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首届“鼎甲杯甲骨文字有奖辨识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三篇,入选论文十二篇。我有幸参与了评审工作,提前拜读了参赛的十五篇大作,感觉受益良多。最近这十五篇大作即将结集出版,大赛主办方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我在书前写几句话,我屡辞而不获,只好勉为应命,拉杂几句,聊为塞责。
近些年的甲骨文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展,这其中就包括新释出了不少以往不识的字,有些字还具有相当的考释难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进步,我想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新材料之赐,如包括花东甲骨、村中村南甲骨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字形和辞例等方面的新信息。当然也包括其他时段的古文字新材料,如金文、简帛等。尤其是大量的不断出土的简帛资料,其中的许多新字和新字形,对上溯和逆推甲骨文字形,考释甲骨文未识之字,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和系联作用;二是对甲骨文的本体研究越来越細密,此即我几年前提到的甲骨文研究的“精密化”。有关甲骨学中的甲骨形态学,缀合、残辞互补、残字的辨识、文例、行款等方面的研究档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在缀合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绩喜人。而分类分组工作的越来越细,对认识不同类组的用字用词习惯,理解和分析“同一词可用不同的形体来记录”这一甲骨文的重要特点大有帮助。很多字的考释,就是在类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答案的;三是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趋于综合和立体。贯通准确的字形分析,多角度的字音拟测,深入细致的相同、相近辞例的比勘,对所释之字语法地位及词性的判断等,已经变成大家在考释过程中熟悉的操作程序。还有对卜辞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各种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规则”的运用等,也都对理解文意和考释疑难字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数码技术的普及和提升以及印刷技术的提高所带来的技术革命,让研究者对资料信息采集和再现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不断在旧资料上发掘出以往不注意的新信息,这也是考释甲骨文字的新助力。
这次评选出的十五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年轻人,学风踏实规范,态度严谨认真,论文中体现出的年轻人在甲骨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学术素养和研究潜力,着实让人感到此道不孤,后继有人。十五篇论文的主题都与甲骨文辨识有关,或是考释文字,或是训释词义,或是分析文意,或是三者都有涉及。总体来看,这些文章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有关新释字和新释义的结论,个人感觉大都比较可靠或极具启发性。尤其是被评为优秀的三篇论文,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甲骨文资料的熟稔程度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储备科学考释甲骨文字、训释甲骨文词义的能力。十二篇入选论文中虽然有几篇与获得优秀的三篇论文从质量上看相差不大,但总是有的地方或是论述不到位,或是稍有瑕疵,故只能屈居入选行列。另外还有几篇或其结论容有可商,或其证据运用不当,或是其他原因,与其他篇相比稍显薄弱,但考虑到各种客观因素,尤其是考虑到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赛,对年轻学者还是要以鼓励为主,故决定放宽一定标准,仍然作为入选论文选入。
从全部十五篇论文的质量来看,可以说这次“鼎甲杯甲骨文辨识大赛”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既体现出中国文字博物馆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表明了学术界对这次大赛的重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主办此次大赛,尤其拿出优厚的奖金奖励获奖者的盛举,表示由衷的感念和钦佩!我希望这样的大赛在总结经验、提高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办下去,力争将其办成一个品牌,一个标志。我也相信下一届大赛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与,一定会征集到更多更精彩的论文。这对于提高甲骨文的考释水平,推动整个甲骨学的发展,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对此充满信心,乐观其成,更愿意与所有甲骨文爱好者共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