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黄德宽: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11月7日,清华大学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清华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召开2023年文科工作会议。专题研讨环节,受邀分享嘉宾从理论学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交叉学科建设等角度分享了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相关实践与探索。以下为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发言全文。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就“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问题做一个发言。下面结合出土文献中心古文字学交叉学科的建设情况,谈谈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一、学科建设背景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建立于2008年,为学校“非实体跨学科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华简的收藏保护和整理研究。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4月第21次校务会议决定“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实体化”,要求“出土文献中心按照建成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目标,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带动和促进出土文献与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我国出土文献研究与人才培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体化建设标志出土文献中心发展跨入一个新阶段。二、任务与思考在实体化建设过程中,出土文献中心如何实现“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如何“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建设,关键是要有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出土文献”是以地下新发现的文字资料和文献形态而划分出的文献类型和研究领域,并非是一个学科概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古文献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科体系中,这些学科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定位,且其中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适应出土文献研究对多学科参与的需求。如何确立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分析,我们提出以古文字学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设想。古文字研究源远流长,两汉时期既已发端,经过传统语文学、金石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积累,尤其是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1899年)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和大量古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古文字研究逐步成长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商周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秦汉简帛等。近几十年,古文字学的发展呈现出与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古文献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征,古文字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结合近来也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以古文字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与出土文献中心的发展目标契合度最高。古文字学是否能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仅仅从学科匹配角度分析是不够的,还要从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已有基础与发展趋势以及科研和人才储备诸方面做全面、客观地评估。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古文字学学科作为建设重点,符合中央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符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文科的发展规划;而且清华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厚传统、学术积淀(国学院、王国维、陈梦家、李学勤等),特别是清华简的收藏与整理研究成果,也为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文字学作为支撑学科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在我国学科与学位授权体系中,古文字学学科的属性和地位并不明确,这成为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的一大障碍。只有打破常规,扫除障碍,确立古文字学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相应的地位,才有可能开辟古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三、谋划与实践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逐步理清思路,统筹谋划,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拓展学科方向,找准学科定位。按照构建古文字学知识体系、完善学科方向进行合理布局,在突出清华简整理研究和战国文字研究优势的同时,拓展甲骨金文、秦汉简帛和汉字理论等研究方向,在全面覆盖古文字学科各方向的基础上,形成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围绕各学科方向,组建一流人才队伍。在学校支持下,采取引进、培养、双聘、特聘和海外聘请等灵活、多元政策,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古文字学人才队伍,形成核心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学科现已建成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担任(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3人,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6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2人、学术新人奖获得者2人。同时,外聘专家4人、海外名誉教授1人、杰出访问教授2人。(三)有组织开展科研协同创新,打造一流学术精品。通过有效组织,全面提升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近5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项以及其他纵向项目73项,总项目经费约2100万元人民币。推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共5辑)、《五一广场东汉简》(共8辑)《甲骨文摹本大系》《出土数字卦文献辑释》等著作45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历史研究》《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Early Chin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近400篇。中心教师完成的成果得到学术界较高评价,共获得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励30余项,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心科研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成为推进古文字学学科和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建设的强劲动力。(四)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冷门绝学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人才培养是古文字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围绕古文字学科建设,中心承担了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担负全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指导教师;在人文学院统一安排下,不断改进古文字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多门人文通识课程。五年来,中心教师共开设各类课程43门,招收博、硕士研究生65名,毕业研究生30名,接收博士后和高访人员17名。近年来中心的毕业生和出站博士后,大都在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就业,成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有生力量。(五)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抓好学术条件和环境建设。高质量学术交流合作、一流学术条件和环境,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研究中心的基本要求。几年来,通过召开清华简年度发布和研讨会、实施王国维学术讲座提升计划、启动清华简英译国际合作项目、创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创办本领域唯一学术期刊《出土文献》等学术品牌建设,加强了中心的学术交流合作,扩大了中心学术影响。随着人文楼的落成使用,根据建设规划,完成竹简库房、简牍保护和研究实验室、出土文献资料中心和各类交流研讨室建设,中心已建成一流的学术条件和环境。同时,我们重视中心学术文化建设,建立李学勤纪念室等,努力培育与“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相适宜的学术文化。(六)自觉服务国家需求,展现一流研究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心实体化以来,立足于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多层面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社会服务。如:承担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专家委员会工作,协助组织开展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继牵头组织“2011协同创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后,主动建议中宣部等八部委启动实施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作为首席专家、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牵头组织全国17家单位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实施该项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中心教师还为国家语委、国家有关部委和新闻单位,提供各类专业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普及讲座,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受到广泛好评。四、进展与愿景以上是中心围绕推进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建设,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尝试。经过几年的建设,2022年,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中心正式启动论证和申报建立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公布。古文字学交叉学科的申报获批,确立了古文字学学科在国家学科和学位授权体系中的地位,成为我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古文字学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我校古文字学学科也因此成为唯一从本科到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高校。这是学校将中心建成世界一流文科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突破障碍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古文字学作为交叉学科,下设五个学科方向(二级学科):(1)古文字学理论与方法;(2)商代文字与历史文化;(3)西周文字与历史文化;(4)春秋战国文字与历史文化;(5)秦汉文字与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学科建设的长期目标是:建成支撑我国古代文明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古文字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善且动态优化的古文字学科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式、质量评价和质量管控体系方面形成有指引价值的创新模式,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向全国范围推广。培养大批从事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在文化传承传播事业中能担当大任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经过长期持续的建设,形成古文字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本标准,推动古文字学学科正式列入国家统一设置的学科目录,并保持清华古文字学学科处于国内外公认的顶尖学科水平。古文字学学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我们才刚刚起步,必须持之以恒,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古文字学交叉学科授权点建设从“0”到“1”的进展,是学校统一布局、有组织推进学科建设的一个案例,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学校领导和各单位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谢谢!
日期:[ 2023-11-17 ] 阅读:593
新闻丨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023年9月9日至12日,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日本岩手大学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学者,与来自岩手大学、立命馆大学、京都大学、成蹊大学、山梨县立大学、东京学艺大学等日本高校的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现场李守奎教授主持9月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李守奎教授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日本岩手大学校长小川智教授、中华书局语言文字编辑室副主任张可女士、日本株式会社树立社北京办事处经理向思澎先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先后致辞。彭刚副校长致辞彭刚副校长分享了李学勤先生等前辈学者的治学理念,称赞出土文献中心在黄德宽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取得成绩,强调了当前形势下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小川智校长致辞小川智校长回顾了岩手大学与清华大学过去的合作交流,介绍了《古汉字发展论》翻译出版的过程,祝愿中日两国的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张可女士致辞张可女士分享了承担《古汉字发展论》编辑工作的经历,称赞《古汉字发展论》的高水平、高质量,表示希望参与推出更多像《古汉字发展论》一样优秀的成果。向思澎先生致辞向思澎先生介绍了《古汉字发展论》日文版的出版经过,向黄德宽教授、中华书局和翻译团队表达感谢和敬意,表示会继续翻译出版好汉字文化系列丛书。黄德宽教授致辞黄德宽教授表示高校文化学术交流有助于推进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汉字和中华文化把中外学者联系在一起,今后会更多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汉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国际化。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次会议共分三场报告,先后由黄天树、刘海宇、徐在国三位教授主持,共有十余位中外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就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与展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土文献与汉字发展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次会议的召开适值黄德宽教授等著《古汉字发展论》日文版出版之际,有助于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汉字研究国际化。
日期:[ 2023-09-15 ] 阅读:158
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发展定位和工作重心,探索博物馆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5月13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展研讨会”在徽文馆会议中心举行。安阳市政府副市长常慧芹,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成军,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委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专家、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研究员孙英民,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河南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马萧林,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专家组成员李耀申,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南京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数字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张小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故宫博物院故宫学校校长程同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周晓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明文,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婧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王子杨,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馆副馆长魏文萃,馆副馆长段艳琴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领导干部,各科室骨干力量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主持。常慧芹在研讨会上致辞,她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中华字都”安阳的重要标识和文化名片,所承担的历史文化责任对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发展意义重大。我市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聚焦打造“中华字都”,鼎力支持博物馆运行发展,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刘纪献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14年来的运行发展情况。他表示,迎来新机遇,面对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踏上新征程,应对新挑战,我们也深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许多短板弱项。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恳请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共同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专家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展”为主题,就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全面建设完成后的工作重心与业务拓展等方面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通过融合创新,促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路径与对策。最后,黄德宽作总结发言时指出,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带着感情、责任和情怀发表了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这份情怀是传承汉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会议内涵丰富,站位高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带来了新的视野,为推动中国文字博物馆科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适逢其时,我们将勇担使命,把握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做出积极地贡献。
日期:[ 2023-05-13 ] 阅读:580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11月25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西书局与“学堂在线”合作,以线上方式开启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的全球直播。包括海内外著名学者在内的近五十万人次线上观看了发布会。线上学堂在线发布会现场线上微博发布会现场线上百家号发布会直播线上抖音发布会直播本辑整理报告收录了一篇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五刑则”,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这篇竹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近3000字,这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官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书影简文通篇为参不韦对夏启的训诫。参不韦,即“三不违”,不见于文献记载,其身份为天帝的使者,受天帝的委派来指导夏启治理国家。启是大禹的儿子,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君主。简文通过拟托参不韦向夏启传授天帝之命的形式,陈述作者对人君建邦治政的理念。简文以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开篇,与《尚书·洪范》和清华简《五纪》类似。天帝于是创制“五刑则”来治理洪水,五刑则的顺利实行,成功抑制了洪水。天帝因而命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其治理邦家。五刑则是《参不韦》的核心思想,其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个方面,其中,五则又称“五德”,即礼、义、爱、仁、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五味即苦、甘、酸、咸、辛,属于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参不韦》论述“五刑则”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并具体规定了每个职官的职责,以此来指导夏启治理国政。如简文以“五行”与职官“司工、司马、征徒”相配,“征徒”一职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据简文可知即对应文献的“司徒”,这丰富了我们对先秦官制的认识。本次发布会由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对清华简整理工作予以高度肯定。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社长秦志华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的编辑、出版情况。刘国忠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西书局社长秦志华中心四位青年教师石小力、马楠、贾连翔、程浩对《参不韦》进行了解读。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的研究整理情况,并回答了线上与会学者、记者的提问。中心四位青年教师中心主任黄德宽“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自2011年初发布第一辑研究成果以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每年一册的速度推出清华简的整理报告。整理报告目前已顺利出版十二辑,整理团队也逐渐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整理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得到学界广泛赞誉,也受到海外汉学界的高度重视。
日期:[ 2022-11-25 ]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