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侧记
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侧记学术观察员 冯华(二马头陀)金风送爽迎嘉客,丹桂花开又一番。正是收获的季节,2022年9月22日至23日,备受关注的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工作在河南安阳举行。本届大展一共收到5745位作者的6211件作品(有些作者投了两件),其中,来自国外作品8件。根据征稿启事,最终共需评出入展作品200件,其中,获奖作品20件,每件奖金一万元。作为学术观察员,笔者亲历了本次评审的全过程。如何观察本次大展评审工作?笔者以为,至少可以有以下四个视角:——“四堂杯”作为书法界一个“老字号”品牌展赛,此番已是第七届,与往届相比,本次来稿、评审有哪些不同的看点?——第七届“四堂杯”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书协领衔主办的大展,与一般展赛相比,有什么不同的追求,如何体现其对“中国文字”的独特情怀?——疫情之下,当前书法界的展览收稿、评审、面试工作面临重大考验,如何有效合理展开组织工作,既体现全国性赛事的公平公正公开,又体现人文关怀?——俗话说“魔鬼隐藏在细节里”,是哪些隐秘而伟大的细节,促成了作品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最终获奖?又是哪些隐秘而不为人知的细节,成为评审中导致作品下掉的必然或偶然因素,最终让自己精心打磨的作品从此石沉海底、湮没无闻?这一上一下之间,作为书法作者,应如何把握其间的分寸与尺度?“四堂杯”组委会设计了详尽而规范的流程与制度,虽稍显繁琐,但每一次淘汰与晋级都由票决产生,注意步步留痕,一切评审工作亦尽可能比照国展标准进行。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到细致的评审过程中去,不厌其烦地观察6000多件作品的进退留转与上下升沉,感受这次评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期待从中有所启发与收获。一、评审预备会:“评审指南”是一本书9月22日上午8点,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预备会议安阳华强诺华庭酒店召开,评审委员会委员、监审委员会成员、学术观察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段艳琴主持。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致欢迎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书协主席张建会宣读评审、监审委员、观察员组成名单,并明确分组情况。从评委阵容可以看出,本次评审所邀请的均是多年来活跃在国展评审一线的资深评委,可以说,本次评审从阵容上就是按照国展标准来的。河南省书协主席吴行解读《评审流程》。主办方准备的《评审工作指南》几乎是一本书的体量。内容包括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时间安排、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办法、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行为守则、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评审流程、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复议制度、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征稿启事等。如此详尽的评审材料,让人体会到的是主办方的用心、用情,彰显的是主办方努力让评审工作更加正规化、专业化、学术化的决心。二、初评阶段:6211进594的晋级赛中国文字博物馆为本次评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准备悬挂作品的展架已经连夜搭好,虚席以待。40多名志愿者精神抖擞,整装待发。所有投稿作品按照书体,已提前分类打包好,静待评委审视。初评阶段的任务是:熟悉评审流程,了解来稿情况,统一评判标准,平衡审美尺度,把握入选比例,淘汰低水平、非专业作品,缩小择优范围。初评阶段的规则是:有一位评委同意,作品即可进入下一轮评审。对于进入下一轮的作品,按照书体分开悬挂。初评阶段最重要的是大量淘汰作品,大赛按照10%的通过率进行初评,本届共计收稿6211件(包含135件不合格作品),因此初评约需选出600 件左右作品。评审预备会后,初评工作迅即展开。10名评委按书体分为5个小组,同时开始评审工作。这一点和国展是看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考虑各个书体的专业性、公平性,以及各书体入展比例的合理性。许雄志、刘颜涛为篆书、篆刻组初评评委。本届篆书收稿792件,初评需选出80 件左右;篆刻收稿506 件,初评需选出50件左右。张建会、李强为隶书组初评评委。本届隶书收稿1085 件,初评需选出110 件左右。吴行、王登科为楷书组初评评委。本届楷书收稿1217件,初评需选出120件左右。胡崇伟、米闹为行书组初评评委。本届行书收稿1351 件,初评需选出130件左右。丁申阳、张建才为草书组初评评委。本届草书收稿1125件,初评需选出110件左右。王志立、姜宝平、段艳琴为监审委员会委员,负责对评审程序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其职责包括:全程巡视,清退无关人员;监督评委不要擅离职守;及时向监委会汇报质询、争议和违规等情况;审看不符合征稿启事要求的作品,集体决定是否直接淘汰;及时掌握各组入选数量、评审进度及入选比例;监督工作人员做好作品数量登记和分类、分组摆放工作。学术观察员也进入状态,观察、了解整个评审细节。评委、监委等工作人员手机,均被放置在文件袋内并做好标记。每组通过初评的作品立即被悬挂起来。本次投稿6000多件,初评按照10%的比例晋级,预期选出600件左右。初评结束时选出的准确数量是594件,与原定600件目标相差无几,不再变动。三、初评淘汰:毁掉作品的隐秘细节初评的评审时间很快,每件作品不可能仔细打量,平均每件作品被评委注视的时间也就是3秒左右。据笔者观察,初评中最容易被淘汰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1、没有出处、不学古人的江湖体作品。评审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要淘汰此类不学传统、不取法经典的江湖体老干体作品。这些作品评委根本不会看第二眼,而是要求以最快速度翻过去。对于这类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从零开始,认真学习传统经典,争取早日入门,先不必急于投稿。2、有明显文字错误的作品。笔者注意到,对文字问题的关注,贯穿了整个评审过程。从初评阶段看,因文字原因被下掉的作品不少,这里试举几例。此作,前赤壁赋的“壁”,写成了玉璧的“璧”。评委果断淘汰。此作,丰乐亭记的“丰”字错误,被下掉。此作,“苏轼词二首”误为“苏轼辞二首”。“词”和“辞”压根就不是一个字,也从来不存在繁简对应关系,这位作者大概是弄错了。笔者观察到,评审中最容易被发现错别字的区域,是在作品落款或标题之处,尤其是初评时最容易被看到的作品下部落款区域。其实,这就像我们打量一个不认识的新人,打眼一瞧,除了整体的服装效果看起来要协调以外,最容易被人注意细节的,就是抬头看脸,低头看脚。因此建议作者们投稿前一定要反复检查标题、落款等重点区域,一定慎之又慎。这个作品的标题写的是“书学塵(尘的繁体)谈”,实际应为书学麈谈,“麈”是指鹿类动物尾巴做的拂尘,“麈谈”是固定用法,指执麈尾而清谈,魏晋名士的常见行为。写作“尘谈”,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作者在标题里也这么写,说明大概率不是笔误,而是不知道这个词。其实,这类问题在当前的书法作品中很常见,并不是某一两个作者的问题。书法绝对不止是技法,技法之外,文化问题也至关重要,因为有时候随便一个字的写法的细节,都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暴露出特定的文化修养。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警惕的,也是书法人一辈子都要坚持不断提升文化修养的原因。3、故意使用碑别字等冷僻字法或有争议字法的作品。此作,“乡”字写法怪异,被下掉。也许碑别字中有此写法,但评委认为,并不是古人有此写法就可以在投展中普遍使用,一味照抄冷僻、不合理的怪异写法,实际上是食古不化的体现。作为投稿来说,我们还是要尽量使用规范和通用写法。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初评中还有一个“第一眼”和“第二眼”的问题。在初评中,有一些作品其实“第一眼”已经可以通过;但当评委审视“第二眼”的时候,就看出了问题,这时候,机遇和实力就变得特别重要。此时,“没有明显毛病”是通过初评的“硬通货”,有明显问题的经不起“第二眼”审视的作品,就很容易遭遇到自己的“至暗时刻”。试举两例:1.字眼处的处理容易被诟病的作品。此作“爽”字的长笔画颇为怪异,有违和感,评委最终还是淘汰了此作。如果不是这个字,这篇作品通过初评应该问题不大,然而机会面前,这个爽字很抢眼地跳了出来,于是遭到淘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品中的字眼部分、长笔画部分、容易被关注的部分,写完一定要仔细检查,不要有明显瑕疵。2.缺乏书写性、过于刻板或生硬的作品。这幅作品学金农楷书,与他人有别,算是一个品种,本具有通过初评的机会,但是评委端详再三,觉得缺少书写性和笔墨效果,最终还是淘汰了此作。这说明,写冷门品种可能会有更高的入展几率,但是,注意书写性、注意自然流畅的笔墨效果,也是通过初评的必备条件。需要说明的是,评委下掉此类作品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有特色作品的时候,还是很慎重的,有时候要权衡再三,反复比较,最后才做出决定,笔者在旁边,能看出他们的踌躇和考量。这时候,只有无明显毛病的作品,才会顺利通过,一旦有可议之处,就只有交给神秘莫测的机遇了。因此,书法人还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保证作品尽量不要有明显的错字、毛病、问题。当然,初评还包括了交叉复查、自查、打捞等环节,此不赘述。通过初评,只是万里长征走过了第一步。通过初评的作品是594件,而最终入展名额是200件。四、终评阶段:594进200的淘汰赛通过初评的594件作品被按照书体分类一一悬挂起来。评委们巡视一番,皆面露喜色,纷纷言道:作品质量很高!终评分三个环节进行。1.集体审看作品并研讨这一阶段,全体评委首先集体审看作品,对进入终评的作品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把握评选的总体水准。审看后,评委会主任主持召开现场工作会,归纳总结上一环节工作情况,解读本轮评审工作要点,提出注意事项;全体评委对评审标准展开讨论,发表意见,讨论研议终评时各类型作品之间的投票数量,集思广益,统一思想,重点把握总体取舍上应注意的问题。2.终评投票终评阶段的任务是:594进200,即从594件作品中选出200件入展作品。终评最终目标是200件,但为了留有淘汰的余地,分配给每位评委的票数是230票。这一阶段评委不再按书体分组,所有评委针对所有书体打票。每个评委投230件作品,其中票数分配如下:篆书:35票,篆刻:30票,隶书:39票,楷书:42票,行书:45票,草书:39票。这个比例,基本按照投稿情况确定,也充分考虑了各种书体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的评审原则是:(1)严格评判标准,注重审美多元;(2)提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3)兼顾各类型的数量及质量;(4)在同等书写水平下,关注自撰诗文作品;(5)凡在形式制作上过度拼接粘贴、染色做旧、故意涂抹等,该作品在评审中将会受到减分影响。每一位评委都跟着一位工作人员,核对作品号码,确保投票总数和各书体比例符合规定。监委来回巡视,确保评审顺利进行。在监委监督下,每位评委选够入选件数后,交工作人员汇总数据,在投票号码单上签名,该评委选票即刻生效。工作人员正在计票。本轮投票后,经工作人员统计,得5票以上作品共计227件。这227件些终评入围作品再次被集中悬挂,等待文字审读的考验。3.终评审读本阶段任务:判断作品文本写内容的正误,评判自撰诗文水平的优劣。(1)文本审读:对于抄录文本者,要求准确,即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均作为淘汰的考虑因素。对于自作诗文者,注重考察其内容、格调、平仄。(2)字法审读:要求字法符合规范,形讹、错字皆在审查范围。对于存疑问题,要及时核查,需核查权威版本工具书,避免主观性、经验性误判。(3)审读作品,重点要区分作品中问题的轻重及难易程度。注意总体的尺度把握平衡。(4)将审查有问题的作品集中悬挂,由提出问题的评委对该件作品阐述淘汰理由,全体评委举手表决,超过半数以上方可决定该作品的取舍。这些作品能否通过审读,充满未知。对于辛辛苦苦写下这些作品投稿的作者们来说,此时,书法技术以外的因素,开始发挥主导性作用。五、终评淘汰:是什么细节让作品在最后时刻黯然退出?在终评阶段,因文字审读问题被下掉的作品不少,择其要者,分类举例如下:1.多字、少字类错误。此作,评委读只读了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发现落“草木”二字,“甚”字草法不规范,即不再往后看,作品被下掉。2.字法不规范的问题出现较多。此作,评委认为“仙台初见五城楼”的“五”写成“王”,下掉。此作,评委认为“樽酒家贫只旧醅”中,“贫”的草法写成了“炎”,被下掉。此作,评委认为“未”字字法怪异,被淘汰。此作中,评委认为“转”字的字法有问题,被下掉。此作,评委认为问题同上,“转”字写法有问题。此作中,评委认为“策”隶书字法有问题,下掉。此作中,评委认为“猶”字隶书写法少了一横,下掉。此作中,评委认为多处“焉”字写法不规范,下掉。3.因形近字而随手失误。此作,标明为自作诗文,开头“独立书斋啸晚风”,“斋”写作”齐”,下掉。4.在常见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时,没有结合其不同意义进行区分,导致混用错误。此作中,“静夜鍾”应为“静夜鐘”,鍾鐘不分,下掉。此作,“好丑”重复了好几次,应为“好醜”,丑醜不分,下掉。5.有些特定用法的字,作者想当然给其安排繁体字,导致错误。此作,“天台国清寺”的“台”其转化为繁体字仍是“台”本字,并不是“臺”,且错误在落款处较明显。下掉。相对于常用字,对有些不太常用的繁简字转化错误,书法作者知晓这类错误有一定难度,笔者觉得可以理解,但评委表示,提高文化修养,永远在路上,发现一个淘汰一个。6.对联作品因文字形式不合而下掉。此作,以对联形式书写,落款中又说明“此联取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作者应是将其当作对联书写。但遗憾的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并不对仗,是律诗中的尾联,须知,律诗中只有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写法。评委考虑再三,最终还是下掉了。在此,笔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终评审读阶段,因为时间有限,评委们对大字作品均给予较多关注,基本上是全文审读,而对小字类作品,则通常主要看标题、落款,对正文未能做到通读,而是以快速浏览为主。我想,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时间所限,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做出取舍。另一方面,大字类作品正因为其字数少、字又大,所以正文不能有错字,采取的是“有错即下”的原则;而小字类作品因为字数多,是不是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容错率”,只要不出现在标题、落款处,且错字本身并非常见字错误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包容?毕竟,在国家正规出版物的校对规定中,也是有一定“容错率”的。当然,这只是从我们书法界当前普遍文化修养还不够高的现状出发来考虑的。对于广大投稿作者来说,还是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把功夫下在平时,投稿评审时才不会因文字问题功亏一篑,黯然退场。最后,227件作品经评委集体审读、评议,否决掉27件,评出200件作品。200件作品被集中悬挂,本届四堂杯的入展作品于此诞生。六、评奖阶段:有特色的作品才会赢得青睐本阶段任务:从200件作品中评选优秀作品,评委集体投票产生20件优秀作品。1.本轮的评审原则是:(1)评审以作品艺术质量为第一要素;(2)提倡内容与形式、功力与情性、笔墨与文辞和谐统一;(3)对不同风格类型给予关注,体现作品多样性;(4)关注自作诗文作品。2.首先是获奖提名。10名评委,每人可以提名4件,共计40件候选作品。每位评委对提名的作品分别陈述提名理由。因为评委提名作品不能重复,此阶段,评委提名时出现“抢作品”的一幕,毕竟,好的作品大家都争着想提名。别人拿走了,自己就只能另找了。3.然后是集体投票。从40件提名作品中,每位评委选20件作品投票。每位评委选够入选件数后,交工作人员汇总数据,在投票号码单上签名,该评委选票生效。优秀作品得票须在半数以上。4.产生获奖名单。投票结果显示,票数从高到低,5票以上作品共有24件。这个数字比最终20件获奖名额多出4个。评审集体讨论,举手表决,再否决4件作品,最终产生了20件优秀作品。至此,20件获奖作品全部产生,恭喜这些小伙伴。六、“三看”:初评、终评、评奖,评委分别看什么据笔者观察,三个评审阶段,其实评委每次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简言之,初评主要看技法,终评主要看毛病,获奖主要看个性。1.初评主要看技法功底初评是入围赛,主要是看技法功力是否达到入围水平。这个时候,只要你的作品取法传统,具有专业水准,一般都能入围。此时被刷下的主要是一些江湖派、老干体,以及虽然取法经典、但技术水准尚未达到入展水平的一般书法爱好者作品。2.终评主要看毛病瑕疵终评是淘汰赛。要从已经挂起来的作品中淘汰,因此这时候评委们纷纷开启了“大家来找茬”模式,主要是从作品中找毛病。如果你的作品有明显的瑕疵,就很容易被下掉。3.获奖主要看有无特色至于获奖提名阶段,主要是作品要有个性,才能打动评委,让他有动力从200件作品中把你拿出来提名。但是,但凡有个性的作品,常常会呈现一种情况,即有的人非常喜欢,有的人非常不喜欢,喜欢和不喜欢的烈度都很高。这和传统功力型的作品恰恰相反,对那种作品,多数评委都喜欢,或者至少不讨厌。因此,不完全排除在提名阶段可能会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或运气成分。但在确定最终获奖作品时,仍然通过集体投票解决,最大程度地通过民主决策规避艺术审美偏好带来的误差。七、关于面试的考量:以人文本评奖结束后,评委会又认真商讨了后续要择期进行的面试事宜。大家在讨论中达成如下共识:1.面试范围如何确定?如果采取全员面试,会普遍增加入展作者的成本,给大家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疫情情况下,全员面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决定只面试获奖作者。2.获奖面试是全部还是抽查?同时,考虑到获奖作者身处全国各地,各自所在地的防疫政策也不尽相同,决定采取抽查面试的方式,对一些经常入展、大家比较熟悉的老作者,一般不再面试,重点对一些新人进行面试。3.面试形式是现场还是网络面试?为减少作者现场面试的困难,本次面试计划采取网络形式进行。为此,还讨论了网络面试的具体细节,做到既能程序合规流程完整,又确实能考察出作者的真实书写水平。从这些讨论中,能充分感受到主办方和评委会对作者的关爱,体现出本次大展的人文关怀。正好,在写作本文期间,笔者还看到了新疆兵团书协关于近期投稿国展的一个通知,通知指出,针对自治区目前受疫情影响、有些地州快递无法寄出的实际情况,兵团书协将实际情况向中国书协进行了汇报,报经中国书协同意,对自治区、兵团投稿作者开辟绿色通道,对确实无法邮寄的作品,先采用图片报送投稿的特殊办法处理,由兵团书协统一组织收集报送。据了解,兵团书协经过紧张工作,已在截稿日17点前将无法邮寄的作品图片收集齐备,按时报送到了中国书协。我想,这一变通做法,也体现了中国书协和各地书协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态度,体现了对基层作者的关心、关爱。无论是四堂杯面试的考量也好,还是国展收稿的灵活处理也好,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合理调整,创新工作,充分考虑疫情状况下书法展赛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从投稿作者出发,以人为本,探索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展赛组织新模式。本次大展后续的面试将视情况择期举行,具体事宜请大家等候主办方的通知。八、评审小结回顾本次评审,有以下特点值得总结:1.维护文字纯洁,提升文化修养和往届相比,本次评审始终做到了将文字审查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在每个评审阶段,随时发现文字问题,随时下掉作品,充分体现了主办方维护文字纯洁性、守护汉字尊严的努力和决心。当然,如果能给终评文字审读环节留出更多的专门时间,并且引入和增加一些专业负责文字审读的评委,可能会让文字问题解决的更加干净一些。同时,作为书法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广大书法作者如何解决文化修养短板问题,其求解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笔者相信,只要导向不变,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必然能在今后见到成效。文化修养本非一蹴之功,我们要对未来抱有期待。2.体现正大气象,彰显时代精神本次大展的评委会主任张建会主席谈到,好的作品,一是要体现正大气象,突出时代精神;二是要文雅,典雅,高雅,总之要雅化;三是要有书写性,要体现出书者内在的精神张力和情感表达。其实,笔者感到,这正是本次评审评委们所普遍坚持的审美原则。相信在未来展览开幕之时,通过观看入展作品,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这些审美原则的精彩呈现。3.破解时代之问,鼓励原创之风在本次评审中,评委们同样也提出了饱受社会诟病的“展览体”问题。笔者以为,“展览体”并非一无是处,也不应该被视为“万恶之源”。这些年来,全国性专业展赛的频繁举办和导向引领,为中国书法固本培元、强化技法根基、注重技术锤炼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长远看这些是为书法发展夯实基础的应有之举,居功至伟。“展览体”讲究技法本身并不是错,错的是只重技法、不重人文的“字匠化”思维,过分炫技、过度拼接的“美术化”偏差,盲目跟风、什么书风火就写什么、投什么、卖什么的“消费式”审美追捧,以及风格弱化、个性退场、性情缺失、千人一面、定制打造的“工业化”培训生成模式等等。我们不应该要求展览解决当代书法的所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放到更宏阔的空间内去考虑,此处不赘。笔者观察到,评委们在淘汰作品时,对那些具备“展览体”面貌的作品,淘汰起来可谓毫不手软,有些看起来在技术上写的非常熟练的作品,评委淘汰时眼都不眨,毫无可惜之心。而对那些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具备笔墨性情的作品、展现才情才华的作品,评委则普遍怀有惺惺相惜之心,踌躇再三,轻易不愿淘汰。4.探索展赛机制,凸显人文关怀本次评审对面试等环节的考虑,是对原定评审流程的修正和改进,充分考虑了疫情之下当前书法展览收稿、评审、面试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考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总要求、又体现对投稿作者充满人文关怀的展赛组织新路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笔者相信,只要继续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办展理念,深化“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评审原则,不断优化展览工作模式,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必定能行稳致远,更上层楼,越来越好。同时,放眼全国,各级书协和社会各界对展赛机制的研讨、探索、改进与完善,也必将为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贡献出新的活力,播种新的希望,并为未来埋下变革的种子。(说明:本文作者冯华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书法秘笈主编)
日期:[ 2022-10-01 ] 阅读: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