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堂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哪些年的刻骨铭心-衣食住行”教育活动回顾
2024年11月9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人声鼎沸,气氛热烈,一场以《哪些年的刻骨铭心-衣食住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河南安阳的近40组家庭热情参与,共同体验了一场关于文字与文化的深度之旅。“探秘甲骨文”系列活动充分结合最新展览“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抓住解读殷商文明的古老密码,沿着神秘古老的甲骨文足迹,探寻3000多年前的商文化。本课程是推出该系列第二期活动“衣食住行”。活动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字的魅力和背后的历史故事。首先进行的是“展厅寻答案”环节。在甲骨文特别展览的策展人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者们有序地参观了新展览内容。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问答,让家长们和孩子们一同探寻了甲骨文与“衣食住行”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对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紧接着是“甲骨猜猜看”环节。甲骨学堂的老师将课堂搬到了活动现场,带领大家玩起了猜字游戏。通过趣味横生的游戏方式,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义,还激发了他们对文字学习的浓厚兴趣。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趣又有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最后是“汉服巧装扮”环节。在这个手工活动环节中,同学们亲手制作了精美的汉服工艺品。他们不仅学会了汉服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装饰技巧,还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汉服作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参与者们对中国文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秉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服务。
日期:[ 2024-11-09 ] 阅读:699
“那些年的刻骨铭心·刀笔文字”活动回顾
你知道商代那么多甲骨原料从哪里来吗?为什么甲骨文背后有那么多坑坑洼洼?甲骨文和占卜有什么关联?中国文字博物馆最新一期甲骨课堂告诉你答案。2024年11月3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四楼甲骨学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甲骨文化课堂——“那些年的刻骨铭心·刀笔文字”。此次课程旨在向青少年普及甲骨文化的魅力与奥秘,并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神秘之处。本次甲骨学堂由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专员冯明慧主讲,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前来参加。冯老师以“甲骨文的定义”为切入点,逐步深入讲解了甲骨材料的来源、占卜过程以及记录方法等知识。她指出,商代的甲骨原料主要来源于龟甲兽骨,这些天然材料经过精心挑选后,用于承载古人的智慧与思考。而甲骨文背后的坑坑洼洼,则是古人进行占卜时留下的痕迹,每一个凹陷都蕴含着一段未解之谜。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堂尾声,冯老师邀请所有学生参与甲骨文缀合的实践环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散落的甲骨碎片,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先民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随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字小博士”宋云松带领大家参观位于宣文馆三楼的“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宋云松围绕“刀笔文字”、“衣食住行”、“文化医学”、“祭祀信仰”、“狩猎蓄养”、“天文历法”六个主题,详细介绍了甲骨文中蕴藏的社会生活画卷。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展示,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参加本次活动的张钰淼同学说道:“冯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神秘的甲骨文,原来这些古老的符号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还隐藏着很多关于古人生活的小秘密。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甲骨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探索更多有趣的甲骨文知识。”
日期:[ 2024-11-03 ] 阅读:673
“国安有我 携手共筑”活动回顾
2024年10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国安有我 携手共筑”的公益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学习体验,让参与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本次活动首先介绍了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国家安全不仅关乎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也涉及到人民福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活动还强调了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并列举了多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如间谍活动、非法测绘、网络攻击等。为了加深大家对国家安全的理解,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互动环节。其中包括“文字里的国家安全”,这一环节通过展示汉字“国”“家”“安”“全”的演变历史,不仅让大家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寓教于乐地传达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参与者们在了解了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后,纷纷表示对于国家安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国家安全特色手工”活动,鼓励参与者动手制作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宣传国家安全理念的有效载体。通过亲手制作,参与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的学习成果,我们提出了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建议,如安全上网、保持理性、积极举报等。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总的来说,“国安有我 携手共筑”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安全意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参与者对于国家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安全的共同维护之中。
日期:[ 2024-10-26 ] 阅读:1006
“字在生活——王子车祸的始末”活动回顾
本次社教活动以“子央坠车”甲骨刻辞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了商代的车行时代,旨在让参与者了解商代王公贵族的出行方式和重要礼节,同时揭示了目前已知的最早车祸的背景和故事。活动不仅提高了参与者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激发了他们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活动伊始,我们通过甲骨文的解读,详细介绍了商代的交通工具及其重要性。通过实物复原和图片展示,参与者直观地了解了当时的马车结构和驾驶方式,进一步认识到马车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一部分不仅让大家认识到古代出行的艰辛,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驾驶马车在道路上奔腾的豪情。接着,我们重点讨论了“子央坠车”的历史背景。通过讲解这起历史上最早的车祸事件,参与者了解到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我们讨论了商代王公贵族出行时需要遵循的礼节,如车队的排列、驾驶的规范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商代的社会秩序和礼仪文化,也让参与者体会到古人对出行安全的重视。在活动的最后,参与者动手制作了一本古人行车动画小人书。通过古代驾车图的创作,大家将所学的知识以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制作过程中,参与者们积极互动,分享各自的创意和想法,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通过这次社教活动,参与者不仅学习了商代的交通文化和礼仪,还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活动不仅增强了大家对历史的理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许多参与者表示,活动让他们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来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主题,激发大家对历史的热情,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日期:[ 2024-10-19 ] 阅读:967
“古韵今风 重阳共赏 ”重阳特别活动回顾
2024年10月11日,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中国文字博物馆四楼甲骨学堂内欢声笑语,大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古韵今风 重阳共赏”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加深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为一直关心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享受乐趣的平台。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寓意深远,承载着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策划了此次手工活动,通过一系列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让大朋友们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欢乐,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首先,通过“又见重阳”环节,大家详细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演变以及各地的习俗,对重阳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后,进入“制作漆扇——匠心独运”环节,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亲手体验中国传统漆艺的魅力,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漆扇。每一步制作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紧接着,活动进入“投壶游戏——古韵今风”环节。投壶作为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身体协调性,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活动现场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投壶挑战,反响热烈大家纷纷参与,寓教于乐,气氛热烈。最后,活动迎来了“剪纸艺术——巧手传情”环节。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张上创造出各种吉祥图案,如象征长寿的菊花、寓意节日美好的重阳糕等。巧手剪纸,传递出对节日的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此次活动得到了参与者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开心能有幸参加本次活动,不仅感受到了重阳节的温馨与欢乐,还亲手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观众朋友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享受乐趣的平台,同时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10月11日,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中国文字博物馆四楼甲骨学堂内欢声笑语,大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古韵今风 重阳共赏”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加深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尊重与关怀,同时为一直关心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享受乐趣的平台。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寓意深远,承载着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文化内涵。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策划了此次手工活动,通过一系列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让大朋友们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欢乐,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首先,通过“又见重阳”环节,大家详细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演变以及各地的习俗,对重阳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后,进入“制作漆扇——匠心独运”环节,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亲手体验中国传统漆艺的魅力,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漆扇。每一步制作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紧接着,活动进入“投壶游戏——古韵今风”环节。投壶作为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身体协调性,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活动现场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投壶挑战,反响热烈大家纷纷参与,寓教于乐,气氛热烈。最后,活动迎来了“剪纸艺术——巧手传情”环节。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张上创造出各种吉祥图案,如象征长寿的菊花、寓意节日美好的重阳糕等。巧手剪纸,传递出对节日的美好祝愿,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此次活动得到了参与者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开心能有幸参加本次活动,不仅感受到了重阳节的温馨与欢乐,还亲手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为观众朋友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享受乐趣的平台,同时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期:[ 2024-10-11 ] 阅读:690
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2024年10月9日,中国文物报社发布了“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名单,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教合一青少年社教案例项目入选全国“百强案例”。 “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教合一青少年社教案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精心策划了这个展览和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案例,更好地传承弘扬汉字文化。 这是一个专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案例。案例主题为“家国情怀”,以文字为切入点,分为何以为家、何以为国和家国相依三个单元,通过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奥秘,揭示汉字中蕴含的家国观念,引导青少年探索源远流长的家国故事、感悟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案例活动环节设计将传统展览与大型地游、集章打卡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界限,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体验空间,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案例中“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展览是“学习强国”全国首家文博基地挂牌所在地。展览作为基地的线下专属体验空间,利用更广阔的平台,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面向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开放,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字与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案例自实施以来,已成功举办150余场活动,惠及2万余名学生,不仅在本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整体引进,助推“文化润疆”工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保持初心,打造更多有温度的研学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字文化。 
日期:[ 2024-10-10 ] 阅读: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