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香港商报《寻根中原—华夏文明探源之旅》 大型报道活动采访团莅临我馆参观
      9月27日上午,由香港商报常务副总编周刚,香港商报社长助理、中原新闻中心主任刘国敏带领的香港商报《寻根中原——华夏文明探源之旅》大型报道活动采访团一行在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健的陪同下莅临我馆参观。       周刚一行参观我馆展厅。     采访团一行与市委外宣办以及相关单位进行座谈。         9月27日上午,由香港商报常务副总编周刚,香港商报社长助理、中原新闻中心主任刘国敏带领的香港商报《寻根中原——华夏文明探源之旅》大型报道活动采访团一行在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健的陪同下莅临我馆参观。     采访团一行在讲解员热情引导和详细讲解下,参观了我馆字坊、碑林、一片甲骨惊天下、文字发展史等展览并观看4D影片《甲骨文》。参观结束后,香港商报采访团对我馆场馆的规模、展品的精致以及文化科普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午,采访团一行还与市委外宣办及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入座谈,进一步探访古都安阳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在座谈会上,我馆对外宣传教育部副主任石文莉介绍了我馆的建设、运营、发展概况,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汉字巡展、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四堂杯书法大展等重要展览的基本情况以及二期规划建设。周刚表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华文化之根。中国文字博物馆非常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汉字起源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我们将进一步以香港商报为桥梁和纽带,面向香港和海外华人宣传安阳、推介安阳,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夏文明。
日期:[ 2012-09-29 ] 阅读:1334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举行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今天下午举行。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原风-河南省文化周”将于11月5日至11日举行。嘉宾省文化周活动历来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国内文化周活动以来,作为加强上海与兄弟省市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国内文化周活动已成为上海服务全国的主要文化平台,众多带有浓郁地域特色、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原创作品不仅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示,更通过这一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节目交易五部分。   11月6日和7日,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大型话剧《红旗渠》将上演于上海大剧院。地处太行山脉的河南省林县人民世代饱受缺水干旱之苦,因而一直未能摆脱贫困穷苦的生活困境。上个世纪60年代初,林县县委在资金、物质、粮食都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顶住了来自不同层面的干涉、反对和压力,毅然决定率领全县人们实施“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引漳水入家乡的创举,以从根本上扭转林县干旱缺水的局面。历经10年与天斗、与地斗的愚公移山精神,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这样宏伟计划,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林县红旗渠的修建竣工被称为是“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该剧采用散文式的结构,截取了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几个感人场景,藉以展现不同阶层各类人物的不同表现,既刻画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又塑造了一组反映林县人民精神面貌的群体形象。在剧中,以县委书记杨贵为代表的红旗渠修建者们几乎在不具备任何开工条件的情况下咬着牙,废寝忘食地带领着人民一起战天斗地。虽然在建设过程中遭遇过上级派来的工作组的阻扰,也因民工的受伤、牺牲遭遇到家属的责难和纷争,但是杨贵与他的一班人始终以全县人民的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矢志不移,最终使多年的蓝图变成了现实。演员的表演充满热情,风格质朴,台词慷慨激昂,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该剧的导演、剧院副院长李利宏表示:愚公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河南省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要通过话剧《红旗渠》向全国的观众彰显出河南人的精神内涵。   11月5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的豫剧《清风亭上》将于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该剧是一出传统剧目,讲述的是一个以怨报德的悲剧故事。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上捡得一弃婴,将其抱回家中赐名张继保,并含辛茹苦13载将他抚养成人。张继保长大后进京赴考,高中状元后竟翻脸不认父母养育之恩,反而将它们气死在清风亭上。他的倒行逆施为天地所不容,最终也遭受雷劈身亡。该剧通过张元秀夫妇和张继保这一对“大善”、“大恶”人物的鲜明对比,鞭挞了功名利禄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呼唤和感召人性“本善”的回归。针对当今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子女赖老啃老,父母溺爱纵容的风气,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新编豫剧《清风亭上》对人物的唱腔、动作的设计以及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由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豫剧表演家李树建亲自领衔,饰演剧中的张元秀一角,而另一豫剧名角柏青则饰演张妻,更使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还将特邀台湾豫剧团于11月3日在上戏剧院演出新编豫剧《花嫁巫娘》。该剧讲述了长久以来,花帕族畏惧于一则古老的预言:“一旦本族女人与外族人恋爱,花帕部落将步向衰亡”。媚金是该族一位应守身事奉祖灵的巫娘,长老辛夷虽暗恋媚金,却也只能远远地想望媚金。不料媚金却与一位在流放途中误闯部落的外族人瞿言发生恋情,妒火攻心的辛夷因此发出了怨咒!该剧由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领衔,并与京剧小生曹复永跨刀同台。通过导演的精心排演与视觉设计,观众被带入了一个回荡着山与风缠绵之声的花帕部落,大大开启了观众对豫剧剧场的想象力。该剧的音乐设计则不局限于河南梆子的脉络,展现了演唱形式的多样化与可能性。   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带来的《汉字》展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先民曾创造出多种古老的文字,它们是世界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沿用至今,它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作为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文字之一,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目前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数约14亿人。《汉字》展将通过向公众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汉字的历史源流,欣赏汉字的书法艺术,品味汉字的妙趣横生,感受汉字的旺盛生命,进而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   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还将在“天天演”的舞台上为上海观众献上一台集河南民乐、歌舞、开封盘鼓、少林功夫、豫剧折子戏为内容的表演节目;文化讲座《中原文化走出去》、《华夏古乐》将分别由专家讲述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河南出土的古代乐器的功能和历史演变过程,以展示中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艺术节国际演出交易会特设的“河南省展区”,则将向国内外演出机构推介河南优秀精品剧目。   此次来沪展演的剧目,代表着河南艺术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红旗渠》曾先后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等多项大奖,并在前不久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北京展演月”开幕式演出剧目进京演出,引起了较大轰动。豫剧《清风亭上》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曾在北京、新疆等多地演出,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天天演”节目中展示的少林武功享誉国内外,将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开封盘鼓为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文化周豫剧《花嫁巫娘》演出的台湾豫剧团,为台湾两大公立文艺团体之一,在台湾享有盛誉。多年来,该团与河南豫剧界在联合演出、剧目编排、文化研讨等方面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演出,也是该团首次赴上海与广大观众见面。   11月6日,将举行本届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的系列开幕活动。世纪广场“天天演”河南专场、《汉字》展览与话剧《红旗渠》等都将于当日与观众见面。
日期:[ 2012-09-27 ] 阅读:1147
“大美汉字”文字展览将于11月 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展出
【新民网·独家报道】9月27日,新民网记者从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从11月6日-11月18日,“大美汉字”展览将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展出,呈现中国汉字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和艺术精华。    据悉,“大美汉字”将以汉字发展为主线,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全面地展现汉字起源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字起源与流变,主要讲述汉字起源,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第二部分是汉字的研究与传播,讲述汉字的研究成果和印刷术;第三部分是汉字的艺术与意趣,讲述汉字的书法、篆刻及使用中的妙趣精华;第四部分是汉字与河南、安阳,讲述汉字的发源地河南、安阳的厚重历史。    现场将可以看到出土于安阳的甲骨片及青铜器重器的仿制品,包括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此外,展览还将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述汉字演变过程,观众还可亲手参与雕版印刷。    “大美汉字”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精品展览,该博物馆是以中国文字为主题的国家博物馆,建于甲骨文的发现地——河南安阳。该展览同时作为上海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的参展项目,也是“大美汉字”国内巡回展的首次展出。(新民网记者周晏珵)
日期:[ 2012-09-27 ] 阅读:1090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展 凝视千年甲骨
  殷墟甲骨占卜刻辞         据《新闻晨报》报道,面对面观看殷商时期甲骨片上的占卜文字,亲手抚摸司母戊鼎内壁铭文的秘密,一次性饱览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绵延几千年的发展流变……11月6日至18日,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打造的《汉字》展将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观众见面。   日前,记者赶赴安阳,实地探访展览筹备情况,获悉这将是珍贵的甲骨文第一次成系统大规模走出安阳。此外,通过高仿真青铜器的“裸展”(观众可用手触摸仿真展品)和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本次展览也将为观众提供一次 “亲手抚摸”中国汉字起源与流变的难得机会。   面对面接触甲骨片   说到汉字起源,甲骨文是不二话题,而河南安阳殷墟作为甲骨文的出土地,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充满敬畏感和神秘色彩。尽管信息的发达和网络的发展,令观看甲骨文资料变得十分容易,但“面对面目睹甲骨片”的机会却十分难得,而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这一次来沪的《汉字》展,将为公众提供这样一次珍贵的机会。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共出土13余万片,总计单字字数约5000个,目前可释字约1500个。这次的展览,馆方将以图片、高仿制品和多媒体的方式,精选一些极富研究和观赏价值的甲骨片,令观众近距离感受甲骨文的魅力。   因为是第一次走出安阳,馆方在挑选标准上定位了众多形状完整、学术价值高和具典型意义的甲骨片展品到沪。届时,观众可以鸟瞰河南殷墟宫殿宗庙区,循着考古学家的脚步走进殷墟甲骨窖穴,同时有机会观赏到注释详尽的甲骨刻辞内容。殷人无论大小事都要进行占卜,因此这些刻辞会饱含祭祀、战争、田猎、气象预报、生育甚至车祸等细节,十分珍贵有趣。展览现场还会有专业讲解员,而注释方面,除了做到专业详尽,还将配有中英文对照,方便观众观看。   抚摸高仿真青铜器   传统的展览只能看不能摸,而这一次的《汉字》展览另一大亮点就是观众可以亲手抚摸展品。馆方告诉记者,在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展示环节,让观众抚摸青铜器上镌刻的金文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   金文又称吉金文字、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事件的记录,以及对祖先及王侯们功绩的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金文研究中最富盛名莫过于属于商代晚期、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该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商周铜鼎。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为“姤戊”,“姤戊”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十分值得一看。   为了突破观众的观展体验,目前馆方已经精心挑选了司母戊鼎、毛公鼎等5件青铜器文物制成同样大小的高仿真展品送往上海艺术节,以“裸展”方式展出,观众尽可以伸手去触摸这些古老的文字。   “文字简史”让你三秒变专家   精心挑选的甲骨片和裸展青铜器之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制作了触摸屏等多媒体方式,生动展示一部完整的“汉字简史”,让观众也有机会成为“汉字专家”。比如,车、水、门、贝、本,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汉字,如果要你分别写出它们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字体的写法,分别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来书写,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对于认真看完这次展览的观众,这个绝活将不再成为难题。   此外,展览也涵盖了汉字在书法、篆刻、碑刻、印章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因此,无论对于书法爱好者,还是对甲骨文充满期待的普通观众,这都将是一次难忘的文字之旅。
日期:[ 2012-09-27 ] 阅读: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