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博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字博先锋 | 字博风采

楚才殷用:90后湖南小伙陈彪 在甲骨文的故乡书写古文字传承新篇章

[ 2025-07-17 ] 阅读:228

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殷商王朝曾经的首都、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这片因甲骨文惊世而闻名遐迩的土地上,中国文字博物馆巍然矗立,犹如一座守护着汉字千年基因密码的殿堂,在这里活跃着一位年轻的文博工作者陈彪。1993年出生于湖南岳阳的他,自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入职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来,以其对古文字的赤诚热爱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书写着一份独特的青春答卷古文字的学术积淀转化为推动古文字与古代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澎湃动力,全身心投入古文字与古代文化的推广普及事业,把专业变成事业,把兴趣变成了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调整大小 ①

陈彪在宣文馆大厅为群众提供导览服务


调整大小 ②

陈彪为参观的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一、专业筑基,兴趣点燃事业之光

陈彪同志的职业选择,源于对古文字那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安徽大学扎实学术训练,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深感幸运能进入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一国家级平台,直言“把专业变成事业,把兴趣变成了职业”是莫大的幸福。入职伊始,他便潜心研究基本陈列展览体系,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从参与北京宣文馆基本陈列方案专家论证会的会务,到投身王铎书法拓片展、古琴书画展、龙年文化展等具体工作,大到展览设计理念,小到展板上的每一个字,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和专业投入,认真撰写校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博工作的理解。

二、策展创新,让古文字“活”起来

陈彪同志积极发挥专业所长进行创新实践他敏锐地捕捉到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在人民日报直播间讲解展览,参与策划并拍摄了十四期彪哥带您看展览龙年文化展推广视频,他身穿红色长衫,手执折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距离,还参与了展览社教节目等诸多视频的拍摄录制。常坐书斋的他,虽然不擅长在镜头前表现,但为了更好地介绍传播文化知识,往往要将内容反复录制多遍,力求将最精彩的视频呈现出来。他撰写的绳武贻谋——简帛文献中的格言展览,将深藏于简帛文献中的古老智慧提炼呈现,赋予其时代价值。为了充分挖掘简帛文献中的格言价值,他广泛地翻阅各种典籍文献,筛选契合实际生活的重要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努力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呈现。作为布展科的一员,他的工作内容不局限于布置展览,还深度参与从大纲撰写到展厅维护、文物上撤展的全流程工作。正因如此,他深知展览从纸面到落地的每一个细节。此外,他还为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用专业知识和热情传递文化魅力。

三、身体力行,文化服务无问西东

文博工作远不止于展厅之内陈彪同志的足迹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他远赴新疆哈密市博物馆,参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巡展的布展与撤展工作,将汉字文化播撒至边疆。他到陕西西安,在陕西省图书馆给火箭军工程大学和西安市的中小学师生以及广大的西安市民作了题为“汉字趣谈”的汉字文化推广讲座,深入讲述了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发展历史,细致解读了汉字的构形原理。他深入基层,在汤阴县瓦岗镇辛庄村参与扶贫工作,走访贫困户,了解民生疾苦,发挥自己的文学文献功底,为村里每一条村路都取了既有历史典故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精神的名字,在农村传播典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青年文博人的社会担当。在馆内,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所学专业知识,利用自身对楚简的研究和书法的专长为馆内讲解员老师们进行知识培训,提升团队的整体专业素养。即使是下班后的时间,也在细致查询文献材料,准备讲义,充分展现了乐于助人、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四、深耕专长,推动简牍研究走向大众

陈彪同志尤为珍视其母校安徽大学在战国竹简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凭借对安大简的熟悉和专业自信,他主动向馆领导提出举办相关专题展览的构想。这一富有前瞻性的建议得到了馆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如今,他作为主要策展人,正全力推进这一由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安徽大学主办的大型简牍文化展。从组织展览大纲的撰写,到亲手制作竹简复制品,大纲上的一字一句,竹简复制展品上的一笔一画,都倾注了他的良苦用心。目前展览大纲已完成,并进入专家论证修改阶段展览项目成功入选河南省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优秀展览,标志着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获得了省级层面的肯定。此项即将面世的展览,不仅是他个人专业能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将前沿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惠及大众的重要实践。

结语

从书斋里的古文字学子,到展厅内外的文化传播者、策展人、讲解员、布展员,陈彪同志这位来自湖湘文化大地的楚才,在甲骨文的故乡,被殷商文明所滋养,工作中十足的劲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博人生新篇章。他的故事,是当代青年文博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写照。他让沉睡千年的古文字焕发新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