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讲坛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文博大讲坛
程燕教授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解读安大简中的 “不一样的《诗经》”
2025年10月17日,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程燕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她以《不一样的〈诗经〉》为题,结合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珍贵史料,为现场观众揭开了早期《诗经》版本的独特面貌,助力观众深入理解《诗经》传承与中国古代文明。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主持。 此次讲座的举办,与“简载华章——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展”深度联动。该展览从创意到开展历时近两年,在安徽大学研究团队的学术支持下,为观众呈现了安大简的文化价值。程燕教授在讲座上的解读为观众理解展览内容、挖掘竹简背后的学术意义提供了关键指引。 讲座中,程燕教授以出土文献为切入点,围绕安大简《诗经》的“三个不一样” 展开核心讲解,从不一样的外表、不一样的顺序、不一样的文本范式三个方面,结合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对《诗经》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的内容体系,更搭建了学术研究与公众文化传播的桥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注入了新活力。程燕教授是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3部,在《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中国文字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
日期:[ 2025-10-17 ] 阅读:6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徐在国教授解码安大简的前世今生
2025年10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简载华章——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展”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为深化公众对“安大简”的认知、扩大展览社会影响力,中国文字博物馆特别邀请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做客“文博大讲坛”,带来题为《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的普及性专题讲座。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主持。讲座中,徐在国教授首先回溯了安大简的“前世”传奇。这批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的战国早中期楚简,共编号1167个,完整竹简近900枚,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年代属于战国早中期。现场展示的接剥清洗、取样检测、脱色拍照、编辑整理等工作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艰辛。在安大简“今生”解读环节,徐在国教授系统梳理了安大简的文献价值,深入浅出的谈及到安大简形制、文字特点和风格以及简文内容等。安大简文字内容丰富、系统,可与传世文献互证,或补充历史记载的缺失,特别是《诗经》简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诗经》文本,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徐在国教授是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侧重战国文字疑难字考释,工具书编纂,整理、研究安大简和新出战国文字材料。此次讲座既是面向公众的学术普及窗口,让千年古简走出研究室、走进大众视野,更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安徽大学深化馆校合作的生动见证。双方将以安大简研究和展示为纽带,依托高校深厚的学科资源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平台,通过解码先秦古简承载的文明密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探索出一条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新路径。
日期:[ 2025-10-16 ] 阅读:7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
《尚书》上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就是竹简,是我国上古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鉴定和竹简样品年代检测,确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早中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竹简内容为书籍类文献,涉及经、史、子、集、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具体包括《诗经》、楚国历史、孔子语录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大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十分重要珍贵。本期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特邀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与您面对面交流,诚邀您前来参与。讲座题目:谈安大简的前世和今生主讲人:徐在国时间:2025年10月16日(周四)  下午15:00—17:00地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徽文馆嘉宾简介徐在国,1966年生于山东新泰,分别于1989、1992、1997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侧重战国文字疑难字考释,工具书编纂,整理、研究安大简和新出战国文字材料。现为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安大藏战国竹简儒家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完成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一等奖二次(排名二、三),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合著5部。主要著作有《隶定“古文”疏证》《传抄古文字编》《上博楚简文字声系》《战国文字字形表》等。
日期:[ 2025-10-13 ] 阅读:24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开讲: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
3月8日下午,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宣文馆四楼甲骨学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的起源”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葛亮作为主讲嘉宾。葛亮研究员结合其多年研究成果,系统阐释甲骨文与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通过解读甲骨文“刻”“写”技法中的审美意趣,剖析了殷商时期王室“书法家”们在甲骨上进行刻写的用笔、结字、章法等,揭示其线条造型、章法布局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凝神倾听葛亮研究员的讲解,反应热烈,互动频繁。许多观众在讲座结束后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甲骨文与中国书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探索,展现了早期人类对于文字造型的艺术追求,揭示了汉字起源时期的书写风貌和审美取向,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彰显出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葛亮,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等学术专著,以及《甲骨文名品》《金文名品》《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等通识读本。
日期:[ 2025-03-08 ] 阅读:3066
“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做客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
11月15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简’述中国——探寻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文博大讲坛”。本次活动特别邀请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进行专题讲座,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主持。活动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以及众多市民参加,现场气氛热烈。讲座伊始,朱建军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简牍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简牍作为古代书写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长达千年之久。其次,朱建军详细回顾了1949年前河西汉塞简牍的出土情况。他特别提到了几批重要的简牍发现,这些简牍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例如,“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记录了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记录,揭示了汉代边疆管理的细节。而“悬泉汉简”中的“过长罗侯费用簿”则记录了悬泉置接待长罗侯军吏的一份账单,展现了汉代驿站制度的具体运作。最后,朱建军谈及简牍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以甘肃简牍博物馆使用新的红外摄像技术识别文字为例,讲述博物馆在简牍的整理、研究和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于笑莹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朱馆长的讲座从什么是简牍;简牍在历史上使用了多长时间;简牍出自哪里三个问题入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简牍。简牍之上书写、保留、蕴含着2000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真实事件和聪明智慧,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完整册书,都记载了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前进道路上生生不息的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在新时代,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就需要挖掘简牍资源,用它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世界表达。
日期:[ 2024-11-15 ] 阅读: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