秦汉篆书形态为例讲解书法篆刻创作。    王蕴智导师向学员传授古文字知识。    刘恒导师点评学员作业。    傅亚成导师向学员传授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感悟。      在为期5天的授课中,导师们分别以“以古为师,借古开新——篆书学习的观念与体验”“秦汉篆书形态与书法篆刻创作”“谈谈早期文字的结体及其书写特征”“当代书法展览历史及当代书法的得与失,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综合修养的提升对书家发展的重要性”等为主题,讲授了书法艺术理论,书法创作规律及方向,书法工具、材料、技法,文字结体特征,古文字演变及规范化的古文字书写等主要内容,强调书法创作的文化修养和自然法则。导师在授课现场挥毫泼墨,为学员演示篆书特征、书写技巧、结体布局,并且导师一对一的对学员临摹、创作的作品进行点评,面对面地为学员解决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学员特点指导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创作风格。            研修班掠影。         学员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后纷纷表示,在艺术理论、文字理论、创作技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黑龙江学员崔武卿感触颇深,他表示参加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的学习,亲聆国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为学员们的认真梳理、细心讲解,使我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创作思路明晰了,创作视野开阔了,创作技法提升了。     广西学员杨科云非常感谢各位导师的辛勤付出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提供的高水平的学习平台,并表示通过这样的集中授课让年轻书家在艺术道路上能走得更高更远,使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书家,既要追求艺术创作,更要有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河南学员李彬感谢每位导师热情洋溢的授课、细致地针对每位学员提出忠恳的建议。他表示在以后书学道路上要勇于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真正加强综合素养的内外兼修,由技入道达到理想的境界。     山西学员孔祥宇表示在5天的学习当中,从古文字书法本体到书法生态环境,再到书法家的综合素质,课程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意义非凡。     山西学员王鑫说,鼎甲•2018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第二次授课在“炎帝故里,青铜之乡”的古文字圣地宝鸡成功举行,让我们每一位学员真正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古文字朝圣洗礼”。五天的学习,诸位老师悉心育教,拨云见日,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医书之弊,探法之源,为自己接下来古文字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更明晰的方向。     此次授课经过5位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学员们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技法上得到了深刻启发,在普及和推广我国古文字知识及古文字书写艺术,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日期:[ 2019-03-15 ] 阅读:3492
“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第二次授课在陕西宝鸡举办包俊宜导师做首场授课
       3月11日上午,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宝鸡市文联、宝鸡石鼓山书画院、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协办的“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第二次授课在陕西省宝鸡市举办,包俊宜老师做首场授课。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导师包俊宜,中国文字博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中共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曾德超,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武生,中共宝鸡市文联党组书记张辉,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宝鸡市文联副主席、宝鸡市书协主席李晔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班仪式,70余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班主任傅亚成主持开班仪式。         中共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曾德超在开班仪式上致辞,他对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和学员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说,宝鸡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享有“炎帝故里”、“ 青铜器之乡”、“ 周秦王朝发祥地”的美誉,也是中国书法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弘扬汉字书法文化做为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在宝鸡举办,为宝鸡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及安阳之间的深化交流合作搭建了宝贵平台,宝鸡市将以此次研修班举办为契机,认真学习新理念、新知识和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宝鸡故事,全力办好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在开班仪式上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相聚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宝鸡市。首先感谢宝鸡市对这次研修班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各位导师的鼎力支持,这既是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支持,也是对各位学员的关爱,更是对书法传承的执着;感谢各位学员以饱满的热情准时来参加培训。其次希望学员们学习好,希望中国文字博物馆搭建的学习平台能真正以文化引导人心,对学员的文字功底和书法技艺有所帮助;希望各位导师和学员在授课期间生活好;希望学员们能多向老师求教,多与同学们交流探讨,多同工作人员反馈意见。         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他说,宝鸡对汉字和中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力,鼎甲•2018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这次授课来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高地——宝鸡市,来感受文字文化的历史和未来。他希望书法艺术工作者首先要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其实要掌握古文字知识,为以后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奠定基础;再次要珍惜学习机会,向当代一流的书法家学好技艺、学好技法。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层次很高,绝大多数学员在中国书坛上已经非常有影响力和声望,同时研修班邀请的导师都是当代顶尖级的书法家、文字理论家,他们都有一颗对社会、对未来、对青年书法家的责任心,能够通过集中的授课让年轻书家在艺术之路走的更远;最后要立足于对时代的贡献,立足于为人民服务。当代艺术家特别是书法家既要追求艺术创作,又要立足服务社会,艺术作品应该时尚,更应该规范,要把书写国标简化汉字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导师包俊宜做首场授课。包俊宜导师以《以古为师,借古开新——篆书学习的观念与体验》为题为学员深入浅出地剖析篆书学习中的精要,从“以古为师、与古为徒”“知古、法古、入古、出古”等基本点出发向大家传授篆书书写技巧,并以自己创作的篆书作品向大家讲授篆书创作的笔意、结体特征和古法观念等创作经验。         包俊宜导师对学员们的篆书临摹和创作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对字形结构、运笔线条、结构章法进行深入讲解。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包俊宜导师现场演示篆书创作,为大家传授篆书书写过程中的要点和技巧。       本期研修班学员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22个省选拔出有古文字书法基础的60名中国书协会员、10名省书协会员,以古文字书法艺术创作、文字理论培训为主要内容,开展为期5天的授课。
日期:[ 2019-03-11 ] 阅读:3744
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进行研讨交流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白劲松,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副院长陈桂婷就两馆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副院长陈桂婷在展览场地现场办公。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在(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博物馆洽谈。     2019年3月5 日至7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一行四人应邀赴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进行考察与交流,并洽谈两馆之间的合作事宜。   3月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做《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呼伦贝尔蒙古族源科研中心主任白劲松主持,呼伦贝尔历史与研究院院长孟松林致辞,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等领导以及五十余位文博工作人员参加了专题讲座。   3月6日,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行对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展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到(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博物馆参观学习,更深一步地了解呼伦贝尔区域历史上民族文字的使用和沿革情况。   3月7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就《中国文字》巡展及体验基地建设进行了交流、协调和沟通,且初步达成协议。展览与体验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利用展览与体验基地宣传弘扬文字文化,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使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字、中华文化和华夏历史,引导人们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日期:[ 2019-03-11 ] 阅读:3142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员冯克坚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做专题讲座
        2019年3月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一行应邀前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洽谈交流《汉字》巡展及体验基地建设等活动相关事宜。     冯克坚做《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讲座。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呼伦贝尔蒙古族源科研中心主任白劲松主持讲座。    在场嘉宾和五十余位文博工作人员认真聆听讲座。          2019年3月5日下午3点,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做《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院长、呼伦贝尔蒙古族源科研中心主任白劲松主持,呼伦贝尔历史与研究院院长孟松林致辞,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等领导以及五十余位文博工作人员参加了专题讲座。     冯克坚研究员从文字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蒙古族少数民族文字,谈论了少数民族文字的重要性,更以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至今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字文化的具体事例,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为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汉字精神的而不断拼搏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形象。生动的事例、诙谐的语言、专业的文字文化分析,令讲座现场高潮叠起。     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对此次精彩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汉字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
日期:[ 2019-03-06 ] 阅读:3521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李学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举行
      2月28日上午10点,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李学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仪式现场,一副副挽联诉说着世人对先生的哀思,“研精夏商周汉百世足征抉微释古惟先觉,道贯礼易诗书佚篇重焕著史传经待后生”高度概括了先生生前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千人在殡仪馆东礼堂前排起长队,送别这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告别厅庄严肃穆,各界人士陆续走进礼堂,沉痛悼念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先生(1933-2019),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李学勤先生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第二至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在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与荣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名誉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李学勤先生是国际公认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权威,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     李学勤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学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先生千古!
日期:[ 2019-02-28 ] 阅读:3424
哲人其萎 思想长存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清俐)2月24日凌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调入清华大学工作,被聘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97年,李学勤先生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3年荣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和本年度“孔子文化奖”,2014年获首届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荣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第三届会林文化奖。  李学勤先生学术兴趣广泛,对于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先秦秦汉史、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各方面。在甲骨学研究中,他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中,他强调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功能、组合和铸造工艺”等各方面综合研究,推动制订西周金文历谱,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在战国文字研究中他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得以成立。在简帛研究中,他参加或主持整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众多的成果。他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主张,提倡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在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构成了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已出版《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古文献丛论》《周易溯源》《文物中的古文明》《通向文明之路》《三代文明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学术专著40余部。  惊闻李学勤先生逝世的噩耗,学界同悲,纷纷缅怀先生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哲人其萎,思想长存。不少学者表示,继承并发扬李学勤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财富,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新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 2019-02-28 ] 阅读: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