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卜辞中有一字作、
,对其的释读,或将之与
系联释为
,或认为是陞、陛、陵等字的本字,两种观点皆存在问题。其实它可与
系联,
由阜、人、升、又构成,其中阜与人与
对应,皆象人拾阶而上,剩下的“升”与“又”为“升”的一种繁体,可看作
的加注的声符,加上“又”只是为强调
的动作义。所以,
与
为一字异体,皆可释为“阩”。为证明
所从的“
”为“升”,文章对甲骨文字中“升”与“祼”的区别作了辨析,认为
、
类文字宜释为“升”,而非“祼”。故认为加注声符“升”的
可作为
释读的一个定点。我们认为,在对不同甲骨文字进行辨析时,既要注意不同甲骨类组间的用字习惯的不同,也要注意同一组类甲骨内部相似文字的细微差别。
此外,文章还系联了金文中的字,认为它也是“阩”的一种异体。在甲骨、金文中用作地名的“阩”,其地理位置位於商的西獵區,與召、
兩地相近。最后,文章在现有古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排比了“阩”字的发展序列,认为“阩”经历了由最初的纯粹会意字发展到会意加注声符最后到纯粹的形声字这样一种变化。其演变序列符合一般会意字的字形演变规律。
【简介】
姓名:周忠兵
职称:副教授
单位: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研究方向:古文字学
教育经历:
1997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2005年9月—2009年6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博士。(其中2007年8月—2008年8月,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及卡内基博物馆留学一年。)
工作经历:
2009年7月---2011年9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
2011年10月---至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学术论文:
1.《说甲骨文中“兮”字的一种异体》,《古文字研究》第28辑,2010。
2.《从甲骨金文材料看商周时的墨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4辑,2011。
3.《说金文中的“宠光”》,《文史》2011年第4辑。
4.《释甲骨文中的“餗”》,《古文字研究》第29辑,2012。
5.《甲骨钻凿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13年第2期。
6.《释甲骨文中的“焦”》, 《文史》2014年第3辑。
7.《释甲骨文中反映商代生活的两个字》,《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年。
科研项目:
1.七种甲骨工具书字形综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70070)。
2.历组卜辞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65)。
对外交流:
1.2012年10月23-25日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19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2.2012年12月17-18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五十周年系庆活动——承继与拓新:汉语语言文字学国际研讨会”。
3.2013年11月25-26日参加台北史语所举办的“古文字学青年论坛”。