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 校园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科技筑梦”助力“双减”科普校园行活动走进安阳市龙安区锦绣学校
6月22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科技筑梦”助力“双减”科普校园行活动走进安阳市龙安区锦绣学校。通过开展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青少年科学精神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张兴玉,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安阳市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铮,安阳市龙安区锦绣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谢谋荣等领导出席了活动开幕式。魏文萃在开幕式上表示,多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充分发挥科普教育阵地作用,定制以甲骨文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课程,推进实施了“我爱甲骨文”“汉字精神励少年”进校园等科普教育项目,采取参与、体验及互动展示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青少年进行探究式、互动式学习。谢谋荣表示,这次活动是一次文化的启蒙、科技的启蒙,更是一次成长的启蒙,是启发学生科学兴趣,文化智慧的平台,是开拓学生广阔视野、形成学生科学认知的平台,我们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在本次活动中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实现成长。张兴玉在开幕式上宣布“科技筑梦”助力“双减”科普校园行活动启动。张兴玉代表安阳市科协授予锦绣学校“‘科技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奖牌。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安阳市龙安区锦绣学校捐赠图书。仪式结束后,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锦绣学校四年级学生开展了“舞动的汉字”甲骨文特色教育课程,孩子们学到了人、从、众、行、女、安等与“人”相关的甲骨文字,并用人体组成了所学到的甲骨文。课堂中引入互动项目,让孩子们体验雕版印刷技术,感悟古人科技的智慧结晶。孩子们手中拿着自己制作的雕版印刷作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中国文字博物馆还将基本陈展“中国文字发展史”浓缩成适合青少年参观的展览,以展板的形式带进了锦绣学校,并组织学生参观了展览。另外,还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开设了“我画甲骨文字画”“传承传统技艺——活字印刷”“科技认知未来”等互动体验,课堂气氛活泼,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求,求中知。孩子们表示,我们的祖先真伟大,利用各种事物的形象创造了甲骨文字,并且传承到了今天,我们要好好学习,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本次校园行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开展“科技筑梦”助力“双减”科普教育活动,不断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拓宽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手段,拉近孩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全面助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厚植科学文化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日期:[ 2022-06-22 ] 阅读:3272
迎夏至节气 学甲骨文字——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走进 安阳市北关区新都城幼儿园
6月20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触碰甲骨 字趣飞扬”特色甲骨文教育活动走进安阳市北关区新都城幼儿园。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夏至节气,讲述夏至节气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夏至”两个字从甲骨文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夏日炎炎,小朋友们怎么过夏天?”“夏天有什么好吃的?”“夏至的到来代表什么呢?”“夏至两个字的甲骨文字怎么写呢?”……北关区新都城幼儿园的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夏至的由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社教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夏至”的含义、节气特点和文字演变历程,孩子们开心地参加课堂互动。夏天是彩色的,是美丽的,有甜甜的大西瓜,冰凉的冷饮和带给我们凉爽的小扇子,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制作了夏至节气卡片。中班的小朋友刘珂豪和刘籽菡表示,甲骨文很有趣,就像一幅画一样,我们很喜欢甲骨文。北关区新都城幼儿园园长李庆云表示,今天我们安阳市文字博物馆的志愿者们给新都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甲骨文活动,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当中,了解了夏至的文化,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甲骨文字在孩子心中从小扎根,给他们播下一生幸福的种子。新都城幼儿园的常静老师说,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字形形象生动,非常符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认知思维。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传承汉字文化。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开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字文化的热情,通过解读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脉络在幼儿心中根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在孩子内心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日期:[ 2022-06-20 ] 阅读:3737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
2020年8月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为青岛市本地的同学们送去了博物馆精品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有趣的汉字文化之旅。孩子们认真参观《汉字》展览。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与世间万物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表现力。活动中,甲骨学堂的老师们首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汉字》展览,接着老师们结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故事、游戏和表演等形式,为孩子们开展了《舞动的汉字》精品汉字教育课程,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了汉字知识,认识了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们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使孩子们对祖国文化遗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甲骨学堂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的一个公益性社教活动平台。其主要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汉字文化背景,给孩子营造一个与学校课堂不一样的学习环境,通过听讲解、解汉字、做手工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此次,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走进走进青岛城市艺术馆,希望通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孩子热爱国学的情感。
日期:[ 2020-08-09 ] 阅读:8554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五)
 《亲情一家人(二)》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在自己温暖的小家中,我们有父母兄弟得心心相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家人不离不弃、守望相助。上节课为大家分享了“父、母”二字,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亲情一家人(二)》,体会汉字里的家国情怀和手足情深。02安家落户、爱国如家父母、兄弟姐妹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亲情,而“家”是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最后情愫。最后,我们就来说说“家”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外面一个“宀”,中间一个“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而房子里有猪也成为了家的一种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爱家升华为爱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爱国如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几千年来,这一文化传统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此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在国家迅速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们,塑造着英雄不同的模样,诠释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人的精神力量。传说中仓颉造出文字的那一刻惊天动地,这足以说明文字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汉字,让民族精神和祖先的智慧有了文化的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文化体系、统一的国家观念,正因为如此,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们才能够迅速凝聚14亿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战疫成绩。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儿女的心与根。凝聚华夏力量,传承中华智慧,发现汉字之美。下期再见!
日期:[ 2020-03-26 ] 阅读:14657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四)
《亲情一家人(一)》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奔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感动你我。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的《发现汉字之美》主题课程,就来和大家聊聊《亲情一家人》。本期我们先来和大家聊聊“父、母”二字。家是崭新的起点,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你人在哪里,心在何处不管你走到海角,还是天涯,家里始终有一个惦记你的母亲,一个思念你的父亲。我们先来看看无微不至、含辛茹苦的“母”爱。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金文里都像一位端坐的母亲。与古文字“女”字不同,“母”字的胸部有两个点,特别强调母亲的乳房。这可能与母亲的重要职责—生儿育女有关。小篆“母”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只是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乳房的两点写成了两个短横。隶书“母”字是小篆“母”字逆时针旋转90度后变化而来的。原本纵向表示身体的部分变成了一横,原本横向表示乳房的两短横变成了纵向的两点。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你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一直伴着我们成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爱无言的“父”爱。许慎《说文解字》:“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以至于“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成为旧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父亲真的是一位手里天天拿着棍棒的、动不动就教训人的人吗?要想找到答案,还得从古文字中寻找证据。 上图是“父”字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上表中甲骨文“父”字的字形来看,确实像一只手拿着棍棒的样子。但关于“父”字还有多种解释,比如罗振玉先生的持炬说(《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刘心源先生的主字说(《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高鸿缙先生的抽象物说(《中国字例》第三篇);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持斧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中所见之殷代社会》),认为“父”乃斧之初字。商代金文“父”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会把石头加工打磨成斧头一类的生产工具。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发现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缸,外壁绘有彩绘图案,其中就画有一把竖立的石斧。同时,石斧在考古工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文化遗存。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郭沫若先生持斧说,更接近“父”字本义。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来自父亲无言的关爱。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为祖国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吧。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亲情一家人(二)》,将对“兄、弟、家”等字进行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日期:[ 2020-03-21 ] 阅读:1097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