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 | 学术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
11月16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言恭达,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宗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王立军,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王蕴智,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蒋玉斌,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俊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原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张云,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继贤等文字研究专家学者、文博单位、书法家30余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黄徳宽馆长主持。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参加会议。各位专家学者献智献策,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精神,共同商谈如何更好地研究、传承、传播甲骨文等古文字文化,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在陈列展示、文物征集、文字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续建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意见。专家学者肯定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十年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也对中国文字博物馆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同时希望发挥“守望汉字”联盟的平台作用,把中国文字文化传承、研究、保护、传播好,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金字招牌打造的更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黄德宽表示,今天各位专家对未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新时期、新时代下要有目标、有定位的进行长期规划。甲骨文的春天来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定要利用好战略契机,乘势而上,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与鞭策,期待同事们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工作,创造出回报社会的丰硕成果。 
日期:[ 2019-11-16 ] 阅读:18857
第七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隆重举行
   5月23日,第七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我馆四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郭旭东、赵树栋、李宽生、魏文萃、段艳琴、冯克坚、陈西峰、黄锡全、王蕴智、徐在国、唐际根等专家学者及获奖论文作者代表60余人出席论坛。    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冯克坚在论坛上讲话。他说,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也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开馆十年来,中国字博物馆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认真研究中国的文字发展、演变,推动文化的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各位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我相信,通过举办论坛和书法大展,会使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宣传中国汉字和汉字文化,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次论坛专家专场由徐在国主持,论文专场由王蕴智、周忠兵主持。    专家专场特邀嘉宾黄锡全、蒋玉斌、王子杨、韦心滢、葛亮、杨杨就甲骨文字、商周金文、简帛文字等研究成果进行了主题发言,获奖论文作者代表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主题,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介绍说,恰逢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1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从征稿起就引起了全国各著名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投稿82篇,本次论文质量特别高、内容丰富,内容除了甲骨文之外,还有金文、简帛文等研究的最新成果。专家对本次论文的成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故而我馆与其他主办单位协商,扩大了授奖范围,相信通过论坛的举办,将对甲骨文的研究、推广和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表示,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和中国文字·书法论坛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的两个学术交流品牌。今年的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收稿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希望专家学者继续大力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我们也将继续搭建好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同时培养和锻炼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人才队伍。
日期:[ 2019-05-23 ] 阅读:13637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基地建设座谈会召开
     1月15日下午,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基地建设座谈会隆重举行。          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的部分导师言恭达、傅亚成,嘉宾赵树栋、李世俊,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基地的负责人陈西峰、戴登庆、王平、肖方明、李赟、高晓骏、龙凤碧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馆馆长白劲松,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杭州丹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周鑫雨,陕西石鼓印社社长吉朝声等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的鼎甲•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的导师言恭达、傅亚成,嘉宾赵树栋、李世俊分别对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基地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言恭达老师从体验基地的核心意蕴和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数字时代全民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汉字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空间、活化利用三个方面对基地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冯克坚在座谈会上讲话。他对各位老师和基地负责人对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基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表示感谢!他表示,基地的建设政治立意要明确,站位要高,政治担当要到位;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提升和发展;基地建设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事业的一部分,服务工作要下分到位,确定专人,在良性互动中向前发展;各基地需根据自身情况紧扣主题,开展好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的主题活动;基地要将自己的特色打造的更加鲜明,把辐射面拓展的更宽,发挥好带动作用,把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要以现有的基础搭建平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机制,强化沟通,形成合力。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加强与各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希望基地之间可以多多联系互通有无,将各自的特色活动推广开来,促进各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赵树栋老师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与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在青少年培养和文化传播上有着共同的使命和担当,基地的建设对于扩大中国文字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李世俊老师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门办馆的理念和成果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成就显著,应当在对文字的对外传播和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走的更远。        傅亚成老师表示,基地建设应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做雅做实,思维和思路应更加开阔,让每一个基地都有针对性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会上,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在致辞中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基因,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无与伦比的贡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最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指示要求,中国文字博物馆立足开放式办馆理念,积极与社会各方联合,建设馆外体验示范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先后设立了9个体验基地,并与米兰中国文化中心、澳中文化与经济促进会、杭州丹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陕西石鼓印社和水墨心经(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利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学术影响和文化品牌优势,结合基地所在地地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传扬汉字文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字文化知识、书法艺术的宣传普及活动,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主持。           河北(沧州)体验基地、江苏(镇江)体验基地、吉林体验基地、重庆(人和街小学)体验基地、上海(华师大四附中)体验基地、贵州(铜仁)体验基地、山东(青岛)体验基地、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中国石鼓印社等基地负责同志作主题发言,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基地的基本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及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并围绕《中国文字博物馆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基地活动开展情况、经验及建议,2019年基地开展活动计划,基地之间、各基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及有效互动等主题展开探讨。
日期:[ 2019-01-15 ] 阅读:5186
中国文字博物馆召开《甲骨文已识字未识字与有争议字综理表》结项鉴定会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参加会议。   专家对《综理表》进行讨论      与会专家及领导合影     《甲骨文已识字未识字与有争议字综理表》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技术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的子课题,由我馆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今年年底基本完成。2018年12月19日上午,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委托,我馆组织召开了《甲骨文已识字未识字与有争议字综理表》的结项验收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黄德宽、黄天树、刘钊、王蕴智、董莲池、郭旭东、蒋玉斌、王子扬等八位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副馆长李宽生参加了会议。    专家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综理表》通过对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书识读情况的普查和当前学术界甲骨识读新成果的吸收,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识读状况。首次将甲骨文全部字分为已识字、有争议字、未识字三类,对百余年来甲骨文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通盘整理和总结,便于学界参考利用,对甲骨文的识读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是一部高水平的甲骨文研究总结性成果,课题通过了专家验收。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要进一步明晰界定分类标准,注意收集最新研究成果,查缺补漏,力争将《综理表》打磨成权威性精品力作,项目完成后尽快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成果的推广应用等修改意见和建议。     
日期:[ 2018-12-25 ] 阅读:6852
京豫陕晋冀五省市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致辞。     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载飞致辞。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致辞。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致辞。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致辞。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恩佳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主持开幕式。     11月6日,京豫陕晋冀五省市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载飞,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恩佳等出席开幕式,各省市局领导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小玲主持开幕式。   来自五省市60余家文博单位的代表,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的主题展开探讨,进一步加强省际博物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五省市文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田凯在致辞中说,北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五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是华夏文明发端、兴盛、传承的重要核心区域,历史的纽带和现今持续良好的合作态势,把五地文物博物馆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2008年起,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从汉中、平遥、郑州、秦皇岛到延安、大同、安阳、邯郸、西安,今天,又来到了开封。在研讨会举办10周年之际,我们很高兴迎来了新的合作伙伴——北京市文物局的加入,今后我们五省市文博同仁汇聚一堂, 探讨经验、整合资源,交流互鉴,共商文博事业的发展大计,在博物馆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必将对我们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再认知与博物馆资源的再活化》的报告。     下午,研讨会安排来自不同省市的五位博物馆同仁发言,分别就小型博物馆跨界办展、考古学研究基础展示、志愿者调查分析、“超级连接”博物馆的策略、陈展中文物活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请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进行专业点评。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康国义主持。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进行专业点评。     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进行发言。       来自中国知网的代表郝振国介绍了知网在博物馆展教服务方面的研究探索。最后,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进行发言,介绍了开封市博物馆的具体情况。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康国义主持。      《玉礼中国——京豫陕晋冀玉器精品展》在开封市博物馆开展。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11月7日上午,为配合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承办的《玉礼中国——京豫陕晋冀玉器精品展》在开封市博物馆开展,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最早的玉,人们以之为美饰,以之为护符;继而,玉集山川灵蕴而为沟通人神的巫觋法器;三代以来,玉是君王公侯献祭山川、祖先的灵物,玉之藏礼于器,是天子贵族朝聘、赏赐的家国重器。马萧林说,这次所展出的玉器是从五省市博物馆以及文物考古所精挑出的,有些还是近几年新发现的重要的玉器,很多都是首次面世。这些精美的玉器来到开封博物馆展出“玉文化”,相信一定会给观众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山川灵蕴、敬天法祖、君子爱玉。展出文物以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精品为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原玉文化包括玉祭仪、玉礼制、玉葬制以及治玉工艺等方面的嬗变轨迹,并借此揭示玉器所蕴含的艺术、情感和精神。   据悉本次展览,展出来自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等几十家博物馆及文物研究所的三百余件精美玉器。展期三个月。
日期:[ 2018-11-07 ] 阅读:7421
2018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展学术研究会在我馆举行
  10月30日上午,2018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展学术研究会在我馆多功能厅举行。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在研究会上讲话。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研究会。         10月30日上午,2018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结业汇展学术研究会在我馆多功能厅举行。冯克坚、王晓明、濮列平、杨涛、高天民、许忠文、焦会生、韩英杰、段艳琴、黄有全、魏大彬、林映忠、廖斯民、魏玉福、谢海、刘永刚、顿子斌、王勇、汪义侯、魏鸿雁、郭怀玉、张同利以及各位学员参加了研究会。   研究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主持。他表示,本次教学一方面是对汉字艺术未来教育队伍的锻炼,也是对未来课程的一种实验;另一方面,此次人才培养项目也是对各位同学思想上的一次深刻的改造。汉字艺术是一个创新,如何将以往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到汉字艺术中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今天借这个机会为汉字艺术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冯克坚在会上发言。他表示,通过今天的开幕式,特别是看过今天展览的作品,使我对“汉字的力量”有了个全新的认识。第一,这次的成功是基于坚持了汉字的宗本地位。我们是通过水墨艺术诠释汉字的文化、诠释汉字的地位。第二,要坚持传承和创新。尽管我们是在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诠释汉字和汉字文化,但这种诠释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书法的基础上,这仍然是坚持宗本。把水墨艺术这种形式运用到更广阔的眼界和更远大的思维来表现汉字的艺术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创新和创造。第三,要坚持包容。用一种平和、平常和包容心态来对待新生事物,水墨艺术具有生命力,和传统的书法艺术相比拥有更新的意义、更新的思维、更新的眼光和更新的触动。传统书法与现代水墨汉字艺术不矛盾,在新时代里能够共同发展,共同展示中华汉字和汉字文化,共同为古代华夏文明和中华现代文明做出世界性的贡献。 研究会上在座的各位专家和领导也都一一作了发言,个别学员也谈了自己的感受,本次研讨会反响强烈,意义深刻。                      
日期:[ 2018-10-30 ] 阅读: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