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堂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甲骨学堂
中国文字博物馆“我爱甲骨文”进校园活动——走进林州一中
2020年6月13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我爱甲骨文”进校园活动走进林州一中。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安阳市教育局研学负责人贺长平、林州一中副校长付永丰和林州一中1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于笑莹在活动上讲话,她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作为文字之都,我们肩负着传播文字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历史使命,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我国悠久文明做出应有贡献。付永丰在活动上讲话,他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汉字在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有幸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活动请到林州一中,为林州一中的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我们要珍惜此次机会,近距离发现汉字之美,进而爱上汉字,爱上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阳市教育局研学负责人贺长平出席活动。他表示,这次开展的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座谈会贺信精神的具体落实,今后我们还会让更多更优秀的研学课程走进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教师杨小玉为林州市一中师生讲授《甲骨文里的人生智慧》。台上的老师讲地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听地津津有味,现场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随后,师生们非常有秩序的依次体验了“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不仅让同学们认识甲骨文,了解生肖文化,同时还能亲自体验古人的雕版印刷技艺,真可谓一举多得。同学们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成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师生们在活动结束后共同合影留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学习到了汉字是如何创造出来以及甲骨文背后蕴含的意义。通过这次课程,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文字的创造中也融入了对后世子孙的殷殷嘱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规划人生,报效祖国! 
日期:[ 2020-06-13 ] 阅读:16690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五)
 《亲情一家人(二)》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在自己温暖的小家中,我们有父母兄弟得心心相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家人不离不弃、守望相助。上节课为大家分享了“父、母”二字,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亲情一家人(二)》,体会汉字里的家国情怀和手足情深。02安家落户、爱国如家父母、兄弟姐妹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亲情,而“家”是每个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最后情愫。最后,我们就来说说“家”这个字。甲骨文的写法,外面一个“宀”,中间一个“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而房子里有猪也成为了家的一种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爱家升华为爱国也成为必然的选择。“爱国如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几千年来,这一文化传统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此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在国家迅速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们,塑造着英雄不同的模样,诠释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人的精神力量。传说中仓颉造出文字的那一刻惊天动地,这足以说明文字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汉字,让民族精神和祖先的智慧有了文化的积累,让中国人始终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文化体系、统一的国家观念,正因为如此,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我们才能够迅速凝聚14亿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战疫成绩。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儿女的心与根。凝聚华夏力量,传承中华智慧,发现汉字之美。下期再见!
日期:[ 2020-03-26 ] 阅读:16700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四)
《亲情一家人(一)》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义无反顾冲上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奔赴武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感动你我。我们的祖国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大家守望相助、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的《发现汉字之美》主题课程,就来和大家聊聊《亲情一家人》。本期我们先来和大家聊聊“父、母”二字。家是崭新的起点,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你人在哪里,心在何处不管你走到海角,还是天涯,家里始终有一个惦记你的母亲,一个思念你的父亲。我们先来看看无微不至、含辛茹苦的“母”爱。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金文里都像一位端坐的母亲。与古文字“女”字不同,“母”字的胸部有两个点,特别强调母亲的乳房。这可能与母亲的重要职责—生儿育女有关。小篆“母”字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只是为了便于书写,把表示乳房的两点写成了两个短横。隶书“母”字是小篆“母”字逆时针旋转90度后变化而来的。原本纵向表示身体的部分变成了一横,原本横向表示乳房的两短横变成了纵向的两点。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无论你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一直伴着我们成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爱无言的“父”爱。许慎《说文解字》:“父,巨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以至于“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成为旧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父亲真的是一位手里天天拿着棍棒的、动不动就教训人的人吗?要想找到答案,还得从古文字中寻找证据。 上图是“父”字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从上表中甲骨文“父”字的字形来看,确实像一只手拿着棍棒的样子。但关于“父”字还有多种解释,比如罗振玉先生的持炬说(《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刘心源先生的主字说(《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高鸿缙先生的抽象物说(《中国字例》第三篇);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持斧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中所见之殷代社会》),认为“父”乃斧之初字。商代金文“父”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会把石头加工打磨成斧头一类的生产工具。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发现一件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的陶缸,外壁绘有彩绘图案,其中就画有一把竖立的石斧。同时,石斧在考古工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文化遗存。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郭沫若先生持斧说,更接近“父”字本义。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祖国就是我们的父母。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母亲怀抱的温暖,来自父亲无言的关爱。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为祖国而努力拼搏,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吧。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亲情一家人(二)》,将对“兄、弟、家”等字进行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日期:[ 2020-03-21 ] 阅读:12877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三)
《众志成城中国人(二)》大家看到这幅图是不是印象特别深刻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一打开,就可以看到这幅画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图片。这也是正式步入学生生涯的第一课,开学第一课首先认识自己的祖国意义非凡。我是中国人,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最骄傲的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汉字源头再来重温“中国人”这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字在古文字中的写法:从图片的字形中大家会发现,各时期中字的字形都略有不同,关于”中“字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一说是插个旗杆观察日向,像日晷;二说在有飘带的旗杆中间画一个符号,表明中间的意思;三说像是在一个圆的中间画一条长竖线,并在竖线的上下两端各画两条飘扬的旗带,以此表示旗在圆中,这个圆有学者认为用来表示部落。就像图片展示的这样,上古时期有可能在遇到大事时,人们都会聚集于中,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只有全族人凝结在一起团结齐心、诚信相待、有食同享、有难同当,才能抵住艰难困苦。送上一首打油诗帮助大家来记忆:原始部落有危难,中间地点集合看,众志成城克时艰,战胜困难万家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字的古文字写法非常真实的展现了古人对国家的那份真情实感,一起来看看吧。甲骨文中目前没有找到和今天国字相同的字形,但存在或字,它是域的本字,由囗(读音:wéi)和戈组成,表示用戈守护着城。金文中出现了在或外面加囗(读音:wéi)的写法,后简化字时将或简写为玉。最早时的国指首都都城,域泛指领土疆域。后来国扩大了表示范围,也用来指领土疆域,因此就将域的字义合并到了国字里,便成为了用武力捍卫的领土和城邦。古往今来,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只有爱国卫国,国家才会和平富强。看完了“中”“国”这两个字的演变后,大家有没有很好奇一件事,“中国”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最早是在什么时期呢?查阅了很多资料,老师发现了一件国宝——何尊,它的身上就有答案哦。何尊,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青铜器是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祀器物。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最后,我们来说说“人”字,一撇一捺,尽显古人造字智慧。甲骨文中“人”侧身弯腰,伸出手臂,像是耕种,亦或古人见面行礼作揖。劳动是人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谦虚、知礼、友善,正是我们彬彬有礼、以礼待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古人把简单的字义进行了基本描绘、复杂的字义进行了会意组合、抽象的字义进行了符号标识,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成体系的文字。通过一个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古人对于不同人、事、物的看法和标准,可谓“一字一图画,一字一世界”。“中”是原始社会人们团结诚信的标志,“国”是古人爱国卫国的表现,“人”是敬业友善的中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响应国家抗疫号召,众志成城、科学防控、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文化自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日期:[ 2020-03-10 ] 阅读:12176
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发现汉字之美》(二)
各位同学大家好,甲骨学堂线上特别课程第二课《众志成城中国人(一)》上线喽,足不出户学知识,宅在家里也多彩。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个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但却饱含深情地字,留个悬念猜一猜,我们往下看。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前方战“疫”告急,一批又一批战士逆风而行,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他们中有八十多岁的钟南山爷爷,有最美口罩勒痕的小姐姐,还有小区门口的社区红马甲志愿者,卡点路口的蓝色警服。不管是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还是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又或者是风雪中值岗的坚守……他们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为的就是守护好每一位亲人,保护好全国14亿人民的健康。疫情无情人有情,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片片爱心,构筑起一座座保家卫国的坚固城堡。今天我们第二课就来一起重新认识——“保”字。甲骨文“保”字描述了一个人将手绕过身后以护住背上孩子的情景,以此表达出保护之意。每一个汉字都来源于生活,也忠实地记录着生活。中国人的智慧在保字中充分展现,古代人们为了不影响劳动又保护好孩子,于是将孩子背在后背上,两全其美却又极富温情色彩。首先一起看看甲骨卜辞里的保字是什么形态。 《甲骨文合集8670》、《甲骨文合集18970》“保”字金文的写法将手与人分开了,左边是“人”,右边是“子”,“子”的下方有一笔代表左边人的手。下面这件很珍贵的西周青铜器“保子达簋”中就有一个金文的保字,我们来看一看吧。保子达簋,通高23厘米、腹深12.2厘米、口径18.5厘米。盖器同铭,各14字。铭文内容:“保子达乍(作)宝簋,其子子孙孙永用,(攴)。”到了小篆时,“子”下面多了一笔表示两只手。隶书与小篆字形结构无太大变化,但到楷书时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将两只手与上面的“子”字连到一起写成了口木呆。就这样一个饱含深情的“保”字就变了模样。这个顺口溜大家一起记一下:保字一把辛酸泪,父母背上背宝贝,两手一横变口木,无人能解其中味。保,不仅仅是小家中父母保护孩子的温暖,更是祖国母亲对我们所有人深深的爱。在这场疫情中,祖国母亲保护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医护人员在保护着每一位病患,全中国在保护着一个坚强勇敢的武汉!今生不悔入华夏,余世奋勇效中华。来吧,少年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述《众志成城中国人(二)》,将对“中”“国”“人”等字详细讲解,让我们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日期:[ 2020-03-05 ] 阅读: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