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重要资讯
中国古文字研究与交流创新之举
    这次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鼎甲”杯甲骨文字辨识大赛在全国是首届,是首届自然就有创新的意味在里面,古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比赛的形式得以呈现,这是学术交流形式的一种创新。     我们知道古文字可以作为史料来使用,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也是中国最原始的汉语文献,因而甲骨文字的考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释字作为基础研究,始终是甲骨文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升古文字学、历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也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次甲骨文辨识大赛是非常有意义的,对甲骨文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曾经讲过,纵观字源研究的历史,有两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一是要充分地、正确地利用字形资料;就是利用出土甲骨资料来深化展开各项研究工作,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使这方面的探讨获得科学依据,进入崭新的境界。二是要有科学的、严谨的研究方法。任何一种学问都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寻找合乎科学的考释古文字的新方法,不断探索,通过对过程的归纳总结,用博大精深的知识和独特见解,创造出别树一格的汉字阐释系统,这是年轻学者们应该努力的目标。     说到学术比赛,其实更多的意义在于交流学术成果。这是一次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比赛,评审组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参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领域对甲骨文字的辨识进行了论证,文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成果突出。大赛论文现编撰成册与大家共享,期待鼎甲杯一届一届的办下去,越办越好。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  冯克坚
日期:[ 2015-09-09 ] 阅读:1895
“鼎甲杯”甲骨文字有奖辨识大赛论文集 序
    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发起主办的首届“鼎甲杯甲骨文字有奖辨识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三篇,入选论文十二篇。我有幸参与了评审工作,提前拜读了参赛的十五篇大作,感觉受益良多。最近这十五篇大作即将结集出版,大赛主办方中国文字博物馆让我在书前写几句话,我屡辞而不获,只好勉为应命,拉杂几句,聊为塞责。     近些年的甲骨文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展,这其中就包括新释出了不少以往不识的字,有些字还具有相当的考释难度。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进步,我想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新材料之赐,如包括花东甲骨、村中村南甲骨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字形和辞例等方面的新信息。当然也包括其他时段的古文字新材料,如金文、简帛等。尤其是大量的不断出土的简帛资料,其中的许多新字和新字形,对上溯和逆推甲骨文字形,考释甲骨文未识之字,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和系联作用;二是对甲骨文的本体研究越来越細密,此即我几年前提到的甲骨文研究的“精密化”。有关甲骨学中的甲骨形态学,缀合、残辞互补、残字的辨识、文例、行款等方面的研究档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在缀合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绩喜人。而分类分组工作的越来越细,对认识不同类组的用字用词习惯,理解和分析“同一词可用不同的形体来记录”这一甲骨文的重要特点大有帮助。很多字的考释,就是在类组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答案的;三是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趋于综合和立体。贯通准确的字形分析,多角度的字音拟测,深入细致的相同、相近辞例的比勘,对所释之字语法地位及词性的判断等,已经变成大家在考释过程中熟悉的操作程序。还有对卜辞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各种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规则”的运用等,也都对理解文意和考释疑难字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数码技术的普及和提升以及印刷技术的提高所带来的技术革命,让研究者对资料信息采集和再现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不断在旧资料上发掘出以往不注意的新信息,这也是考释甲骨文字的新助力。     这次评选出的十五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年轻人,学风踏实规范,态度严谨认真,论文中体现出的年轻人在甲骨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学术素养和研究潜力,着实让人感到此道不孤,后继有人。十五篇论文的主题都与甲骨文辨识有关,或是考释文字,或是训释词义,或是分析文意,或是三者都有涉及。总体来看,这些文章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有关新释字和新释义的结论,个人感觉大都比较可靠或极具启发性。尤其是被评为优秀的三篇论文,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甲骨文资料的熟稔程度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储备科学考释甲骨文字、训释甲骨文词义的能力。十二篇入选论文中虽然有几篇与获得优秀的三篇论文从质量上看相差不大,但总是有的地方或是论述不到位,或是稍有瑕疵,故只能屈居入选行列。另外还有几篇或其结论容有可商,或其证据运用不当,或是其他原因,与其他篇相比稍显薄弱,但考虑到各种客观因素,尤其是考虑到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赛,对年轻学者还是要以鼓励为主,故决定放宽一定标准,仍然作为入选论文选入。     从全部十五篇论文的质量来看,可以说这次“鼎甲杯甲骨文辨识大赛”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既体现出中国文字博物馆领导的远见卓识,也表明了学术界对这次大赛的重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主办此次大赛,尤其拿出优厚的奖金奖励获奖者的盛举,表示由衷的感念和钦佩!我希望这样的大赛在总结经验、提高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办下去,力争将其办成一个品牌,一个标志。我也相信下一届大赛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参与,一定会征集到更多更精彩的论文。这对于提高甲骨文的考释水平,推动整个甲骨学的发展,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对此充满信心,乐观其成,更愿意与所有甲骨文爱好者共勉。     是为序。
日期:[ 2015-09-09 ] 阅读:2508
三千年后的历史回响 ——写给“中国字•世界情”甲骨文书法大展
    三千多年前,殷人借助甲骨文字与鬼神沟通,以决定从家庭到军国的所有事情,其文化的与社会的意义似不难想见。三千多年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殷商史学研究的鼎盛和古文字学的创立,其学术价值的重大也已是尽人皆知。此后百余年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怎么评价都不嫌为过,而裨益于书法者也多。概括言之,主要有三。其一,书法史籍以前推数百年,加之后来陆续发现的金文,使商代书法变得言之有物,多姿多彩;其二,甲骨文书法与巫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早期书法形态,也因其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而为探索原始艺术的起源、性质、功用、审美等提供了物证和可资推想论说的空间;其三,使甲骨文成为当代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一种独特的书体样式,并为古文字诸体书法审美及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学习甲骨文书法,了解字形结构和书法特征是第一步。用“六书”造字法衡量,甲骨文有指事、象形、会意三类表意字和形声字、假借字两类,而若分析字形,为之分解至最小的构形元素,则数千字形不过是由一百多个独体象形字作为偏旁辗转变化组合而成。换言之,甲骨文字形是一种相当规律的象形符号体系。从书体的角度看,二百多年的甲骨文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先写后刻、刀服从于笔,先写后刻、刀刻相对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并清楚地改变字形风格,以刀代笔、更多地展现契刻之美。揆其变化的原因,是刀刻要想保证象形符号之“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准确性相当困难,而文字的实用性又会促使人们朝着使用工具的便利方面去探索,于是有了线条化、省略式简化和书写性简化。这样一来,契刻即开始违背造字初衷,持续地降低文字符号的象形程度,使之始终保持着“相似性”的连续发展和变化状态,而刀和契刻工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书写性简化源出于快速便捷的用字需求,它以省略合并偏旁的局部原形书写方式和线条为基本特点,对字形的改造细微而持久,对维持字形的“相似性”至关重要。久而久之,积微至巨,书体发生了演进,而知识的传承则保证后人不断地借助变迁的字形去认知字源,借助于想象和跳跃性思维以弥补任何变化所造成的差距。许慎著《说文解字》,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字源,即是明证。对甲骨文而言,书写性简化来自契刻,是契刻对仿形线条和观念的渐进式改造,其最重要的贡献是使字形书刻初步有了“笔顺”,既是古文字书体演进的起点,也是从“画”字步入书写的起点。考虑到殷商甲骨历时二百余年,早晚的变化也很大。一般说来,字形越早,其完成越接近“画”字,它们很难确认起讫和笔数;字形越晚越简洁,刀痕完全掩盖了书写意蕴,并与同时的书写性金文字形笔势迥异。这种情况表明,甲骨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简化字,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创造性文字改革,其后千馀年的书体演进,都是按照由其导源的书写性简化进行的。中国文字数千年传承不衰,一靠这种内在的旺盛的生命力,二靠书法艺术。当人们把文字形体当做审美对象之后,书写美即被视为意蕴无穷、人皆可以分享并参与创造的艺术活动,其意义可以远远超出于文字记录语言、传承知识的功能之外。可以说,中国文字被神化、受到尊崇、与实用相伴的书写审美活动使字形在形音意之外,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和灵魂。当沉睡三千多年的甲骨文面世之后,人们即很快地与之亲和,去接受它、欣赏其美,至今尤盛,都和它这种特质息息相关。     从最早的““
日期:[ 2015-09-09 ] 阅读:2099
“中国字•世界情”甲骨文书法大展评审结果
优秀作品 (共20人) 徐兆强(河南)  孟艳丽(河南) 羊晓东(黑龙江) 李永成(河南)  何国平(江苏) 聂书春(黑龙江) 刘爱玉(安徽)  赵广付(河南) 张復生(河北) 董洪涛(黑龙江)吴自标(江苏) 林  尔(江苏) 李  勇(河南)  马龙云(河南) 肖  楠(辽宁) 贾赵勇(河南)  姜  文(北京) 韩桂梅(黑龙江) 杨宇力(浙江)  张  勇(安徽)     入选作品 (共198人) 北京(8人) 侯宇洲  李争艳  刘  津  李亚军  陈奎元 张士言  康宝辉  姜 文 黑龙江(34人) 贾文良  印  梅  温  刚  温一曼  任宝贵 高  伟  齐  利  李  伟  于天池  于成龙 刘宝忠  李海涛  刘俊影  战桂芹  佟冬人 胡杰红  徐  健  王呈全  杨凤霞  彭朝霞 文晓棠  张香莉  程启文  齐德荣  王  境 孙德威  赵景山  王丽姝  李桂春  董  和 羊晓东  聂书春  董洪涛  韩桂梅 吉林(9人) 李孟杰  李  超  吕振东  杨延文  赵洪喜 苏  雷  雷晶如  李奇功  袁庆先 辽宁(9人) 李秀武  尚晓铭  孙道俊  王宪增  郑传文 刘智国  王述德  钟善民  肖 楠 新疆(1人) 李明华 甘肃(2人) 张  峻  崔建礼 陕西(3人) 田天义  张伟  薛体华 四川(2人) 李在兵  贾应朋 云南(1人) 太玉国 山西(1人) 李彦峰 河北(11人) 苏顽冰  吴宏江  高 萌  刘庆杰  袁 会  王耀峰  刘垚  郭 鹏  傅田田  周华军 张復生 山东(8人) 刘声刚  栾运兴  穴金荣  杨永起  于金生  潘桄辉  潘海平  胡 滨 河南(63人) 徐兆强  孟艳丽  李永成  赵广付  李 勇 马龙云  贾赵勇  安效红  张坚  王未红 刘大进  史俊良  朱绍远  李广军  杨科 孟 鹏   付泽怀  史青峰  孙 鹏  郑 权 刘兴望  贾惠聪  王家顺  李永根  赵 丹 管遮嵩   丁抗  李树润  秦东文  徐 瑛 李彦春  张帆  冯东志  来 悦  刘德富 郭海福  路祥  冯 立  刘海清  李现军 王善元  秦文生  秦强胜  陈则威  崔林春 王景怀  张安林  孙国庆  杨素珍  钱 森 桂建军  邹名宏  秦 朋   刘文丰  王 鹏 马喜成  夏益臣  白云江  方申奥  王红方 朱日新 康睿元  刘复奇 安徽(7人) 周 丽  崔兴旺  陈道林  秦予人  王建涛 刘爱玉  张勇 江苏(17人) 纵超人  周见人  孙仲奇  王法祖  朱启刚  刘德旺  乔荣  吉金海  杨百顺  汤金生 吕建国  刘敬如  胡连方 朱永尧  何国平 吴自标  林尔 上海(1人) 李志伟 湖北(1人) 王文雄 江西(2人) 杜思吾  杨辉 浙江(4人) 杨建民  周建平  鲍秋琴  杨宇力 福建(3人) 马启雄  施育煌  黄勤清 广东(3人) 赖廷阶  宋健雄  严汝章 湖南(2) 周洪福  唐源茂 香港(2) 方志勇  吴任 台湾(1) 周河山 新加坡(2) 杨昌泰  孔令广 日本(1) 张大顺   甲骨文书法大展优秀作品赏析 请点击此处 特别提醒:请获优秀奖的作者及入展作者把姓名、联系方式、地址、银行账号及开户行发送到zgwzbwgzx@126.com
日期:[ 2015-09-09 ] 阅读: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